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16集浅谈因果(上)》陈正源老师(原标题:佛教是宿命论吗?) 三摩地

2018-07-22

他相信有解脱道、有佛菩提道,可是他却不相信有久学菩萨善知识,他可以自己明心开悟,他可以被三乘经典验证而不会互相矛盾,他也可以教导学人建立佛菩提的正知正见,来修学六度波罗蜜而开悟。除了不信有得道者,这个人他也不信自己能得所谓开悟的法或者解脱道的法,这样的人就是信不具足的第三种。那么真正的信佛到底该如何作呢?我们来举个经中的来为大家说,在《信佛功德经》 三摩地

2018-07-22

几千万年过去了,有一天,地藏菩萨来到地狱救度苦难的众生。地藏菩萨问说:你们当中如果有任何一个人,记得生前还曾经作过任何一件好事,请说出来,可以以此因缘,必有得救之希望。地狱中受苦的众生,虽然有无量无数之多,但是现场却鸦雀无声。很长的时间过去了,都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想起过去曾作过任何一件好事。最后那位屠夫开口说道:我倒是想起一件事,但不知道能不能算是一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外道这一词只是在提醒说,某些人所说的理、所修的道,并不符合正确的法道;因此诸佛以及已经证悟本心如来藏的诸大菩萨们,就会指出他们的错误;并且希望他们能够透过观察思惟,来确认何者是真、何者为误,并且在确认之后,能够再返回到真理正道上面来。所以在这其中,并没有一点鄙视或者不屑的意味。佛陀的诸们,包括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也大多数本来在修学外道法, 三摩地

2018-07-22

而像诸佛菩萨、善知识,为了破邪显正所开示,以及探讨的佛法、外道法、、邪法、二乘法、大乘法等等不同的法,也都是在说明这些法彼此之间的差异不同,而让修学者能够在明了之后,作出正确的抉择。以上是对于法大略的说明,那什么又是法门呢?法门是佛法中的专用语,专指佛菩萨所开示的胜妙法道;因为这些法道,能够开启众生的解脱之门,能够普令有情众生超凡入圣,出离生死苦趣 三摩地

2018-07-22

一个是说,菩萨在种种的烦恼法里面去证得菩提。菩萨就是在诸法空相里面,也就是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无常空存在的同时,去证得真实心;证得真实心以后,就能现观蕴处界的虚妄了,就能了知法界根源的体性,佛菩提智也就是般若的智慧就开始出现了。第二个意涵是说,菩萨不断除烦恼而证得菩提。菩萨想要证得佛菩提就要在一切三界中的烦恼法里面,特别是在人间的烦恼法里面才能 三摩地

2018-07-22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讲记:「这时候,就由于所造的业行差别不同,于是随着各个有情所应承受的异熟果报,就有了卵胎湿化四种不同有情的受生了:卵生有情都是由于了知性(阿含说:想亦是知)所产生的同类认同之想而决定来世受生之处所,胎生有情则是由于情执所生的贪爱或厌恶来决定是否受生于将生之处所,湿生有情因为没有情执而以聚合来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我们深知了佛教的这些菩萨弟子们,往往我们所知道的佛陀的伟大,是远超过众生所能够想像的。比方说,我们所感受到的佛陀,第一个是:佛陀是大智跟大能。比方说,佛陀在成佛的时候,发起的各式各样的智慧,像比方说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那这一些的智慧,使得佛陀因着这个智慧,也具有了无比的能力。所以,佛陀对于每一个众生,他的宿命如何,他的业报是 三摩地

2018-07-22

很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修学禅定、不停地打坐,如此就可以出离三界,就可以解脱;但是实际上,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解脱道都是由于声闻的菩提慧、缘觉的菩提慧而出三界,并不是由于禅定而出三界;这就是说,声闻佛法、缘觉佛法也是要靠智慧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可是他们出了三界的生死轮回,仍然不晓得佛菩提是什么?仍然不知道大乘菩萨所证的法界实相,也就是不知道真如与佛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涅槃七百年后,印度大乘论师龙树菩萨出世弘法,因其行解证悟殊胜,受龙王礼请,在进龙宫说法时,菩萨见到《龙藏》,其中这部《楞严经》菩萨披阅之后,觉得可以利益世间众生。于是回来后,诵写出来,被当时印度的国王奉为国宝珍藏且禁止外传。《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之时,就已久负盛名了。公元580年有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智者大师,谈到止观中三种观照的观点和印度的 三摩地

2018-07-22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讲记:「我释迦如来曾经说一切诸相就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因此就不是众生。须菩提!所有『如来』都是说真话的人、说实相语言的人、说如 三摩地

2018-07-22

佛所说的三乘菩提都在说无我,大乘般若诸经中,则说之为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菩萨不念心,并说如是之心是实相心;说如是心从无始劫来,不曾暂起一念、不曾念一切法、不住一切法,不曾示现见闻觉知心相,说如是心乃是非心之心。在般若诸经中,佛也广说如是心之中道性。又说此心于三界六道一切法中皆是无所着心,说此心即是涅槃实相,说此心不受生于三界六道就无一 三摩地

2018-07-22

接着下一段又怎么说呢?后就一叶世界,复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各各现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千叶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吾以为本原名为卢舍那佛。这一段也更清楚地告诉我们说,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南阎浮提,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部分,这样的一个 三摩地

2018-07-22

由此可知《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一位对大乘佛法有相当研究的菩萨。接着我们要说这八个心的现行,以及这八个心现行之后,必定会产生的一切法:八个心各有祂们相应的心所有法,以及这些心相应的烦恼、善法、无记法等等;这些心所有法,加上八个识,以及我们的色身五根等十一个色法,合起来运行的时候才能够有一切法的出现。这八个心的功能,以及辗转出生的一切法,马鸣菩萨统统 三摩地

2018-07-22

这些过程不就是法相唯识宗所说、所修、所证的内容吗?《大乘起信论》所说的内容,它不但提到了菩萨由凡夫地的这个资粮位,进入真见道的见道位,也就是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中,由凡夫地至七住位的修证,还包括了由真见道证悟本心,到相见道见道位的满足,也就是由七住、十住位到初地前的所证;还有修道位至成佛的道种智,也就是诸地菩萨修到成佛的过程。所以说《起信论》是大乘佛 三摩地

2018-07-22

有一个另外一个大的修行的途径,叫作在家菩萨的修行的途径。既然在家的话,显然菩萨们跟所有的世间人一样,都会有眷属的,所以,同样也会有夫妻之间的感情,同样也会有亲子之间的感情;同样地,菩萨们在社会上,是不是一样能够积极进取呢?实际上的状况是,往往同样也能够积极进取。这个是为什么呢?最主要是因为说,如果选择在家修行的话,我们首先要认知的是说,我们在家修行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于大悲中生,因此培养慈悲心也是菩萨道中很重要的一环。在《优婆塞戒经》卷1中开示:【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这里面我们只引出一种修习悲心的方法。在这一品《优婆塞戒经》中,大慈大悲的释迦世尊,为我们开示了三十六种观众生种种痛苦与无明而修习悲心之方法,诸位菩萨有空可以恭读《优婆塞戒经》中 三摩地

2018-07-2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今天看到世间的痛苦是难以说完的,我们虽然能够有心于佛法,但我们父母是不是会跟著来修学呢?是不是我应当济度我们的父母也能够得到佛法的安乐?佛陀在忉利天的时候,为了强调度化母亲的种种的重要,所以地藏王菩萨现身于忉利天,然后演说了一部很重要的经典,这个甚至可以被称为是佛教的孝经——孝顺父母的经典;其中这说到了几个故事,一个是婆罗门女的故事, 三摩地

2018-07-22

一般众生,从凡夫位开始发心修行,必须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总共有五十二阶位的菩萨修行,才能次第佛道的修证,最终成佛。接下来我们就简单说一下,这个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行:最开始的十个阶位叫十信位。在修学佛法的过程里头,最困难的是信心的建立,《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意思是说要进入佛法的大海,信是最根本也是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