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同时,长久以来也有的一个想法:学佛不该只是自了汉,不应只为求生西方世界安身而已(当时对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的了解也很有限,不太清楚往生西方世界还要继续修行),求得证悟方是重要,乘愿再来娑婆世界度众,才是大丈夫所为。也时常很勇敢地对完全未接触佛法的人说佛教的教义,诸如:佛教的修行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遁世;对佛的顶礼,不是一神教的对天神的膜拜;小乘的修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师父说:“你要多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多念阿弥陀佛,可以往生西方。”“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可以到西方?那念别的名词呢?西方在哪里呢?”“师父!您怎么知道有阿弥陀佛?”“师父!六波罗蜜已经讲过好多遍了,可不可以换点别的?”于是,在想明了“知其然和其所以然”的情况下,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二十一篇:周子全见道报告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心顶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势至菩萨摩诃萨一心顶礼韦陀菩萨摩诃萨一心顶礼恩师萧平实菩萨摩诃萨、亲教师张正圜菩萨摩诃萨我大约在十年前开始想要修行,那时在一些外道的道场里学,例如:清海“无上师”、太极门……等。在这些外道的道场中,他们都宣称他们能教人明心见性,然而在学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二十二篇:林明佳见道报告一心顶礼归命十方常住三宝一心顶礼归命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心顶礼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心顶礼归命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一心顶礼归命大势至菩萨一心顶礼归命平实菩萨摩诃萨一心顶礼归命监香菩萨摩诃萨一心顶礼归命护三菩萨摩诃萨一、学佛因缘──所求果遂生谦恭是一个缺乏自信却十分功利的人,然而正因为这两个缺点,使能谦恭地信受佛法。记得小时候一遇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自己在佛菩萨看来,亦如蚂蚁,如此卑微渺小,只因了菩萨之大悲大愿,助我证悟如来藏,深祈能生生世世追随导师,熏习,摧邪显正,广学差别智,断两障、过三关,效法萧老师成佛时愿号为“释迦牟尼佛”,发愿成道时,亦要名号为“观世音菩萨”,效法菩萨寻声救苦,闻名示现,倒驾慈航,逆度有情!阿弥陀佛!蔡华容谨述二○○三年五月十三日 (原标题:25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神宗熙宁末年(1077),杨杰居士因为母亲去世,闲居阅藏,遂栖心净土,并绘丈六阿弥陀佛像,随身观念。哲宗元祐年(1096-1094)中,杨杰居士被提为礼部员外郎,出任浙江提点刑狱。不久即谢世,有辞世偈云:“无一可恋,无一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原标题:199侍郎杨杰居士悟道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东坡居士请人画了一幅阿弥陀佛像,用来超荐父母,并作颂曰:“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投大海中,如风中鼓橐(tuo)。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愿我先父母,与一切众生。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往亦无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谨遵释迦金口之教,专念阿弥陀佛,求彼世尊愿力摄受,待报满时,往生极乐,如顺水行舟,不劳自力而至矣。”从此发愿文可见,禅净双修,以净为归,在北宋后期佛教界,已成为时代之潮流。 (原标题:234丞相张商英居士悟道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但将平日所蕴一切智见扫荡干净,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置之怀抱,默然体究,常时鞭时起疑情,这个念佛的毕竟是谁,反复参究,不可作有无卜度,又不得将心待悟。但有微尘许妄念存心,皆为障碍,直须打并。教胸中空荡荡,无一物,而于行住坐卧之中,乃至静闹闲忙之处,都不用分别计较,但要念念相续,心心无间,久久功功夫纯一,自然寂静轻安,便有禅定现前。&h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于是他便改持阿弥陀佛圣号,昼夜不断。一天晚上,德清禅师梦见阿弥陀佛现于空中,醒后心大欢喜,自信此生修行必可成办。不久,德清禅师又从无极明信禅师听习《华严玄谈》,得悟法界圆融之旨,因自号澄印,以示对清凉澄观大师的仰慕。嘉靖四十五年(1566),德清禅师二十一岁。报恩寺忽遭雷火,归于瓦砾。德清禅师遂发舍命修行之志,便日后复兴祖庭。是他随同妙峰禅师结伴远游。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日用无别修行,一句阿弥陀佛。上堂说法领众,让与诸方贤哲。宗门日见滔滔,不堪言说。若是真正高流,目击自当改辙。先佛河沙法门,进修无甚优劣。庐山莲社清风,缁素不妨同结。今日檀护临筵,大家饱餐禅悦。若论大事因缘,不怕瓮中走鳖。夜来纳被蒙头,一任梅梢挂月。”通门禅师圆寂于康熙辛亥年(1671)十一月,春秋七十三岁。通门禅师博通外学,能诗文,善绘画,有《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人间佛教排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故,排斥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故,排斥娑婆世界天界之佛教故,不承认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尚在兜率天住持故,不承认色究竟天尚有卢舍那佛正在宣说一切种智胜法故;其人间佛教之理念,说此等天界及他方世界之佛教为都不存在之佛教,特意局限佛教于此娑婆世界中之地球一隅,是故印顺法师于一九九八年以《净土与禅》一书,将大乘经中之二大净土法门,谤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 | admin 2018-07-19 |
![]() |
但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至于一念不生。不涉阶梯。径超佛地智彻禅师净土玄门念佛一声。或三五七声。默默返问。这一声佛。从何处起。又问这念佛的是谁。有疑只管疑去。若问处不亲。疑情不切。再举个毕竟这念佛的是谁。于前一问。少问少疑。只向念佛是谁。谛审谛问评曰。径无前问只看这念佛的是谁亦得汝州香山无闻聪禅师普说山僧初见独翁和尚。令参不是 | admin 2018-07-19 |
![]() |
若不力行,便求人说破,亦复如是!做工夫不祇是念公案!念来念去,有甚么交涉,念到弥勒下生时,亦没交涉,何不念阿弥陀佛,更有利益!不但教不必念,不妨一一举起话头:如看无字,便就无上起疑情;如看柏树子,便就柏树子起疑情;如看一归何处,便就一归何处起疑情。疑情发得起,尽十方世界是一个疑团,不知有父母的身心,通身是个疑团,不知有十方世界,非内非外,滚成一团,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法明又曰: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姓否?师曰:阿弥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曰:出何教文?师曰:出陀罗尼集。法明礼谢赞叹而退。有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三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 | admin 2018-07-19 |
![]() |
阿弥陀佛独相随。心心常系玉毫光。念念不移金色相。我如再食众生肉。饮酒行淫作重非。现身生陷大阿鼻。万劫洋铜吞热铁。愿我临终无疾苦。预知时至不昏迷。善根慧念转增明。业债冤魔咸寂灭。异香天乐盈空至。宝殿金台应念来。亲睹如来无量光。一切圣贤同接引。弹指已登安乐国。即闻妙法悟无生。游历无边佛土中。供养亲承蒙授记。分身遍至河沙界。历微尘劫度众生。誓入娑婆五浊中 | 三摩地 2018-07-19 |
![]() |
相比较以前,更重视禅堂的规矩和坐香,且修行多与净土合流,不少抱定一句阿弥陀佛圣号,或参念佛者是谁。很多禅师走向了山林的路子,所以这是后来禅堂的一种参修的形式。清代以后,禅宗的法脉传承已经不再像六祖慧能以来由禅师靠语言机锋问答策励弟子,通过勘验印证后付法印可,而是主要以传法卷的形式作为法脉授受的依据,即以付“禅宗源流”或“正法眼藏&rdqu | admin 2018-07-19 |
![]() |
亲得奉事阿弥陀佛。闻已顶受。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大山。山有观音像。有志诚祈请多得现身。日遂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且未央。观音空中现紫金色相。长一丈余。坐宝莲华。垂右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断食既困。闻此强壮。及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诱掖小儿能念阿弥陀佛。一声即付一钱。后经月余孩孺螘慕念佛。多者即给钱。如是一年。凡男女见康则云阿弥陀佛。遂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人午夜行道唱赞。二十四契称扬净邦。每遇斋日云集所化三千许人登座。令男女弟子望康面门。即高声唱阿弥陀佛。佛从口出。连诵十声十佛若连珠状。告曰。汝见佛身即得往生。以贞元二十一年十月。示众嘱累止劝急修净土。言毕跏趺。身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