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也是菩萨经历五十二阶位才能成佛的法道,始从十信位对佛开示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因而十信位转入十住位,开始在外门修菩萨六度万行;经历七住明心,开始在内门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以及十住眼见佛性—眼见自己的身心与山河大地虚妄的如幻观,因此十住位,依序转入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修行;于十地后转入等觉位,于等觉位百劫修集福德,为了成就菩萨的三十二大人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声闻、缘觉人在修除我执后,即对世间之法亦无贪恋,不愿在三界之中继续受生,舍报之时做主思量的意根自愿消灭,意识就不会再度升起,我即消失当下即入无余涅磐,可是他们对于无余涅磐的本际却一无所知;而大乘菩萨所证得的解脱却是首先证得无余涅磐的实际——《心经》所讲的真心,在没有进入无余涅磐境界之时,阿罗汉与菩萨的智慧境界则是完全不相同的,解脱智慧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把世间林林总总、不可计数的事物,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法,来统摄宇宙间的一切万法;而这五位百法是以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以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以十一色法为识之所变,以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为识之分位,由这四大类、总共九十四法和合运作,方能显示阿赖耶识自体之真如性。而这个真如性乃是阿赖耶识之所显法,不是能生阿赖耶识之法,更不是阿赖耶识所依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的五十二阶位和唯识五位是修学佛道的重要蓝图,未悟之前就要先自我检查到底是缺乏信心?资粮?还是事行?对照检查后就知道自己处在哪个阶段,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上努力,如何去用功修行? (原标题:佛菩提果修证之根本----第八识阿赖耶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唯识宗认同龙树菩萨的中观学说,并在弘扬唯识的同时,兼弘中观,如无著菩萨著述《顺中论》解释龙树菩萨的《中论》所说八不之意趣,菩萨亦著述《广百论释论》,弘扬提婆菩萨所著的中观要典《广百论》。唯识宗对于自续派、应成派的非难,一直持冷静客观的态度,试图从佛理上来说明唯识与中观的关系,并如理地指出自续派、应成派存在的问题,但是自续派、应成派的学人并不接受。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2)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并非缘起法若佛菩萨的经论说一切法都是缘起法,这里的一切法是不包括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因为第八识是本来而有的法,不是缘起法。如《大乘密严经》卷中,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诸仁者!一切众生(之)阿赖耶识,本来而有,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第八识如来藏是本来而有的真实法,非因缘所生的法。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佛云:不实之法,是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此略抒管见,只希望能引起有心修学唯识增上慧学之菩萨的共鸣,但愿能不违第一义悉檀,而方便以世间言说述之,用来证明世尊圣教之殊胜,来证明平实导师所述之法义如实、如义,则佛法幸甚!众生幸甚!第一节从行为科学切入的理由其实,唯识种智之学早已涵盖一切世出世间法,也涵盖一切有为、无为法,而现代科学只是有为法中的一部分,属于行为科学之制约心理学则更仅是其中之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或有人根据《入楞伽经》(十卷本)卷七中佛告大慧菩萨的一段话,大慧!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大慧!如来藏识阿梨耶识境界,我今与汝及诸菩萨甚深智者,能了分别此二种法,诸余声闻辟支佛及外道等执著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此二法,而主张阿赖耶识与如来藏不同。对《入楞伽经》这段话,唐代参与重译《楞伽经》的法藏大师(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样的解脱境界类似于第五地菩萨的解脱境界。但是因为禅定功夫的深浅不同和以往贪瞋习气轻重的不同,导致过牢关的人,他的证果有所不同,所以有人过牢关以后还在二果,有人过牢关之后还在初果,有人过牢关之后到了四果,不一定。那么已经到了二果之后,贪、瞋、痴很淡薄以后,过了牢关,他必定可以离开十住而进入十行位的初欢喜行。如果他进入三果向,那就是十行位的第二饶益行 | admin 2018-07-21 |
![]() |
学人若能往生极乐,在阿弥陀佛及诸菩萨的加持下,修行可以稳步向上,而不必担心下堕,也不必为衣食住行而操劳,直至成等觉菩萨,故学人当发愿往生净土。然于秽土行菩萨道也有积极的一面,秽土逆境多,有利于修布施、持戒、忍辱等福德资粮,故《佛说无量寿经》载,佛告弥勒言:“汝等于是(娑婆世界)广植德本,布恩施慧,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 | admin 2018-07-21 |
![]() |
」所以「参学者」「多在祖师机锋一转,当体即是」,但「后代人的根器趋于下劣,所以祖师开设方便,立参禅一法」这个说法中,是有一点很重要的地方要加以说明,就是什么是这个「根器」?为什么根器会趋于下劣了呢?这根器下劣了,会如何呢?到底它真正的影想是什么?如何改变自己的根器呢?祖师确实以机锋来开示真心,因为六住菩萨的熏习般若以后,已经理解了真心,这个佛法中的 | admin 2018-07-21 |
![]() |
《楞严经》讲五蕴十八界之见闻觉知性:“不是因缘,不是自然”,六根六识六尘及见闻觉知性不是二乘所讲的唯因缘生,也不是外道讲的自然生,都是如来藏所显现的;此即证得七住菩萨的法智类智---你只知道一个总相、一个总体而已:“哦!这就是如来藏!”譬如非洲森林中的土人,不知道汽车是什么?人家跟他形容:“有四个轮子,可以开著到处跑。” | admin 2018-07-21 |
![]() |
或者有人说:“明心见性是大菩萨的事,我算哪根葱!”也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妄自菲薄,不敢发大心求明心见性。这都是心性怯懦的新学菩萨,不是久学菩萨。第三类是久学菩萨。修学佛法已经经过多劫,不是仅有一劫、两劫而已,对明心见性很有兴趣,因此勤求大乘见道的明心见性;明心前,外门修六度万行;明心后,内门修六度万行,以真见道总相智为基础,修相见道 | admin 2018-07-21 |
![]() |
于圆满后,转入十住位,开始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也就是开始修菩萨六度的种种行。菩萨于六度最后一度般若圆满以后,转入七住位修行,表示他已经具有一定的佛法正知见,所以不会跟随邪师或者名师修学佛法,他会去寻找真善知识,跟随真善知识修学参禅的正知见。真善知识也会观察这位七住菩萨是否具足菩萨种性,观察他的定力、福德、智慧是否具足。如果这位七住菩萨种种的因缘渐渐具 | admin 2018-07-21 |
![]() |
如果没有佛菩萨的安排,要很多生很多劫,好不容易才能遇到真的善知识。如果福德不具足的话,遇到了也不信受,当面错过,所以在这个世界修禅是缓行道、是难行道。这个地方要眼见佛性也很困难,因为见性必须眼见为凭?以父母所生眼看见无形无相的佛性,很困难。这不是明心的“见无所见”,必须要能够看话头,要能够功夫成片,才能够见得分明,这就必须要有动中的功夫了 | admin 2018-07-21 |
![]() |
学人若能往生极乐,在阿弥陀佛及诸菩萨的加持下,修行可以稳步向上,而不必担心下堕,也不必为衣食住行而操劳,直至成等觉菩萨,故学人当发愿往生净土。然于秽土行菩萨道也有积极的一面,秽土逆境多,有利于修布施、持戒、忍辱等福德资粮,故《佛说无量寿经》载,佛告弥勒言:“汝等于是(娑婆世界)广植德本,布恩施慧,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 | admin 2018-07-21 |
![]() |
在现代禅与印顺法师的相关争论中,双方的焦点在于菩萨的资格问题。也就是说,究竟行大乘菩萨道的主体应当是法眼清净的菩萨还是凡夫菩萨?双方之所以在此问题上发生争论,导火索当是印顺法师主张(凡夫的)人菩萨行,而现代禅创始人李元松先生持否定的看法。李元松先生说:针对禅师们这种“言过其实”的说法,印顺法师曾给予批评,大意是:“禅师们太过于强调修 | admin 2018-07-21 |
![]() |
所以修“菩萨道”之后而成就佛道,所以很明显的佛陀祂能够成佛,就是因为修了“菩萨道”,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当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时候,事实上就已经有了大乘的菩萨的法道。所以说,有人说因为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说了声闻乘,说了缘觉乘,再说大乘,所以有人认为说:“那一定先有声闻乘、缘觉乘才有大乘”。事实上,刚好相反!释迦牟 | admin 2018-07-21 |
![]() |
我们将举述马鸣菩萨的开示,继续为大家说明意根的其他体性。《大乘起信论》云:“此意复有五种异名,一名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二名转识,谓依动心能见境相。三名现识,谓现一切诸境界相;犹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亦尔,如其五境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不由功力。四名智识,谓分别染净诸差别法。五名相续识,谓恒作意相应不断,任持过去善恶等业,令无失坏;成熟现、未苦 | admin 2018-07-21 |
![]() |
而在初发菩提心开始修学佛道之前的十信位中,基本上是不够资格称作是菩萨的,只是具足凡夫异生性的佛弟子,最多只能称为是假名菩萨、名字菩萨。即使是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其实也都还是属于新学的凡夫菩萨;一直要到般若正观现前,成为位不退的七住位菩萨,才能称为是久学菩萨。但是,才刚进入初信位,仍然贪著世间五欲之乐的假名菩萨,和经过一劫乃至万劫努力修学,十信位具足、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