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第十二菩萨起心动念想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六度的。所以菩萨一念欲施之时具足十二因缘,也具足六度。菩萨一念心起想要布施,在这一念施心中就已经把悭心布施出去了,布施到解脱的彼岸,这布施度已经成就了。能起这个心念去布施,是奉持佛所开示、传授的菩萨戒来利乐有情,所以在这一念之中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菩萨不应当住于调伏心、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才是菩萨行。可是你如果没有证得如来藏以前,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这是什么境界。但是亲证如来藏以后,你想想看:如来藏会不会住于调伏心中?祂不住。如来藏会不会住于愚人的不调伏心中呢?祂也不住。祂没有所谓的调伏与不调伏,无量劫以来祂一直都如此,祂无量劫以来不曾有一刹那住在调伏心中,也不曾有一刹那住在不调伏心中。菩萨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中国佛教主要表现为大乘形态,而大乘佛教的核心内容在于菩萨道的实践。对此,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第二·譬喻品第三》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这就是说,大乘的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长阿含经)初机学人虽亦修学菩萨六度法门,然系以求世间乐、求凡夫神通、求生梵天等为其目的,不以证悟菩提为目的;如是而修六度行门,只是将六度行门作为求取人天善果之资粮,作为求取凡夫神通之资粮,作为求生梵天之资粮而已。如是而修六度者,即是佛法中之人乘与天乘修法。然而人天乘之修法,若不以三乘菩提为依归,则人天乘之六度修法,即非佛法;若是以三乘菩提为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修学佛法的人有三种:第一种是声闻种姓的自了汉,第二种是缘觉种姓的自了汉,第三种人则是可以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种姓。凡是出家以后只想自己赶快建立专属于自己的寺院,一心想要大家出钱出力为他成就,但是对于佛法在人间的永续流传,对于众生广被误导的事情却丝毫都不关心,这就是声闻性的自了汉;在法上而言,若是只对缘起性空有兴趣,当他听到常住的如来藏心时,却完全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而言,若这一世能有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能够安住于正法中修学,福德通常不会过于贫乏,因为菩萨必有可爱的异熟果报。若是福德仍不具足者,还须为生活、为三餐奔忙而无闲暇,这种人不容易有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即使有因缘也不容易安住,因为世间法中能让他烦恼的事情太多了,根本无暇修学佛法,亦即其事障较多而阻碍修学正法。因此,能安住于正法中修学者,其基本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亲友书》是圣龙树菩萨写给禅陀迦国王的一封信,劝国王要修善去恶,信中有提到八无暇。在大正藏中乃是《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卷1:【邪见、生鬼、畜,泥犁法不闻,边地蔑戾车,生便痴痖性,或生长寿天,除八无暇过,闲暇既已得,尔可务当生。】学佛要有闲暇的福德,《亲友书》中说有八种身是无闲暇,生在这八种无闲暇中的任何一种,则不能学佛,虚度一生光阴。此八种是: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后得要继续修学,锻夫,准备眼见佛性;后来你眼见佛性了,就进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盘经》中佛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但是从初住位到十住位都还是习种性人。习种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他的习性还很重,因为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呢?因为有人贪财物、另外有人起了私心,配合起来而让我们无法再借用同一个地方了;但是这种作法都会障碍他们自己的菩萨道,当他们的私心被检举了以后,就不得不离开同修会了!所以修大乘法、行菩萨道,第一个条件是不贪财物。第二是要不惜生命,如果害怕丧身舍命,就成不了大功德、大福德;外道都能不惜身命的护教,我们会中有些修行大乘菩提而号称为菩萨的人,竟然怕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既然是还没有见道的人所应当修习的五法,当然是外门修习这五种法门啊!换句话说:在见道之前,凡夫菩萨们都得先从外门来广修六度万行。有哪五门可以修得信分呢?这五门就是施门、戒门、忍门、精进门以及止观门。可是这里的忍门并不是只有众生忍的忍辱法,而是比较广义的忍,包括“于一切闻所未闻之深妙法,闻已能忍”,所以不是一般所讲的忍辱行。外门六度万行讲的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能自他利。善男子。具足八法能自他利。何等为八。一者寿命长远。二者具上妙色。三者身具大力。四者具好种姓。五者多饶财宝。六者具男子身。七者言语辩了。八者无大众畏。善生言。世尊。何因缘故。菩萨得寿命长。乃至大众不生怖畏。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无量世中常施衣灯。以是因缘获得上色。无量世中常坏憍慢。以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菩萨道的修行,每一个阶段的智慧实证,都需要靠福德来支撑。福德又像是碗,智慧是水;碗越大,水就可以装的越多。导师曾在书上说,布施以后有福德,如果不执着未来世的果报,就有解脱的功德。又说「功,是说能够自利及利他;德,是说它有真实的作用。」功德是自受用的法,布施以后一点儿都不觉得心疼,都没有罣碍,这也是解脱功德的一种--解脱于我所。因此福德应是指未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菩萨道的修行,每一个阶段的智慧实证,都需要靠福德来支撑。福德又像是碗,智慧是水;碗越大,水就可以装的越多。导师曾在书上说,布施以后有福德,如果不执着未来世的果报,就有解脱的功德。又说「功,是说能够自利及利他;德,是说它有真实的作用。」功德是自受用的法,布施以后一点儿都不觉得心疼,都没有罣碍,这也是解脱功德的一种--解脱于我所。因此福德应是指未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为难,在家修悲,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恶因缘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则不能得优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获得。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时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应先修悲,若修悲已,当知是人能具戒、忍、进、定、智慧。若修悲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诸大菩萨为何大多示现在家相,而不示现声闻出家相呢?答:有诸多原因使得诸大菩萨大多示现在家相,而不示现声闻出家相。简略的说,若以接引众生、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说,示现在家相较容易与众生共事,方便摄受修学佛道,如大慧宗杲祖师开示:「四摄法中,以同事摄为最强。」因此菩萨四摄法中,与众生同事来利益众生最为重要。诸地菩萨都了知这个道理,唯除有特别的因缘或别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原标题:真实的菩萨有哪五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实还有很多人仍然还在二乘菩提之中:受了菩萨戒,却不以菩萨戒为主要依止,反而把声闻比丘戒、比丘尼戒作为第一依止,菩萨戒只是作为方便用的。法上也一样,总是把二乘解脱道当作佛菩提道的行门。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无尽灯论坛上有善知识开示:发起、菩萨种性的甚至比明心见道还重要,菩萨种性发起不足的行人即使侥幸明心了,也容易成为退分菩萨。能否请老师开示:菩萨种性的义涵是什么?如何发起、乃至菩萨种性?答:菩萨种性的义理与内涵,平实导师在《明心与初地》当中已开示许多,这个乃是十行位性种性菩萨的主修:发起菩萨性、伏除异生性、具足十长养,也就是长养菩萨应该有的圣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只要你的菩提心不断地记得,不论这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困难,有什么困苦,或是怎么样,你都当作菩萨行所必经的过程,乃至于成佛之后,一样都可以安忍,安忍众生不知道你是佛,安忍众生来毁谤你,来鄙视你,这些过程中,你都可以甘之如饴。这样思维接受以后,你就可以转化你多生以来、多生以来,从凡夫到菩萨之间那一个纠葛,那一个结,它可以脱离。到了能够真正安住的那一天,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够值佛,值大菩萨,值大善知识的出世,这都很难。而在佛的末法时期,听到而能够信受,又是难上加难,为什么说很难?今天如果有人跟你说无上法,你可能不大会相信,因为他说的法和这世间的许多出色有名的大道场的都不同,你即使有点慧力,可是也很难加以简择,这个世界就是如此,这是个五浊恶世,众生的因缘本来就是如此,你能够要求什么?如果要世间的法师们都要亲证真如,才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