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然后菩萨又继续说苦,就从我们出生到我们生病,乃至去世都有种种的病苦;所以这样的说法,国王他也能够理解无常、苦之后,就跟他说空的道理,他说:空就是说:像我们一般来讲,要钻木取火的时候,因为两个木头在那边钻,虽然有产生火来,但是火一起,木头也烧,烧完了两个都没有了,所以这个就是空的道理。国王说:这个我也能够理解。所以又继续跟他讲说:我们的身体是四大所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愚痴,如果不能把愚痴布施出去,对愚痴的因果不能具足了知,就不会乐于布施;表示愚痴还没有布施出去,就无法清净持戒。布施是持戒的基础,持戒又是忍辱的基础,就这样一度又一度互相含摄;每一度都含摄其余五度,六度是互相含摄的。所以布施是成佛的首要,菩萨没有不乐善好施的;布施一直修到等觉位,还要以整整一百劫的时间,专门修内财与外财的布施,具足之后才能成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举例而言:假如过去世布施,所得的财物不是如法所得,这个包括说要布施所得的财物,可能是偷盗物、圣遮物、众共物、三宝物,施一人回与多人,施多人回与一人,乃至恼他人而得、诳他人而得、欺他人而得的种种状况;今世得财已,当为王贼水火所侵。何以见得我们今世所受用的财物,有一分或者是多分为王所有?譬如说:自古以来百姓都要向王纳粮或者是缴税,这一点肯定是大家都知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先来看看法布施之后,其果报是如何?譬如说:假如你可以为人说世间的工巧技艺之法,难道你只是心血来潮就顺口而说的吗?也许有这种情况,但是更可能的是,你一定会思考一下,这个环节要怎么说比较?若是有人问了一些问题,我应该要怎么回答?乃至是不是要再去查一查其他相关的资料?而这一些情况也可能就在顺口而回答问题的同时,也会在脑海中掠过。其结果是:在准备为作世间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一方面,在布施的时候,这个人不会因为曾经愧对于某一个人,为了想弥补那一分过失而对某人布施,而这个人也不会是为了借着布施的机会去亲近对方,而套取一些自己想要知道的讯息;这个人更不会自己认为是富贵,为了要显示自己的财富,乃至是为了要胜过他人因而才布施;这个人也不会是因为曾经发了誓愿,为了履行誓愿而布施。如同上述所举的种种的例子而言,在那一些心态下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真实的我是无蕴处界我性的如来藏,祂不会被任何一个法所坏灭,乃至是十方诸佛合力,也没有办法毁灭任何一个有情的如来藏,这才是真实我。而计着意识心变相为我者,都是非我计我的我倒。因为意识觉知心是根尘二法为缘才能出生的心,所以一旦现行运作的同时,就一定会与六尘在一起,不可能离开六尘而独自存在的;既然是与六尘在一起的,就一定是有染污,必须非常努力地修行到佛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末法时代弘传非常困难,因为有许多的人把纯粹是解脱道的阿罗汉法,当作究竟佛法在解说、在弘传!有许多人把生灭的意识心当作常住法在弘传,有许多人以意识心在定境中的境界当作是常住法在弘传,所以了义的弘传经常遇到这些人的,乃至被扭曲为邪魔外道。因此善知识需要藉由广作法义的申论,以及对经典作解释写作成书;通过书籍的流通,让有心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在许多的中,都可以看到诸佛、天帝,乃至他方世界诸佛派遣大菩萨来到娑婆世界,拜见佛陀的时候,都会问讯世尊说:【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四大调和不?世事可忍不?众生易度不?】(《妙法莲华经》卷七)虽然诸佛的法身究竟清净无瑕,报身究竟庄严,但是佛陀的应身来到娑婆世界,示现人身的时候,当然也就同于常人,有饮食便利,甚至示现有病苦烦恼等等,但其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常常又会想到一个问题,自己今天在佛菩提道上能够有这样的受用,一定是已经受到世尊生生世世以来,乃至是长劫的眷顾与摄受。想到这里就知道说,这样的恩惠是很难得以回报的!所以就只能尽自己的力量,在不违反法毘奈耶的教戒之下,怎么样可以教导有缘的众生也能够快速地在佛菩提道的路程上大步前进。再加上说,护持正法继续在人间弘传,也真的需要很多人力,而这正也是这一些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这个一切施时应该是包括证法以后的此世来世,乃至应当说是尽未来际。而定性的声闻人,即使是最懈怠的初果人,也会在七返人天之后得阿罗汉而出三界的;再加上定性的声闻人是随时想要离开三界,当然也就不需要广作布施来累积福德,所以就不会有此处的一切施时。所以定性的声闻人,就不是这一段中所说的对象,只有菩萨在证得二乘的三三昧之后,再进一步亲证大乘的三三昧,不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报恩田是说,接受布施的对象是于己有恩的,这包括善知识是于众生有法布施的恩德;父母于子女是有推干就湿的养育之恩;乃至世间法中曾经于自己有恩德的人。为了报答这些人的恩德而作布施,所以才说为报恩故施于福田。而功德田是说,接受布施的对象是有佛法上的证量。上从诸佛一直到菩萨七住位,这是兼有般若及解脱道的智慧者;二乘的四双八辈以及辟支佛,这是有解脱道上的智慧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他们这样现观之后,最后说:此灭故彼灭,我把无明灭了,心的行就不再出现;心的行灭了就不会去投胎,不投胎名色就灭了,当然也就不会有来世的色身及六识;此灭故彼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这叫做缘起性空。这十二有支通通是因缘而有,并不是本来就有,都是由众缘所成,才会有这十二有支,所以众生轮回生死;当他这样如实现观以后,知道缘起性空的真实道理,知道此灭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就是为什么说,在佛法中修学能够熏习正知正见,能够接受佛陀的教导,能够改变定业为不定业,能够改变重业为轻业,或者乃至于能够让轻业而不受报的道理。 (原标题:一道五阴、增五道阴,亦复如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生起般若智慧,以自己所证的般若智慧,来看待施主、受施者乃至未来世受快乐的果报者,都是无常、缘起性空的五阴。而能够出生五阴的第八识实相心如来藏,本来就是自在解脱、无我与我所;虽然与所出生的五阴和合运行而成就布施的善业,乃至去未来世再出生新的五阴,来受可爱的异熟果报;但是第八识如来藏,却从来不分别与觉知自我的存在。因此从五阴的实相第八识来看:没有施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何藉由布施来脱离贫穷困苦与三恶道的果报,乃至能够生起解脱的智慧,破除我见,能够实证般若。因为菩萨行菩萨道最重要就是要能够成就佛道,成就佛道所依止的就是般若智慧,要能够生起般若智慧,一定要有这些福德来累积;同时在布施的过程,累积福德的过程里面,要来降伏自己的心,让自己的贪悭心能够降伏、让自己这些放逸懈怠的心能够降伏、让自己的嫉妒心能够降伏、慢心能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智慧的人接受佛陀教导以后,同时也要知道为什么会有阿罗汉托空钵的情况出现?阿罗汉是众生的福田,但是自己有没有福?为什么会托空钵呢?佛陀这样子说:【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持戒多闻因缘力故,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虽得是果,不能遮断饥渴等苦。若阿罗汉难得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依止于般若智慧,一定要能够实证自己的这个自心如来——如来藏;要能够开悟,要能够找到自己的自心如来,一定要有福;要有这个福德,要调柔自心才有办法开悟;开悟以后才能依止般若智慧继续行菩萨道,然后一位一位这样子的往上修学,乃至最后成佛。这个就是所谓布施——除了布施以外,无有能得人天之乐以及无上乐的真正意思。因此佛陀说:他在经中常常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说:有智慧的人常常这样来思惟着,世间的财物都是无常、都会毁坏的,只是属于这一世五蕴身的受用而已;要让这一世的财物,能够随着我的五蕴身这一世受用,乃至后世的五蕴身能够受用,这样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布施。因为在布施的时候,将自己的世间财物布施给众生,让众生得到利益,这样的利益的果报是在未来世;菩萨道未来世有另一个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在布施外财内财过程里面,对于世间的外财的五欲,一定要能够淡薄乃至能够断除;甚至于能够接下去,就是要断除自己要将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不能安忍所生的瞋,以及对于众生的所求,不能安忍所生的瞋,都能够断除。再来就是对于三界中五阴以及所受用的财物不是坚固的、不能常住的,这种颠倒想的愚痴都能够断除,也是能够断除在三界中的生死之苦,所以要解脱于这三界中的生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七种随着菩萨在每一世行菩萨道过程中熏习,能够延续到未来世,乃至最后成佛,所以称为圣财。圣财就是说它是坚固的,不会在生死中毁坏的。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够观察到,以在世间这种一世生死中的外财、内财来布施出去,能够获得圣财,这是他所看到的解脱的智慧。第二种:菩萨他终究不会随顺自己已经存在,还没有去除完整的悭吝的烦恼,这个还存在的悭吝烦恼在境界中现起的时候,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