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例如,一个众生需要一百万,就应允赠送,但是同时要求他遵守不生气、不邪淫、不窃盗、不杀生……等等戒律,并告知他:若是破了这些戒,就得下地狱。他若接受了受戒的条件,你就送给他一百万元,这样就调伏了他。诸佛因为福德、智慧具足,威德极大,有种种方便,所以能调御众生而成为调御丈夫。九、为什么佛被称为天人师呢?《优婆塞戒经》卷3〈16息恶品〉云:&ldqu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说什么叫十善业道呢?就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等等,乃至不贪、不瞋、不痴。这样子具足了十善业道的思惟,而且每一个十善业道的每一个都要起五种思。这里举说:譬如说离杀——第一、十善业道里面的第一个,离杀。这离杀还要分成五个,譬如说:离杀思、劝导思、赞美思、随喜思,还有回向思。所以十善业道每一个都有这五思,所以 三摩地

2018-07-21

例如,一个众生需要一百万,就应允赠送,但是同时要求他遵守不生气、不邪淫、不窃盗、不杀生……等等戒律,并告知他:若是破了这些戒,就得下地狱。他若接受了受戒的条件,你就送给他一百万元,这样就调伏了他。诸佛因为福德、智慧具足,威德极大,有种种方便,所以能调御众生而成为调御丈夫。九、为什么佛被称为天人师呢?《优婆塞戒经》卷3〈16息恶品〉云:能令 三摩地

2018-07-21

他需要一百万,就应允赠送;但是同时要求他遵守约束:不生气、不邪淫、不窃盗、不杀生……等等,立誓遵守而受戒了:若是破了这些戒,就得下地狱。然后送给他一百万元,他若接受了受戒的条件,你就调伏了他;所以有时调御众生,还得要有大福德,不光是靠智慧。诸佛善知众生世间,了知一切众生心,又因为福德、智慧具足,威德极大而成为大丈夫;又因为诸佛智慧无量无 三摩地

2018-07-21

他需要一百万,就应允赠送;但是同时要求他遵守约束:不生气、不邪淫、不窃盗、不杀生……等等,立誓遵守而受戒了:若是破了这些戒,就得下地狱。然后送给他一百万元,他若接受了受戒的条件,你就调伏了他;所以有时调御众生,还得要有大福德,不光是靠智慧。诸佛善知众生世间,了知一切众生心,又因为福德、智慧具足,威德极大而成为大丈夫;又因为诸佛智慧无量无 三摩地

2018-07-21

“诸贤!如何是正业呢?是说圣弟子们想到苦就是苦的时候,了知熏习就是熏习、息灭就是息灭;想到灭苦的方法就是灭苦的方法时,或者观察本来所作的业行,或者学着回想种种正行,或者看见种种业行引生未来世的灾患,或者看见涅槃境界中止息了一切苦,或者没有执着忆念自己所观行的、善净心得到解脱的时候,于这中间,除了色身所作的三种妙行(不杀生、不窃盗、不淫或不邪淫 三摩地

2018-07-21

五戒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切戒之基础,所谓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后一种称为遮戒。性戒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之重戒。五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五常相关,五常是人间的根本,所谓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不窃盗是义、不邪淫为守礼、不 三摩地

2018-07-20

这个五戒就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以及不饮酒。首先我们要说不杀。因为我们人间的人都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要和乐相处,不应该互相杀害,这就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基本的道德。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畜生道的有情,它们一见面就要打架,譬如狗,一见面就要打架,为什么?要争地盘。所以我们可以观察这个世间里面,很多人也都是依于这个而在争夺啊,可是争夺之后就会 三摩地

2018-07-20

五戒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切戒之基础,所谓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后一种称为遮戒。性戒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之重戒。五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五常相关,五常是人间的根本,所谓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不窃盗是义、不邪淫为守礼、不 三摩地

2018-07-20

譬如说:有一些宗教里面的教义,也有一分的不邪淫、不偷盗等等,所以也是人天善法所含摄,但是却不如佛法中所含摄的那么。所以,不修禅定只行一般的人天善法,果报只在这个世间的欲界天或者是人间,当然会因善法的殊胜差别不同,而有果报的殊胜差别不同。换句话说,假如来世都生而为有钱人,但是富裕的状况却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这就得要来看一看这一段,在《佛说观无量 三摩地

2018-07-20

其次,需要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勤修《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三福净业:一者,世间法福德资粮:孝顺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二者,学佛福德资粮: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修行福德资粮: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其中修行福德资粮:读诵大乘,即是要我们阅读大 三摩地

2018-07-20

不邪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则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现,即智。五戒全持,不堕三途,恒生人道。此与儒之五常大同。第儒唯令尽义,佛则兼明果报耳。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名身三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名口四业。不贪,不嗔,不痴,名意三业。此与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约身,十善多分约心。十善具足,定生天界。至于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对兄 三摩地

2018-07-20

 «上一页   1   2   …   3   4   5   6   …   7   8   下一页»   共152条/8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