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说【如来藏名藏识与七识俱起】。令诸声闻见法无我。No.2016宗镜录(卷47)T48,p0695a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以未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而生二执No.2016宗镜录(卷100)T48,p0956c谓首楞严经。以如来藏心为宗。如来藏者。即第八阿赖耶识。No.671入楞伽经(卷3)T16,p0529b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大慧。我说如来藏常。不同外道所有神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说在三贤位的菩萨,他七住明心之后,他还要再向前;他要在十住位的时候,要能够眼见佛性,能够在亲见佛性之下,能够实证身心、世界如幻的如幻观;之后进入了十行位的时候,还要能够依于十行位的修行,发起了他的菩萨性,然后在现观上面,他要能够现观犹如阳焰,也就是要能够现观七识心祂的变幻犹如热地上面的阳焰一般的虚幻不实,他要能够有这样的现观;除了这个现观之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不要因为怕那些名师难堪,就不说他们误导众生的法有错;你不说,他永远会以为他真的开悟了,他就永远落入大妄语业里面;那他就不懂得要忏悔,那舍报时节到了该怎么办?你要为他们想一想啊!譬如印顺导师把七识、八识否定掉,说阿含没有讲七、八识;我在这些书里面把他指明:阿含有讲,是他读不懂。那这样,他未来就有机会求证;求证过了,证实自己讲错了,就有机会忏悔谤法的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说在三贤位的菩萨,他七住明心之后,他还要再向前;他要在十住位的时候,要能够眼见佛性,能够在亲见佛性之下,能够实证身心、世界如幻的如幻观;之后进入了十行位的时候,还要能够依于十行位的修行,发起了他的菩萨性,然后在现观上面,他要能够现观犹如阳焰,也就是要能够现观七识心祂的变幻犹如热地上面的阳焰一般的虚幻不实,他要能够有这样的现观;除了这个现观之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初次明心开悟而转识成智,唯下品转而已;亦唯六识转生妙观察智,七识转生平等性智,前五及八皆未生智。七地入八地时唯中品转,亦唯六七二识转生中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尔,五八仍未转。释尊修行直至三大祇劫满已,成最后身菩萨,坐菩提树下,于夜后分,以手按地而得明心时,六七二识方得转生上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异熟流注生灭断尽,第八异熟识顿现大圆镜智,改名真如;而犹 | admin 2018-07-21 |
![]() |
如果否定了意根,意识就不能现起了,那还能修阿含解脱道吗?而且,否定了意根就是把阿含解脱道推翻了,不信受《阿含经》所说的八识论法义,观行时一定会偏差,又怎能确实断我见呢?根本就无法实证罗汉道,何况能证佛道?所以不该否定第七识。现前可以证实的六识之中的意识,还得要依意根的存在及配合运作才能出生,因为意识是意法因缘生嘛!这样子,总共有七个识了!可是佛说: | admin 2018-07-21 |
![]() |
识转化清净而生智慧,识是智慧的本体,智慧是清净识的作用,作用不能离开识体,所以佛在《大宝积经》卷120中说:识智不相离,和合我常说,上述四智不离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识、第八识),其中,妙观察智由意识成就,平等性智由第七识(即意根、末那识)成就,成所作智由佛地的前五识成就,大圆镜智由佛地的第八识(即无垢识)成就。意识转生妙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此外依有情一心说有三身:前六识说为应化身,一切有情悉能与悟者之前六识相感相应故;第七识说为庄严报身,一切异生乃至初悟之人,悉皆不知不觉悟者及自身之意根末那识故,唯除已受真善知识之教导者;第八识说为真如法身,一切凡夫异生及与二乘无学圣人,悉皆不知不解七住菩萨所悟真如阿赖耶识故,说为法身;此名依一心三身,说佛有三种。复依藏通别圆四教判果,说有四种佛: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且没有一尊佛会入涅槃,因为涅槃就是祂如来藏所显示的,如来藏在佛地称为无垢识,无垢识就是代表说再也没有无明的垢染,在没有无明垢染下,得到究竟之觉;这种情况下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这佛所说的这个八识的正理,这六七八就完全可以相通。你那个时候就知道,这个心完整的相貌,完全没有遗漏。虽然十地菩萨可以对诸佛的智慧起一分觉照,但是对于你究竟不是这个究竟心,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此外依有情一心说有三身:前六识说为应化身,一切有情悉能与悟者之前六识相感相应故;第七识说为庄严报身,一切异生乃至初悟之人,悉皆不知不觉悟者及自身之意根末那识故,唯除已受真善知识之教导者;第八识说为真如法身,一切凡夫异生及与二乘无学圣人,悉皆不知不解七住菩萨所悟真如阿赖耶识故,说为法身;此名依一心三身,说佛有三种。复依藏通别圆四教判果,说有四种佛: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既然与五别境、善十一相应,已经大异因地时不与五别境相应的无我的状况了,这个时候,你还能说祂是无我吗?不行了!在等觉位之前,真如离见闻觉知,从来不思量、不贪、不瞋、不垢、不净,不与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那个时候是确实无我性的法相,得要经由我们的六识七识去配合运作。到等觉位过后,心真如可以跟五别境相应,换句话说,一切众生心在想什么,祂全部了知,而且佛地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即每一个生命都有八个识,也就是眼睛的眼识,耳朵的耳识及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除了这六个识之外,第七识末那识,也就是意根,还有第八识,叫作阿赖耶识,或者叫作如来藏。一切有情,都具有这八个识!可是一般人只知道前六个识。(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对于第七识跟第八识,知道甚少,佛法就是要了知探讨这八个识。有人会问:我们不是被造物主创造的吗?但信奉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就是说在探讨我们有情,每一个生命都有八个识,也就是要有眼睛的眼识,同样还有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除了前面这六识之外,还会有第七识末那识,也就是意根,还有第八识,叫作如来藏,或者叫作阿赖耶识!也就是说我们有情,就是具有这八个识,可是一般人都只知道六个识。也就是说都只是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可是对于这个第七识跟第八识,都不了知,那我们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否定了意根,意识就不能现起了,那还能修阿含解脱道吗?而且,否定了意根就是把阿含解脱道推翻了,不信受《阿含经》所说的八识论法义,观行时一定会偏差,又怎能确实断我见呢?根本就无法实证罗汉道,何况能证佛道?所以不该否定第七识。现前可以证实的六识之中的意识,还得要依意根的存在及配合运作才能出生,因为意识是意法因缘生嘛!这样子,总共有七个识了!可是佛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而如来施设,将此三昧定境称之为涅槃,因此令诸外道可以欣求,乐于无为法者可以安住,因此实际为定境,如无想定说!故无余涅槃此一定境,虽甚特殊,亦无所奇,归诸定境!无想天中,无有诸念,以入甚深定境,意根有为决定,所以可以安住,信受原来意识的决定,所以其中意根不生思虑,不生决定,不发动诸行,以甚深定境而为安止,所以不可以定境而说有无意识觉知,以意根之「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有比丘知彼处、知彼处习,知灭、知味、知息、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处、计著住彼处耶?答曰:不也!阿难!第二处(第二种入处)者,无色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谓非有想非无想处天;若有比丘知彼处、知彼处习,知灭、知味、知息、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处、计著住彼处耶?答曰:不也!阿难!若有比丘,彼七识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菩萨证得如来藏阿赖耶识以后,经过很长时间的修行,把如来藏中七识心相应的贪瞋痴慢疑等现行修除掉,证得解脱道,能出三界;但却发起了受生愿,继续轮回生死,自度度他,一面修除七识相应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一面修证如来藏中含藏的一切种子;直到无生法忍究竟,成就一切种智,然后成佛,那个时候的第八识,就改名为无垢识,又叫作佛地真如。所以,大乘菩提的内涵,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且没有一尊佛会入涅槃,因为涅槃就是祂如来藏所显示的,如来藏在佛地称为无垢识,无垢识就是代表说再也没有无明的垢染,在没有无明垢染下,得到究竟之觉;这种情况下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这佛所说的这个八识的正理,这六七八就完全可以相通。你那个时候就知道,这个心完整的相貌,完全没有遗漏。虽然十地菩萨可以对诸佛的智慧起一分觉照,但是对于你究竟不是这个究竟心,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名”既是第七识意根,则能持“名”者必是第八识,前六识尚未有故。若谓此际意根之“名”是大脑,则背事实;若谓甫入胎时唯色无名,则背四阿含佛说,佛说此际名色具有故;故说意根是心,非是大脑,大脑不能去至来世。所以,《阿含经》中佛语正真,已证实有第七识意根及第八识(即持名色之识),则已具足八识,不须于十八界外另行建立意识细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小乘来讲识蕴只及于六识,不及于第七识、不及于第八识。那五蕴既然没有任何一法能够记持业种,必定有五蕴之外的另外一法能够记持业种。这在小乘没有明说,因为小乘人要求解脱,他不需要证得这个如来藏──第八识;反过来,大乘人要证得佛地所证的一切种智,他必须要先证得一切种子识。所谓一切种子如瀑流,这个阿陀那识,分界差别就这么大,所以才产生了三转法轮当中佛所说的法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