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意思就是说,妄想及妄念之所以会产生,就是由于对世间法有挂碍——对三界中的法有贪爱,对自我有贪爱,对眷属有贪爱的时候,就会常常有许多的妄想及妄念升起,就会妨碍我们修习禅定,所以说,妄想与妄念都是从烦恼来的;烦恼断了,妄想与妄念就会随着烦恼的减少而日渐淡薄,乃至消失。解脱道的原理也就是这样——烦恼断尽了就得到解脱果,不是由于禅定而 admin

2020-06-08

  可是,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曾相应到这个无明;乃至成为阿罗汉了,也还是不曾相应到这个无明。从无始劫以来,众生不过就是这么想:我怎么样才可以不再轮回生死?如何才可以免受世间的生死苦?从来没有想过法界的真实相是什么?所以说众生的心从来不曾跟这个无明相应过,所以称为无始无明。也就是说:从来不曾去探讨我们的五阴十八界是从哪里来的?心里想的都是:我怎么样离开生 admin

2020-06-08

  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之一切种智未圆满故,名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唯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佛地一切种智具足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及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究竟圆满。--------《护法与毁法》正圜居士  admin

2020-06-08

  世间与出世间的究竟果报,到此已经究竟了,再无可断的不净法,再无可学的清净法,再无可修的了义法,再无可证的般若实相法,再无更上的可修境界,究竟圆满了,所以称为乐,这是究竟清净的境界,这是永离一切苦乐受的境界,乃至最微细的心地上的苦乐受也都永离(编案:非指应化身之色身苦乐受),究竟安隐,所以是乐。佛地的常、乐、我、净中,为什么又叫做我呢?因为,菩萨从证 admin

2020-06-08

  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从此以下乃至人间,总名为欲界。所谓欲界,是说这一界的有情,各分为男女两性,有男女欲,所以名为欲界世间。欲界之上名为色界,共有十八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四天,四禅之上有五不还天,是三果及初地圣人舍报往生之住处,在五不还天当中舍报时,便可以出离三界。四禅以下共有十三天,必须证得初禅到四禅而不退失的人,舍报以后才能往生 admin

2020-06-08

  譬如贪欲重的人,贪吃的,就让他们观察食物不净,食物生处不净;贪着男女欲的,就让他们观察淫欲不净,观察异性色身不净,九孔恶露,或者作九想观、白骨观等;如果是贪爱自身,而执著色身为我的,就让他们观察自身不净、无常败坏;如果是贪爱自心灵明觉了,而执著觉知心为我的人,就让他们观察自心念念无常,无常故空、空无故苦、苦故非我;如果是贪爱各种觉受的人,就让他们观 admin

2020-06-08

  日月星辰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形成的引力的关系,乃至于九大行星跟太阳,跟地球,相互之间形成的一个共业的共业网,那这个共业网是谁所造成的呢?这个共业的网,其实还是不离开因果。我们姑且不谈这个宇宙——广大的宇宙的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个从我们整个太阳系来讲的话,远至到我们整个银河旋系,乃至于无量的银河旋系,其实它本身都 admin

2020-06-08

  所以说这个十方薄伽梵,功德难思议,就是讲佛陀的智慧跟祂的愿力乃至祂能够教导众生的这种功能德用是非常广大、难以思议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三宝里面的第一个佛宝。圆满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典,为什么说是圆满的修多罗呢?代表说对于法界里面的这个道理,在经典里面说的非常圆满。我们世间法我们看的很多,也学了很多,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乃至读到研究所、读到博士,可是我 admin

2020-06-08

  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辩,施主亦得如是五报;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善男子!我今为汝分别诸福田故,作如是说:得百倍报至无量报。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言百倍者,如以寿命色力安辩 admin

2020-06-08

  三地满心已然如此,四地、五地乃至于佛地必然也都有这种正知入、住、出胎的功夫,只不过非常特别的就是我们刚才讲:如果在五浊恶世示现如同释迦牟尼佛这样示现成佛,那么祂在正知入胎、正知住胎之后,祂接下来会示现不正知出胎。这个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佛陀降生之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走了七步示现之后,然后接下来开始完全把之前的一切都忘记,状似 admin

2020-06-08

  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正法,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实相,就能逐渐断除烦恼,乃至于净除烦恼习 admin

2020-06-08

  在大乘里,我们称呼它四种法要,其实在小乘的经论里面也有提到,完全是相等的一个概念,它叫作四预流支;依于这四预流支,我们才能够证得预流果,乃至更上的二果、三果,乃至无学果阿罗汉果。四预流支,这些文字稍微有所不同,不过基本上它精神是相似的;四预流支的话,它是亲近善士,然后一样是听闻正法,第三个叫作如理作意,第四个就是法随法行。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这是我 admin

2020-06-08

  在大乘里,我们称呼它四种法要,其实在小乘的经论里面也有提到,完全是相等的一个概念,它叫作四预流支;依于这四预流支,我们才能够证得预流果,乃至更上的二果、三果,乃至无学果阿罗汉果。四预流支,这些文字稍微有所不同,不过基本上它精神是相似的;四预流支的话,它是亲近善士,然后一样是听闻正法,第三个叫作如理作意,第四个就是法随法行。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这是我 admin

2020-06-08

  如果善知识跟我们说破而仍然不能见的话,那就是我们功夫不够,应立即开始每天锻炼无相念佛功夫后再体究,然后在审察之中,触因遇缘,因缘成熟了,突然一念相应,这个时候就可以从一切的色、声、香、味、触乃至法之中,亲见自己的佛性;一旦亲见自己的佛性,就同时可以看见一切众生的佛性。这个见性是以眼见为凭,若不是眼见分明,就不是亲见佛性,就不叫亲见自性弥陀。一旦亲见 admin

2020-06-08

  在家出家佛子若有菩萨根性者,不欲独善其身而取涅槃,能发菩萨清净大愿,尽未来际自度度他,乃至成佛亦不舍大愿者,佛为建立别解脱戒:菩萨戒。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菩萨戒者,是则名为出家菩萨。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声闻戒者唯人类之诸根具足者方可受之;菩萨戒则异,根 admin

2020-06-08

  以此为涅槃故,数数熏习;舍寿后便入此境,生无想天,寿命或五十劫、或百劫乃至五百劫,恒住无意识境;舍无想天寿时意识方起,方有了知;一旦了知即便下堕,如绳系鸟,绳尽则还,复堕下界;以生无想天者一切无所能为,暂住数百劫后复返欲界,故名彼天为客天,往彼作客暂住而已。欲证灭尽定者,须先断除色界身见,而后修证四空定,入非想非非想定已,舍想之时方能舍受,方入灭尽 admin

2020-06-08

  所以,这样的实相忏悔必须是要证悟的菩萨,他能够现前观察如来藏清净无为的体性乃至无量无边,因此而转依如来藏,转变自己七转识的行为,转而依止于如来藏的无贪性、无瞋性、无私性、中道性、菩萨性等种种的无漏法性。所以我们换一个层面来说,证悟的菩萨他在悟后努力的护持正法,其实也是实相忏悔的一分功德;如果悟后他努力的破邪显正救护众生,也是实相忏悔的功德之一;悟后 admin

2020-06-08

  现行烦恼的部分,譬如说是欲界财、色、名、食、睡的境界,在这境界中生起了希望追求而去造作,这个就是贪的烦恼的作用;乃至于说,在财、色、名、食、睡的境界中,对于违逆境不能安忍而能愤发出来,这就是瞋的烦恼的作用。因为这个贪、瞋、痴等等烦恼现行而造作了这个不善业,就称为现行烦恼。随眠烦恼指的是说,我们还有色界、无色界的烦恼还没有断除,随逐眠藏着;既然是还没 admin

2020-06-08

  这意根所触的乃是五尘上的法尘,有情众生为了想要觉知的缘故,乃令意识及眼等五识现行;这六识现行之后,便有六尘相出现于有情心中,乃至法处所摄色亦得现起。在十一种色法之中,除了五色根和内外五尘之外,还有法处所摄色。所谓法处属于十二处之一,也就是意根所对之境,意识所缘之相分,总名为法处,通常说为法尘。由于处具有生长的意涵,所以说眼等六根以及色等六尘,为生心 admin

2020-06-08

  总合而言,这善十一法必须依于意识,还有与意识所俱的前五识乃至一识才有,而非离于八识心王而有善十一法之现行。因此说善十一法与八识心王相应。----《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5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二)》正圜老师开示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