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避免了种种的过失之后,我们众生虽然在恶趣之中或者是在人中,因为归依了三宝,就好比我们在人间本来是一个没有势力的人,可是因为诸佛菩萨是解脱于三界,祂是法界中最有威德的人,我们依靠有威德的人,我们就可以依于佛菩萨的庇护,我们就可以来获得菩萨的调解,而能够获得菩萨的帮助,而免离种种的苦难,这样子就可以让我们万事如意。------《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05集学佛后能万 | admin 2020-02-21 |
![]() |
像这样的状况,如果从菩萨的角度来看,你对众生犯瞋行之后,以至于使得众生后世会远离你,乃至于说看你不顺眼,那么你又如何去教化众生?如何去度众生呢?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就是说,所有一切的这个福德,中间有包含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如果你跟众生之间,有所谓瞋的这个行为在过去世发生过的话,那么未来世大家相见的时候,也必然都会兴起跟当时的瞋行相应的果报出来。所以 | admin 2020-02-21 |
![]() |
这个体验如果再加上佛菩萨的教导之后,你就可以想办法自己来设置一些陀罗尼----音声陀罗尼,自己设计自己的音声陀罗尼,然后让自己能够妥善地运用佛菩萨的教导,来帮助你对治瞋。这是一种方式,当然对治瞋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式,比方说观行五蕴的部分,也是一种对治瞋的方法,它有种种的方式。但是我们要跟大家讲的是这个故事里面,众生会想要去求那样的陀罗尼,而这个陀罗尼 | admin 2020-02-21 |
![]() |
这个就是菩萨的心愿。菩萨因为这样的发愿力,在佛前勉励自己不断地作这样的发愿,念念不退;所以看待世间的怨家,他会慢慢能够露出笑容,他想:将来我一样可以度化你,将来你的脾气就不会这么大了;我可以看到你的未来,将来会因为佛光普照而得到心意解脱;到时候你再想起你对我的怨恨,你一定会哑然失笑!菩萨想一想了以后,就可以心里面安住,他想未来百千亿劫以后,一切的这 | admin 2020-02-21 |
![]() |
而且菩萨在长养众生信心之外,能够继续亲近善知识生起智慧,能够慈悲正精进;这样无悔而走完菩萨的这些在法界中的每一个角落,跟十方世界有情来结缘。------《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124集精进波罗蜜(上)>正益老师 | admin 2020-02-21 |
![]() |
有一次我梦到一个朋友有了新情人,但梦中我感觉他的情人不好,没多久那个朋友就跟那个新情人分手了!真是很神奇!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中有说到意根是现识又是智识,平实导师解释说:也就是说意根配合意识时,他就可以直接反应出来!譬如我们如果意识心被训练得知道某些事情,当我们一看到这个事情时,我们马上就会有反应!譬如我们因为被教导说大便是脏的,那当我们走路看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都知道十善业是一切佛弟子所应当戮力奉行的,因为十善业是一切世间与出世间善法的根基,而十不善业是一切众罪的根本,因此在菩萨的长劫修行中,都一直要修十善业。在上个节目中我们谈到,因为众生的十善业而感生种种的器世间依报,相对的十善业也使得众生有种种不同的正报身,因此正报与依报是有密切的关联;同时也因为众生的如来藏能够执持诸法种子,才能使得这些因果业报 | admin 2020-02-21 |
![]() |
因此,菩萨的修行境界对于二乘修行人来说,属于不可思议的境界,超越二乘人所能够理解的能力范围之外。二乘的修行人想破头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菩萨能够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证涅槃却能够常住涅槃的道理。所以说,菩萨的境界是超过二乘修行人的境界的。佛地境界,相对于菩萨境界来说,属于殊胜、极妙、无上、不可思议的境界,远远超越最后身菩萨所能够了解的能力之外,一切大小菩萨 | admin 2020-02-21 |
![]() |
因此如果没有佛菩萨的教导,众生对于生命现象与生死轮回的了解,将是非常有限以及无法看到完整的面貌。如果我们常常亲近善知识熏闻正知见,与建立正确的佛法八识论架构,那对于这些生死现象,就能够有正确的理解,而不会再模糊不清了。依据《瑜伽师地论》卷1中的开示:【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 | admin 2020-02-21 |
![]() |
由于众生不了知五阴是众缘和合所成,所以才会有五阴炽盛苦出现;了解五阴炽盛苦的真实内涵以后,才能脱离五阴炽盛苦,未来才有可能证得二乘的解脱果,乃至证得佛菩萨的佛菩提果。------《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22集丧子发狂>游正光老师 | admin 2020-02-21 |
![]() |
导读一位菩萨的部落格【春娇与志明的故事】,跟大家分享!而这篇刚好讲到好好对待身边的人就能轻松赚取大福德!因为父母就是报恩田,佛陀说过孝养父母福德等同于供佛!我们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那摄受众生就是累世以来不断地跟父母师长、兄弟姊妹、夫妻子女、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们广结善缘与接引他们往佛道迈进!因为跟他们结善缘之后,他们未来世遇到我们就会很欢喜,乃至会 | admin 2020-02-21 |
![]() |
修学佛法行菩萨道的行者,对于父母的孝养也不应该离菩萨的慈悲。就是要给予父母以安乐的以及利益,就是要依佛陀教导的正确的法义,不但要温言软语,奉养顺从父母,让父母得到一生安乐;更要循循善诱,引导父母也来亲近佛法,受持三归,进而也发起菩提心,世世常行菩萨道,永不入三恶道。这才是给予父母未来无量世的重大利益,才是最好也是最殊胜的报父母恩。 | admin 2020-02-21 |
![]() |
那要提醒菩萨的是:大乘有四念处,小乘也有四念处;小乘有三十七菩提分,这里所谓的三十七品,大乘一样有三十七品;并不是只有小乘才有四念处,小乘才有三十七菩提支。那我们继续看经文:【往到弟所劝令奉法:五戒十善生天之本,布施学问道慧之基。弟闻此言瞋恚更盛,即答兄曰:卿自应废,不亲家业,毁坏门户!可独为此,勿复教我。疾出门去,莫预我事!兄便舍去。】(~《杂譬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再稍微回顾一下刚才所引《华严经》中的开示,其中短短一句话,就有出现五欲是“无常”、“须臾变异”、“虚妄颠倒”、“如逆风执火”等几种描述,这可以显示佛菩萨的慈悲之处,因为这可以提供我们对于五欲六尘的几种不同之观察角度,可以令执著深重的众生,心中也能生起决定心想要远离五欲六尘之执著。因为如果只知道五欲是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再稍微回顾一下刚才所引《华严经》中的开示,其中短短一句话,就有出现五欲是“无常”、“须臾变异”、“虚妄颠倒”、“如逆风执火”等几种描述,这可以显示佛菩萨的慈悲之处,因为这可以提供我们对于五欲六尘的几种不同之观察角度,可以令执着深重的众生,心中也能生起决定心想要远离五欲六尘之执着。因为如果只知道五欲是 | admin 2020-02-21 |
![]() |
虽然刚刚是以悭贪而来解说,不过菩萨们应该很容易把它反过来,悭贪的对面就是布施,您要广行布施的话,来世绝对不只是不会往生到三恶道,您在人间可能是大富长者;乃至于您对五戒、对于十善所修又比人所具足所需要的还多,那您可能就往生到欲界天去享天福了;当然,这样子的天福,是指那些不以菩萨的正修行为他修习福德所回向的一般的凡夫,或是说虽然受了三归五戒,可是不是依 | admin 2020-02-21 |
![]() |
有些菩萨他希望修学佛法之后,能够获得佛菩萨的庇佑,能够万事如意。我们世间人一般想要的万事如意,无非就是家庭和乐、眷属平安,然后资财广大,能够升官发财,总是祈求这些世间的种种事物,所以称为万事;而且希望这样子都能够如意,都是往好的方向,能够获得好的结果。可是我们要想一下,这些世间的万事它是不是可以永远获得,譬如我们的生命、我们的钱财,我们是不是永远可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来举述《大乘义章》卷九菩萨的开示:【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回向不同,一门说三:一菩提回向、二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菩提回向者,是其趣求一切智心,回己所修一切善法趣求菩提一切种德,名菩提回向。众生回向者,是其深念众生之心,念众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愿以与他,名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是厌有为求实之心,为灭有为趣求实际, | admin 2020-02-21 |
![]() |
同时,看到众生发愿、回向的时候,也随喜赞叹所有菩萨的发愿、回向;因为,如法的回向乃是利益自己与利益他人最佳的作法。菩萨能够以这个善净性以及利益众生的特性为原则,就更能契合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精神。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就可以随顺众生而去努力地行菩萨道。有的人会问:回向这些功德的时候,是否一定要在佛前回向?事实上,回向不一定是要在佛前来进行。因为在普 | admin 2020-02-21 |
![]() |
这样子就结束了吗?不是!自度、度他,终究成佛了;我们要效法无量无边已经成佛的大菩萨的精神,譬如观世音菩萨,过去世就是正法明如来;譬如文殊师利菩萨,过去的所谓龙种尊王佛,或是说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或是未来祂要成就的普见佛,都倒驾慈航!四弘誓愿的精神,絶对不是在成佛之后就停止,一开始我们是自己发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