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同样是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大猩猩与人类所学的种种法,看起来好像是一样快,但是过了一岁半、两岁乃至更年长的时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非常非常的不同!人类的婴儿学习力开始越来越快,而且非常快的学习能力;大猩猩则是维持原来的缓慢速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形呢?这是因为大猩猩牠的胜义根不具足。牠有嘴巴、有牙齿、有舌头,而且牠的舌头和人类一样,一样可以嚼动、一样可以发音,偏偏 | admin 2020-02-21 |
![]() |
也就是说,我们过去世如果造了恶因的话,那么在现在世,我们如果努力行善的话,甚至努力学佛的话,是有机会能够扭转主要的业因;乃至于说,到最后因为这个助缘的力量很大,使得整个的业因都有了巨幅的转变,那就会变成重罪轻报的状况。所以,佛教所谓的因缘果报,特别是因跟缘的这个说法,实际上一方面,我们完全承认三世的关系----三世之间的连结,所以我们说,作什么因,到最 | admin 2020-02-21 |
![]() |
例如:在贪的时候,就会因为贪行,有着许多身口意的系缚事产生;在瞋的时候,心中就会有一股愤愤难消的不平之气,在自烧着自身的健康乃至良好的人际关系。这还是要扣回我们刚前面所说的,主要就是对于法的无知的无明障,也就是对于名闻利养的虚妄、解脱道的胜义、第一义谛的殊胜无知。在《杂阿含经》卷24中,佛陀开示着:于细微罪生大怖畏,受持学戒,离杀、断杀、不乐杀生,乃 | admin 2020-02-21 |
![]()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7)常常有人质疑:世间常看到有造恶乃至作奸犯科的人,可是却不见他们受有报应,善恶因果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佛法中说:因缘果报大多在舍报后业报才会现前,纵使今生作奸犯科,现世已受法律制裁,也还是要在来世再亲自在被害人处受报。譬如:心地残酷狠毒以残暴手段故意致人于死,今 | admin 2020-02-21 |
![]() |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要跟大家谈这个最主要是因为,有许多人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面都会起一个疑问:真的有这么厉害吗?念佛一声罪灭河沙,那是不是代表着,念佛我只要念个一声,然后我把所有的罪业消除了,那是不是就代表了,我们今生所作的这些修行都已经成办了,并且这一生所有的罪业都消灭了呢?乃至于我们就因此而可以好好的享受人生呢?正因为有这些质疑,所以我们觉得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说,我们也经常看到报导,有一些非常有钱的人家,他们如果没有很多的金钱的话,他们也许家里面不会产生纷争;可是就是因为家中有很多的珍宝,有很多的财富,所以父母死亡之后,就为了争夺家产产生了纷争,产生了纷争岂不就是忧恼了吗?所以说,这些世间的宝物虽然是凡俗所认为尊贵的,可是它会招来忧虑,乃至会产生灾患。譬如说有些更激烈的,为了要获得世间的种种宝物跟金 | admin 2020-02-21 |
![]() |
这是说:如果看见父母、师长以及佛门四众时,能够亲手安置座椅,让他们可以安隐舒适地说法或是休息,乃至把自己的座椅恭敬地礼让给这些福田来坐。能够像这样布施的人,在他舍寿之后,在未来世受身时,就会常常得到尊贵的七宝床座;而在未来成佛时,就会得到师子法座,这就是第六种床座施的果报。第七种布施则是房舍施。这是说:对于父母、师长以及佛门四众,应该要使他们在房舍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和颜悦色施,我们平常对待任何众生,不论是家人或是亲朋好友,乃至同事同学、长官下属时,或在路上遇到任何人时,都可以以和颜悦色来布施!当众生看到我们温和的笑脸,他们的心情也会跟着很好,也更喜欢亲近我们!如此一来,我们就更有机会度化他们了。《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中说:【人见欢喜者,前生见人欢喜故;人见不欢喜者,前生见人不欢悦故。】(《 | admin 2020-02-21 |
![]() |
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销灭。】(《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二)那么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呢,我们看到要修哪些福。在临命终时,这个造恶众生的眷属父母,要为他造哪些福呢?悬旛盖、燃油灯供佛,或者在当时读佛经,也就是说在当时读佛的经典,或供养佛像----供养佛 | admin 2020-02-21 |
![]() |
那么,三禅天、二禅天乃至欲界天、人间,为什么也有风灾?因为这些居住的处所必须具足一切:既要水、也要火、也要有空气,所以当然人间也会有风灾;但是人间的风灾规模,大家所知的比较小,都还能生存著;假使大风真的吹起来,从人间刮到三禅天的时候,就是风劫来了,就从人间一直吹到三禅天,不但人间全部被吹坏了,还把三禅天人的宫殿全部吹坏。至于四禅天可就安隐无忧了,因 | admin 2020-02-21 |
![]() |
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歷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销灭。】(《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二)那么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呢,我们看到要修哪些福。在临命终时,这个造恶众生的眷属父母,要为他造哪些福呢?悬旛盖、然油灯供佛,或者在当时读佛经,也就是说在当时读佛的经典,或供养佛像----供养佛 | admin 2020-02-21 |
![]() |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佛?是为了求平安、求财富、求生天?还是为了逃避世俗?这些都是世间有为法,不离三界生死;既然叫作学佛,就是要学习佛的智慧与福德,乃至最后究竟成佛。也许有人说:我学佛是为了了生脱死。什么是了生脱死?就是中国禅宗祖师所说生从何来、死往何处的问题。生从何来呢?从自己的如来藏中出生,父母只是提供藉缘,其实是自己的如来藏生了这个 | admin 2020-02-21 |
![]() |
而这里所谓的圣弟子,包括了初果向、初果人乃至四果向、四果阿罗汉等四双八辈,都可以称为圣弟子。佛陀说只要能够成为初果向以上,即使还没有实证初果,也都从此不入三恶道了。所以这些圣弟子虽然担心没办法入涅槃,还要继续受生,但是在他们的心中其实是很安稳而坦然的;因为已经得到佛陀的金口保证,只要如佛所说而依教奉行,就永远不会再下堕三恶道,最多只要七次人天往还, | admin 2020-02-21 |
![]() |
那你能怎么办呢?真的是哭笑不得!世间人要享受什么?不外就是要譬如说:唱卡拉OK、享受美食、旅游一番、大睡一觉,乃至说饶有财富、受人尊敬等等。可是,贪着这样的五欲,在世间人的哲理里面也好有一比,叫作冷水煮青蛙,一开始的时候享乐其中,丝毫没有出离之心,可是一旦警觉有所危险的时候,却已经是力不从心了!世间人过分贪着五欲,就好像是这样,当发觉年华老去,好的话 | admin 2020-02-21 |
![]() |
那么业是什么呢?以往世来讲,譬如往世不断熏习种种无记法,也就是与善跟恶无关的法;譬如文学、艺术、乃至最会烧菜的天厨等等的技巧,都是属于与善恶无关的无记法;他熏习久了以后,未来世只要遇到往世熏习的这些无记法,他一学就会了!别人老是学不会,他只要学一种就可以通三种法;这就表示他过去世在这一类无记法的业行上,已经用心很久了。但这些无记法并不障碍他在此世的 | admin 2020-02-21 |
![]() |
而且一定要自己亲身如实详细观行,日后才有可能证得五蕴空相,能实证初果所住五蕴空相的见地中;也就是《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乃至断尽对五蕴的所有执著,度过三界一切苦厄。当然《心经》所讲的道理不只是这样而已,《心经》所讲的内容,是围绕在如来藏真心而说的,想进一步了解的菩萨,可以请阅善知识的《心经密意》。二乘菩提的无明,在大乘法中被称为一念无明;此外大乘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89中的开示:【彼若听闻诸不正法非理作意以为因缘,便触无明触所生受,受为缘故复生于爱……乃至当来生老死等……如是领受诸无明触所生受时,便有杂染所摄二谛。与此相违,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便能领受明触所生诸受差别,受此受时便有清净所摄二谛。】(《瑜伽师地论》卷89)也就是说:因为知见上的不同,因而造成对于境 | admin 2020-02-21 |
![]() |
第三个见倒就是指对于因为想倒中种种的错误分别,深入执著而忍可欲乐,产生与建立种种错误的见解,乃至向别人宣说。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知道对于种种境界产生的错误认知,因而生起之想颠倒能够产生想倒、心倒与见倒,当然这其中以见倒最为坚固执著难转;而且因为对于邪见产生喜乐,以为是真实道理,因此势必将会影响他人,使他人受到误导,所以过失是最严重的。从上面的说明也让 | admin 2020-02-21 |
![]() |
外六尘或者外相分六尘就是说:【眼根所触外色尘、耳根所触外声尘、……乃至身根所触软硬、粗涩细滑等外触尘】(《阿含正义》第一辑,正智出版社,页265。),这是外五尘;而在外五尘上显现之有变动或无变动的法尘,就称为外法尘,因此合外五尘与外法尘就是外六尘,通常这也是一般人所了解的六尘。然而上述之外六尘却不是我们的识阴所曾缘取的,识阴六识心直接缘取 | admin 2020-02-21 |
![]() |
在《众经撰杂譬喻》里,也曾有一位老母亲因为唯一的儿子生病命终,哀戚不已,乃至四五天都不食、不饮。佛陀就跟她说:如果你能够去找到有哪个家里是不曾有人往生的,求他家的火来,我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结果她当然是空手而回。因为五阴终究是无常之法,是不可能常住不坏的。而《大方广佛华严经》也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间之乐无非是苦,众魔境界,愚人所贪,诸佛所诃,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