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结果他真的每天忏,忏了一年多;果真有一天忏到一半,他闭着眼睛就看到佛菩萨的形像出现了,这就是好相出现。也就是说,你看,一个人诚心忏,而且相信说他会下地狱,他终于忏到好相出现。所以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有些人,他为什么也忏悔,但是为什么不出现好相?从这样的一个事例来看,我就觉得有两种原因----为什么一个人,犯了重戒以后天天忏,但是不见好相。第一个,他信 admin

2020-02-21

】对照导师在书中的开示,我们心中开始起了困惑:究竟应该如何回向才适合我们这些佛子的修行呢?会不会因为回向面大,而自己的能力不足,不仅不能达到效果反而成为空话呢?会不会因为回向面广,而使得自己的冤亲债主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益,而在修行的路上障碍自己,导致明心见性的目标不能实现?我们能不能请大德慈悲为广大的佛子们拟定一个回向文呢?对于以上菩萨的提问,我们相 admin

2020-02-21

我们再说到释迦牟尼佛,在当菩萨的时候,祂是不是只有一辈子来当忍辱仙人而已呢?并非如此!在《央掘魔罗经》里面有谈到,祂当菩萨的时候,在无量阿僧祇劫中,有数不清的恒河沙数的生死祂都当忍辱仙人,以慈悲喜舍的这四无量心来作众生的依怙,而无畏惧流转生死之苦,也无畏惧众生种种相违、众生种种糟蹋、众生种种侵害之苦,以及也能够忍受缺乏种种受用的痛苦。因为祂对于这些能够忍受的 admin

2020-02-21

因为只需要在心中轻轻地挂着佛菩萨的念,以缓慢的动作来礼拜佛菩萨,这样不但可以得到佛菩萨的摄受而安定下来,可是却没有佛号声音、文字或影像,或是数息的数字,所以可以很容易地从缓慢的忆佛拜佛动作当中培养出动中定的功夫;这样的话,在世间法中生活或工作的时候,除非是需要非常专注思惟的时刻,大部分的时间呢,都是可以很容易地忆念佛菩萨而不受世间法的影响,可以说是 admin

2020-02-21

如果在一般相似佛法的道场犯了这些恶业道,那还情有可原;但是像正觉这里是菩萨的实修道场,可就不许再犯了!因为我们施设的世尊所传的佛道次第,如果诸位读过我们的书就可以了解了这个次第----从外门六度万行而断我见,甚至于明心,进入七住位,开始了内门广修六度万行;而内门广修之后,更期待大家一世之中能够修到初地,不但如此,还有三地的修证内容也都安排好了,也都确实 admin

2020-02-21

事实上无作戒的成就,跟我们把佛菩萨的教导,确实融入自己的修行中,而能够真正依教奉行,也是一样的道理。把佛法的正知见放在心里面,透过在实际历缘对境中去观行验证、去真正了解与领受,那就可以真正确实履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得到真正的功德与解脱受用。这样对于学人来说,是会非常深刻的,而不再只是知识而已;因此未来世只要有相应的因缘,这些法就能够有足够的力量 admin

2020-02-21

虽然别人表面上看不出来他跟平凡人有多大的差异,可是他的道业却是在快速前进中,因为菩萨已经融入六尘中而行菩萨道了;如果能够摄护诸根,内心安住于正念,就能够依据佛菩萨的教导,而能身四威仪不作诸恶,能堪众苦不作邪命,就是在身四威仪行住坐卧中绝对不造诸恶,凡是对众生有害的事情都不做,因为既然已经走上修行之道就要不作诸恶,否则就违反了当初自己的发心,并且要成 admin

2020-02-21

我们看到在菩萨的这个历程中,这个菩萨道历程,你会发现许许多多的法是你难以想象的,而且许许多多的人的心性是你没办法预料的。这为什么呢?因为你一心想要求取清净的法,可是你却发现别人或是你亲近的人,根本对于这清净的法没有兴趣;而且甚至说有的众生跟你有缘的,他们的染着性是超乎你所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发现你会一直被往下拉,并不是说自己所堕落,而说你心志上会 admin

2020-02-21

又菩萨看见众生应该起爱念心,因为一切众生都曾经是菩萨的父母、子女等等,也因为他们有恩于菩萨,所以菩萨要知恩,以及要回报众生的恩德。佛在经中曾开示:因为众生有恩于祂,所以世尊才能迅速成就佛道。所以佛一直在娑婆世界度众生,来回报众生的恩德。既然世尊尚且知恩、报恩,更何况是菩萨能不知恩、不报恩吗?所以说:菩萨要知恩,并于回报众生恩德时,不会吝惜自己,而且 admin

2020-02-21

菩萨的两种乐和两种福。菩萨在世间行道,不仅可以得到世间法上的福德和快乐,也同时可以获得出世间法上的福德和快乐。佛说:这样兼具世间与出世间的福德和快乐,才是真正的福德和快乐。接着,我们继续从第三辑第85页开始说起,我们来看看经文内容: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一法,则能兼利,谓不放逸。复有二法能自他利:一者多闻、二者思惟。复有三法能自他利:一者怜愍众生、二 admin

2020-02-21

然而,佛有什么样的功德呢?佛有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妙智等等,总有一百四十种不共声闻、缘觉、菩萨的功德,当你越了解就越会想要忆念佛。而法有什么功德呢?二乘菩提的法可以使人出离三界生死,功德很大;而大乘菩提则可以使众生究竟成佛,那功德可就更大了,当然你得要心心念念忆念着法。僧宝的功德也很大,譬如二乘声闻僧能度 admin

2020-02-21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要了解生生世世以来,常常受到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受与护念,如果自己不精进修行,反而毁戒作恶,怎么会不感到亏欠诸佛菩萨的无量恩德与苦心;因此,想到这里,修行人也更加能够于戒法精进不懈,这也是属于一种忆念佛菩萨所引生出的功德。譬如修学无相念佛法门,可以让自己心中一直有佛菩萨存在,除了产生动中定力,而能够逐渐不被外面五欲境界所迷惑之 admin

2020-02-21

以上这些种种都是菩萨的法光明。此外《瑜伽师地论》又说:什么是众生的法光明呢?就是说有情众生的所触、所受、所思,是属于心所法之遍行,能与八识心王相应;有情众生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来观察诸法,便是每一位众生的法光明。《瑜伽师地论》又说:众生能够修习随念佛等也是法光明,随念佛等就是随念三宝及施、戒、天等的功德,也就是六念法,或称为六念处。心随于念佛等功德,数 admin

2020-02-21

可见,不论有语言、有文字形相的持名念佛,或是无语言、文字形相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目的都是要让行人能制心一处,就是安住在佛菩萨名号,或想念佛菩萨的忆念中;然后精勤修习之后,就能成就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乃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定、忆佛定功夫;则不仅能去除掉举与散乱,也能去除昏沉。而这行门中佛菩萨名号以及对佛菩萨的忆念,正是对治昏沉黑暗相的 admin

2020-02-21

弥勒菩萨的根本论《瑜伽师地论》中定义说: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諠动腾跃之性。(《瑜伽师地论》卷11)说掉举是因为修行人正在修清净行之时,心中却怀着染污贪欲,或者寻求思念自己的亲人眷属、妻子儿女;或者对于所处居处和周遭环境的染净,以及自己色身的盛衰离合,感生欣喜忧戚,因而心中不断筹量思虑;或者寻 admin

2020-02-21

跟大家先把话说在前头,所有的一切菩萨道的修行,其实没有任何一个菩萨的修行是悲观的、是灰色的人生观;不是的!菩萨道的修行才是真正积极的人生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知道,当佛开示这个苦圣谛出来的时候,不管您从八苦或者是从三苦的立场,仔细去思惟、去针对着世间的境界,一一去简择思惟之后,您必然也会同意,确实就是像佛陀讲这样一切都是苦圣谛的函盖范围。当你 admin

2020-02-21

也因此在中国古德,建安七子之一,有一位叫作徐干的,他依世间道理写了一本《中论》,这《中论》和龙树菩萨的《中论》不一样,因为这个《中论》,主要是在讲世间的道理,那您看是不是通用呢?我们来念一下: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徐干《中论》)这意思就是说,君子是经常都抱着一个非 admin

2020-02-21

这人无我智和法无我智,是不共二乘人及通教菩萨的,因为是以如来藏八识心王为根本,摄属于一切种智的缘故。唯有修习这二种忍,才能以入到别教菩萨位中,次第成佛,因此称为佛菩提。我们学佛人应该知道,并非能出三界就能称为佛。出三界只断分段生死证解脱果,想要成就佛果还须证佛菩提,才能断尽变易生死究竟成佛;这必须依亲证八识心王,进修唯识种智方能次第成就。而阿罗汉不 admin

2020-02-20

《菩萨正道》写出来以后,那些诽谤导师的人,刚刚看到的时候会很生气,但是他会努力在书中去找,看看有没有毛病,结果找到后来,所有经论翻出来比对过后,都没有毛病;人家写出来的书是正确的,原来是自己错了!他就会产生因为谤法谤贤圣而下堕地狱的心理压力,有一天就会赶快忏悔,这样我们就救了他;这是以金刚雄猛的作略而行菩萨的大悲,这也叫作悲忍。因为他们犯了五无间的 admin

2020-02-20

既然没有佛,就没有证果的阿罗汉,也没有诸地菩萨的修证,当然造作出佛身血的逆罪,就重于杀阿罗汉或诸地菩萨的杀圣人了。 另外,我们之前也举了经文说:【色身是法身器故,法身所依故;若害色身,则得逆罪;不以色身是佛,故得逆罪。】(《大方便佛报恩经》卷6)所以出佛身血,通常是指伤害应身佛的色身。这除了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提婆达多外,就没有第二人了。但是应身 admin

2020-02-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