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断尽二障以后,为什么说第八识是「我」呢?因为这个时候,离开变易生死以后,第八识真如和二十一个心所有法相应;等觉菩萨的真如不能与二十一心所有法相应,只能与五遍行心所有法相应,所以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我」。佛地的真如可以与别境五种心所有法、善十一心所有法相应,所以祂是真正的「我」,这个就是《大般涅盘经》所说的「常乐我净」的我。这种常乐我净的「我」,不是贤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要强调佛陀这个开悟明心,是最后身菩萨的开悟明心,这个所悟的境界绝对不是我们在菩萨位阶里面,七住位的开悟明心的那种开悟明心。实际上那个开悟明心是属于大彻大悟、完全了悟的那个状况!当祂开悟明心的时候,这个时候祂就会发起大圆镜智,并且同时会圆满具足上品的妙观察智跟上品的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很显然就是对应到甚么呢?对应到第八识如来藏;上品的妙观察智是对应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只需要在心中轻轻地挂着佛菩萨的念,以缓慢的动作来礼拜佛菩萨,这样不但可以得到佛菩萨的摄受而安定下来,可是却没有佛号声音、文字或影像,或是数息的数字,所以可以很容易地从缓慢的忆佛拜佛动作当中培养出动中定的功夫;这样的话,在世间法中生活或工作的时候,除非是需要非常专注思惟的时刻,大部分的时间呢,都是可以很容易地忆念佛菩萨而不受世间法的影响,可以说是 | admin 2020-06-08 |
|
什么叫作第一义悉檀呢?所谓第一义悉檀,是指大乘如来藏空性的中观类智、地上菩萨的道种智和佛地的一切种智。也就是说,二乘相空以及缘起性空之法,都是佛的方便施设权法,都不及法界实相,虽然共大乘菩萨法道,但不是究竟,不及第一义,因为都是依三界有为法而说而修的缘故。唯有大乘不共二乘之菩萨法道,才是依法界实相而说而修,因为能证空性真如佛性的缘故,所以说唯有大乘 | admin 2020-06-08 |
|
此七住位菩萨所证的无我观,不同于六住满心位的无我观;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只是现观六根六识六尘虚妄而断我见,不知实相心何在,他所作的无我观,同于声闻法的无我观——不离蕴处界空相的观行。七住菩萨却又从所证得的第八识实相心,现前观察它的常住而不曾剎那暂断,以及无始以来就具有无我性的;由这个实相心,再来返观五蕴、十八界我的虚妄。能作如是现前比较观察 | admin 2020-06-08 |
|
![]() |
这时候正觉的菩萨们就可以发挥菩萨的精神,受持菩萨戒,谨慎自己的身口意行,发挥同胞物与、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好好地修为,期望祈愿一切有情能够都得到安乐,重回人生的正轨。好,最后一个字是“乐”。乐就是安乐、欢乐、快乐、喜乐、乐观、乐趣,也就是让人欢喜快乐。新冠肺炎自从爆发以来一路延烧,除了台湾受到影响之外,世界各国几乎也都很难幸免。受影 | 三摩地 2020-04-12 |
![]() |
”如果这不是断灭空,那又是甚么有字天书啊?然而,佛菩萨的慈悲安排,不舍众生的导师再度出世弘扬正法,居然让弟子可以亲证什么是真正的“此经”,让弟子可以一窥无余涅槃的本际,更印证世尊三乘经典所云不假,完全如实!如果没有大善知识出世,则正法几乎泯灭;而愚痴如我者,又岂能找到诸方大师皆遍寻不著因而否定的自心如来呢? 而说到公案上的文字, | admin 2020-03-03 |
![]() |
(《优婆塞戒经》卷2)这段经文佛开示了另外的几个实义菩萨的这个重点,实义菩萨的第二十八个条件是:乐赞人善,为开涅槃。这是说,乐于称赞别人所作善法的功德,有人看见某某人布施的时候一捐就是两千万,那他就说:你应该留给子孙呀!你应该留给子女呀!何必捐那么多呢?你怎么那么笨呢?这就错了!他没有乐赞人善,还对别人说:那个人好傻,一捐就是两千万,都不懂得留一半 | admin 2020-02-21 |
![]() |
业种的展现除了业的自身力量,也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其受报的先后,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4中,无着菩萨的开示说:【若一有情成就多业,云何次第受异熟果?于彼身中重者先熟,或将死时现在前者,或先所数习者,或最初所行者,彼异熟先熟。】(《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四)由这里面的开示我们也可以了解先受报的业,是属于力量比较大的,包括这个业本身就是重业,因此本身就有很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只要自己准备一张照片,或是简单的画像,等到要供佛的时候,就在自己的房间,这样也是可以的;这样就把佛像请出来,请出来以后,你可以准备食物,不论是哪一种类的食物,只要是可以来食用的、受用的,这样就算是供佛的物品了;然后再礼敬这尊像的相貌的佛菩萨,然后诚挚地发愿,希望以这供佛的功德,供养菩萨的功德,来让自己未来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等到供佛好以后,过 | admin 2020-02-21 |
![]() |
假如说进一步又是受菩萨戒,要成为出家菩萨的,那么就要依照菩萨戒来受持。依照菩萨戒来受持的话,那么很重要的,就是不能毁谤如来藏,不能毁谤菩萨藏,而且一定要以十善、十种十重戒来重视它,不可以随便违犯。对于有受菩萨戒的出家众而言,声闻戒是他在跟出家众互相共住的时候,一定要依循的戒;对于在修学佛道以及摄众的时候,不能失去自己声闻戒的威仪,同时不能违犯菩萨戒 | admin 2020-02-21 |
![]() |
但是从更狭义来讲,也就是说要更精准的定义来讲,真正的禀性专精本来不犯,必须得要已经入到真正的菩萨的圣道位,也就是入了初地以后,这个时候才能够真正的是禀性专精本来不犯,这样子的人,在佛法中是无所犯的人。那第二种人就是除了地上菩萨以外的这些人,什么叫作无所犯呢?这种人是万一不小心,你犯了过失以后,犯已能够至诚的惭愧发露忏悔的这种人,忏悔以后,知错能改善 | admin 2020-02-21 |
![]() |
就是说,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很多大乘法的根本道理,也都是透过世亲菩萨的诠释,让我们能够好好地学习。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世亲菩萨整个扭转了诽谤大乘法的恶因,然后又透过弘扬大乘法的这个助缘的善缘,而且是一个大善缘,乃至于后来还有入地的机会。所以佛教所说的因缘果报,它并非是随机的,也就是说,从前世到今生,它必然有相当程度的业因连结,所以它不是随机的;可是它也不 | admin 2020-02-21 |
![]() |
下面我们来引用《瑜伽师地论》里面 弥勒菩萨的开示来告诉大家,说花草、树木、果实,它是有情受用的依报,依照有情的心性以及有情的福本身,来受用这些花草树木的。这个论里面 弥陀菩萨有这样讲:“于外所得器世界中,饮食果药皆少光泽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消变不平生长疾病,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非时中夭,是名杀生增上果。若器世间众果尠少,果 | admin 2020-02-21 |
![]() |
在经文中有提到常不轻菩萨正因为如此的作为,所以得到了广大的福德而早成佛道,而那些在当时毁谤、打骂常不轻菩萨的佛门四众,却在两百亿劫之中,都无法遇到佛法僧三宝,然后还有千劫的时间是在阿鼻地狱中受苦。这些过去毁谤、打骂常不轻菩萨的众生,到了无量亿劫之后,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最终仍然是被佛陀所度化了,一同在法华会上听受佛陀开演妙法。------《三乘菩提之佛典故 | admin 2020-02-21 |
![]() |
消灭罪业的原理,我们要跟大家说明说,为什么念佛可以消灭罪业:因为佛的大圆镜智,大悲心恒缘一切有情,祂永远就是会摄受一切有情,那么祂所成就的这个佛号,都是表示佛成就的种种功德;所以当我们在这个临命终者的耳根旁边念佛的时候,不管你是念释迦牟尼佛,或者是阿弥陀佛等等,佛菩萨的名号的时候,就是在称念佛菩萨所成就的功德,因为这样子,那就会受到佛的摄受。可是这 | admin 2020-02-21 |
![]() |
消灭罪业的原理,我们要跟大家说明说,为什么念佛可以消灭罪业:因为佛的大圆镜智,大悲心恆缘一切有情,祂永远就是会摄受一切有情,那么祂所成就的这个佛号,都是表示佛成就的种种功德;所以当我们在这个临命终者的耳根旁边唸佛的时候,不管你是唸释迦牟尼佛,或者是阿弥陀佛等等,佛菩萨的名号的时候,就是在称念佛菩萨所成就的功德,因为这样子,那就会受到佛的摄受。可是这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佛陀说:如果造作十重戒的话,无论是修到三贤位还是十地菩萨,一切菩萨的果位都会失掉的。所以只有还未进入佛门或者是初学佛的人,对于因果轮回还没能够深信的人,才会胆敢轻易地胡乱造作恶业。所以即使是还没有证果的学佛人,也大多知道要提早规划往生之后的目标。譬如有许多的学佛人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为了要有十足的把握往生极乐,所以大多长年不断的精进念佛 | admin 2020-02-21 |
![]() |
因此如果不是有佛菩萨的开示,大家都很难去发现这六尘事实上是有外六尘与内六尘的差别,而自己的识阴是不曾缘取外六尘,而是只有缘取内六尘的;而因为有外六尘与内六尘的差别,相对的就有外六入与内六入的差别。因此除了对于五欲六尘的法义需要如实理解之外,连带的我们也要知道六入之法义。在《阿含正义》第一辑中,平实导师开示说:【因为有六入,而又迷于六入的缘故,全都误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修学佛法之后,有时候会面临到种种的困境;那个困境经常是因为我们有愿要行菩萨的法道,要来布施众生,所以众生来向我们要布施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来行布施。因为我们有种种的资财,有种种的身力,所以我们可以帮助众生,我们有种种的法可以协助众生,所以这个就是我们应该要做的。所以要勤苦的修行啊!能够勤苦的修行,就是帮助自己的法道,让自己的资粮越来越增长。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