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攻围菩萨。欲败其道。犹怀慈悲。不以为怨。我今小触。相困乃尔。尊者答言。理实如是。佛之于我。百千万倍。不可为喻。如须弥山比彼芥子。如大海水方于牛迹。如师子王喻于野干。大小之形。实不相及。尊者语魔。吾生末世。不见如来。闻汝神力能化作佛。试为一现。我欲观之。魔王答言。我今化现。慎莫为礼。对曰不礼。是时魔王。化身作佛。躯体丈六。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能够破除五阴魔的境界,那其实就是慧解脱阿罗汉的证境;而大乘菩萨的初步摧破五阴魔的时候,而能够取证慧解脱的人,那至少也要初地心。因爲在初地满心的时候,是可以破尽五阴魔的,但是,这位地上菩萨却故意不破,而故意的保留最后一分的思惑而留惑润生。因爲这个地上菩萨他觉得,破不破尽五阴魔的最后一分思惑都没有关系;因爲断尽最后一分思惑,那是七地满心的事,现在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谓的佛宝就是指菩萨曾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证悟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得到般若实相智慧之后,能够不惜身命、勤修六度,直到万行,最后在菩提树下降伏魔军,断尽烦恼障以及所知障,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时候如来藏当中的种子不再有变易,已经究竟清净,微妙寂静,这时就称为无垢识、清净法身。佛陀具足三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智圆明等无量无边的真常功德,能够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噉不得色力,是人恶业殃流万姓。」但在卷第五〈杂品之余〉则又说:「身口意业,各别异故。」也就是说各人因果各人了,父造恶业、子不代受。而世法也常提到帮别人担业障,故究竟业能不能代受?答:业有别业和共业,共业对每一个人都会造成影响。比方说,有些人喜欢乱丢果皮垃圾,把环境弄得脏乱不堪,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依着佛所说的法去修学,渐次的亲证了法界实相、般若智慧、一切种智,这样经过了菩萨的五十二阶位的修习过程,最后必定会成佛,这样子修学才是真正的学佛人。概略说来,佛教的内涵其实是函盖了佛、声闻、缘觉这三乘菩提,也函盖了神道教的神祇,以及一神教的教主所在的那个欲界天的凡夫境界。而修学佛法的目标就是为了实证三乘菩提,要成就究竟的佛果,永远出离三界生死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且这些经典在古代必需要千里迢迢去到印度,再从印度带回来,需要心性非常慈悲勇猛的菩萨,经历九死一生才能够完成的;再加上从古代历经战乱流传至今,真的是非常的珍贵。因此现在有经典可以读诵,真的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对于经典心存恭敬,就已经有了第一分的功德。如上所述,因为古代与现代文字的关系,便有许多人希望透过阅读经论的注解,来了解经典。但是要提醒诸位的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大乘佛菩提道是含摄解脱道在内的大菩提道,八正道当然也是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应知应学,只是更赋予了大乘法的意涵。我们先来看看八正道各个的内容,再从中了解佛教对于职业的看法。八正道第一正见,就是能明见、能够明白的能够了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实理。第二正思惟,就是既然有了四圣谛真实义理的正见,就要进一步思惟而使智慧能够增长,心无邪念。第三是正语,就是时时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后对于根器深厚而又悲愿化世的听众,那这样就是菩萨的大乘。可能他又转着又会说:事实上佛法又分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人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人生人,然后把五戒十善综合合起来叫作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闻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而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合称为解脱道。而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其实分宗立派对真正的佛法来讲,是不适合的;因为对于菩萨而言,应当是要依照佛的施设,依六度万行乃至是十度万行,全面地来修证佛法或者是说修学佛法。再加上说,毕竟各个宗派它主要的法义其实都只是佛法中的一部分而已。可是刚刚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多半是因为自己的心性、环境,所以就选择了某一个宗派。当然除了自我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那就是说假如当世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有[佛知树神无住处。以天眼观见树无主者.......伤草木戒广说竟]《善见律毗婆沙》中的[伤草木戒]的种种犯或不犯。 但是....[若有说言,听着摩诃楞伽(经律)。一切种子,悉听贮畜。草木之属,皆有寿命。佛说是已便入涅槃。若有经律作是说者。当知即是魔之所说。]《大般涅槃经》因为草木虽无生命但却如人所住室,为鬼神所依,若滥伤草木亦坏鬼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是先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一段时间,至少100遍。然后专诵〈无量寿经〉,十斋日加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即可。(这个方案是根据地藏经和其他经典的提示有的。)《占察善恶业报经》: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最近有一些同修来信,发贴,诉说在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或者其他经典,念佛菩萨名号后出现了一些逆缘,或者不如意的事情。于是对于佛经中讲的修行的种种殊胜利益起了疑心,甚至退却。又有人在行行了一些善事后好像没有的到好的结果,于是认为行善并无什么益处。等等情况。那么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说的。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讲到: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什么是白毫相的功德殊胜呢?我们来看看怎么说:得是相已,次得白毫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宣说实法不虚,是故次得白毫光相。这白毫光相是说佛陀的眉尖,它能够放出白毫光。而放出白毫光的大人相,是因为诸佛在作菩萨的时候,在无量世宣说,而且宣说实法不虚呀!也就是说佛陀在行菩萨正行的时候,祂所说的是绝不虚妄的,而且说有实法可实证,这也是绝对不虚妄的。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还有开示说: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为围绕。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名为百种福德。这个是说:如果要修学三十二大人相的业的时候,每一个大人相的修集,都要以百种福德来作为围绕。也就是每一个大人相要能够的时候,事实上要有百福庄严;也就是说每一个相要有百福庄严,才能够最后成就菩萨的身力,来使得菩萨所显现的三十二大人相能够异于转轮圣王,乃至超越转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接下来我们来看佛陀的开示:善男子!菩萨从修三十二相业,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中间多闻无厌。也就是说:佛陀说我们在修集三十二大人相的业的时候是要多闻无厌的。这多闻无厌的意思,并不是说要听很多种、很多种,多闻是说我们在谈论第八识如来藏、我们在谈法界的根本因的时候,事实上所说的统统都是一个法,事实上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有人可能会认为说:为什么我们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谈到菩萨身力的成就,是初修三十二相业的时候。可是怎么样能够让菩萨的身力一直成就而没有毁坏呢?经典里面说:善男子!菩萨修集如是业时得名菩萨,兼得二定:一菩提定、二者有定。这里佛陀就有开示说:如果菩萨要修集三十二大人相的业的时候,是要兼得两种定。也就是如果一个菩萨真正开始来修集三十二大人相的业,他可以称为菩萨,因为他已经满足十信位的修行;满足十信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看它怎么说: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身力,何时成就?’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业时。’这就是说善生菩萨他提出一个问题,因为经典说佛陀有不可思议的身力,善生菩萨就问说:佛所说的菩萨的身力,什么时候可以成就啊?也就是如何成就菩萨的不可思议的身力。佛陀就说:初修三十二相业时,也就是说一个菩萨开始来修三十二大人相,来造作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何才是真正的供养僧宝?佛开示如果有供养发心菩萨、出家戒、比丘比丘尼戒、向初果的人,乃至阿罗汉的人就是供养僧宝。在佛门有很多人,往往以出家表相来认定他就是出家人;殊不知世尊所认定的出家人,并不是以出家表相来认定,而是以他有没有证法,有没有证果来认定。如果他有证法证果,纵使是在家人也是出家人;如果没有证法证果,纵使现出家相还是在家人。在《杂阿含经》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天要谈的是:如何才是真正供养法宝?佛开示:什么才算是真正的供养法呢?如果菩萨能够供养三藏十二部经,就是供养法。菩萨又如何供养三藏十二部经呢?如果菩萨能够以至诚心相信佛说,而且欢喜地受持、读诵、解说三藏十二部经,如实去修行,不仅自己这样作而且也劝别人这样作,是名为菩萨真正供养三藏十二部经;唯除经典脏了,不能清洗外。此外菩萨还要书写三藏十二部经并且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在修学佛法过程中,会经历许许多多的波折,而求取佛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如来之力,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你要亲近于佛。而佛的十力种种不可思议,以不可思议的缘故,菩萨欣羡这样种种的十力,因为这个十力可以让你了知许许多多的法。譬如说佛对一切地方、一切处,到底哪一个地方是有道理,哪一个地方是没有道理,佛一切是了知的;这个地方有道理,这个地方没有道理,佛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