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上面这一段经文中,所显示出来的真正义理,就是是诸法空相这一句经文的密意。《心经密意》 admin

2020-06-08

  因为我们这个法门,要明心见性以前,先要修得净念相继的功夫,你先得要一心不乱嘛!那么如果你们好好的修,好好的跟同修们结善缘,你的同修之中也能有人悟了,乃至见性了,将来你家老爹走了的时候,因为你平常也跟人家结善缘,也跟人家助念,到那时候,大家也会回应平常你对别人的助念,当然都会来帮你老爹助念,那个时候功德可就大了。你想:世间人能有什么人可以邀请到开悟的 admin

2020-06-08

  中道的观行,在一般人来说,只是臆想的名词而已;乃至已经修学般若中观数十年的佛子们、大师们,在还没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的时候,都只是在心中想象有一个中观的道理,并不是真正的进入了中道的观行。所以,一般的善知识在解释中观的时候,千篇一律都是这么说:我们觉知心中要保持中庸,不要落在有的一边,也不要落在无的一边;不要落在贪上,但也不要落在厌上;要两边都不执着 admin

2020-06-08

  」于五位中,灵知心灭已,如来藏依旧不灭,乃至睡眠无梦及灭尽定中无意识灵知时,依旧任运缘于外境,而对现五尘内相分,犹如明镜现影而不落于见闻觉知中,不起五受,故名自在。然众生因贪五欲,造作恶业,便以如来藏中所藏恶业种而堕三涂;若贪后生善妙五欲,造作善业,便以如来藏中所藏善业种而升六欲天,皆因贪于五尘,故有尘劳流转;若是佛子求名求权,造诸谤佛、谤经、谤弘 admin

2020-06-08

  」又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如君今世不见而谤佛谤法,然未来世中定当见故,今世后世必定不取涅盘故,生于地狱乃至人间必定不退佛性故,名之为有佛性;以不见不证故,谤佛谤法故,亦名「一分众生毕竟无性」,非实无佛性现前。汝若 admin

2020-06-08

  若如是知,名之为寂;如实了知眼性空已,不趣于色;乃至如实了知意性空已,不趣于法。若如是知,名之为静。......我证菩提自性清净,云何名为自性清净﹖舍利子!菩提之性,体无染污,菩提之性与虚空等,菩提之性是虚空性,......愚痴凡夫不觉如是自性清净,而为客尘烦恼之所染污。......复次舍利子!我证菩提无相无境,何等名为无相无境﹖舍利子!不得眼识名为无相,不观于色名 admin

2020-06-08

  这个智慧能断三缚结、五下分结、乃至五上分结,而与定力相应,所以得到禅悦及解脱正受。从破初参悟得真如,到重关眼见佛性,乃至牢关会末后句,及体验牢关参禅事毕,皆是一念相应慧,也都或多或少与定力相应。所以所谓的开悟,我们可以把它定义如下:藉由定力参详而了知有情生命之最初与最后的根源,因而导致无生解脱慧生起的一念相应的过程,即是开悟。在悟之前需要修动中的功 admin

2020-06-08

  若得证悟自心藏识,即具宗通乃至说通;若未证悟领受自心藏识体性,则二通俱无,所知所解所证悉皆未到第一义谛故,是故二通唯诸证悟藏识者得。若证悟者,于四无碍辩无有少分修学,往世亦不曾少分修四无碍辩者,则不具说通,如是人得名胜义菩萨僧,不名法师。若证悟者,少分或多分发起四无碍解、四无碍辩者,斯人则有说通,得名胜义菩萨僧,亦得名为法师,不论身着缁素;能授人以 admin

2020-06-08

  前两种人是不可能修学佛法的,乃至人天乘的善法都不可能修学;第一种是人间贪财造恶的众生,或是贪财而不造恶,以正当的手段努力积聚资财而不肯行善。第二种人是愚痴无智而无法修学佛法的众生,再怎么教导都无法理解佛法的人。第三种人适合修学人乘善法,他们愿意受五戒,但是心中对众生并无悲心,不肯发愿为众生的救度而努力,只想保住后世的人身而已。第四种人如同基督教中专 admin

2020-06-08

  「事密」虽然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古时印度晚期佛教中的「初期密宗」的事行法门,本来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一些护法神所传的对治世俗烦恼的事行法;但是,我们借着「事密」法召请鬼神来到法会中,然后转入三时系念的法会过程中,由证悟实相的菩萨,对召请来的一切鬼神,以及与会的大众们,开示解脱道的正理,使他们断三缚结;或者详细开示般若实相,也有可能使其中少数的护法 admin

2020-06-08

  一念者,谓如是四种烦恼未断之前,一念甫灭已,次念又生,念念不断;乃至证得四禅八定已,于等至定境之中,忽然又生一念我见或我执烦恼,致令意根意识不能永灭,致令不能入住无余涅槃之真正无我境界中;如是一念又复一念,继起不断,致令阴界入我不能断除,因此流转生死不已,故名一念。住地者,谓住于其境界中,不知其妄,执之不舍,故名住地。四住地之首者,乃见一处住地,谓 admin

2020-06-08

  例如:刚开始修学无相忆佛的时候,很怕忆佛的念会掉,于是把忆佛的念抓得很紧,抓得很重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忆佛的念无法持久,也会把自己硬撑得很累;因此如何忆佛能够非常的轻松,又能够随着忆佛的功夫提升,或内摄、或外放得以自由的运转,乃至转为看话头、参话头,五蕴十八界的种种观行,四寻思、四圣谛的观行,或者对治自己的习气性障等等,所以如何提升自己无相忆佛的功夫 admin

2020-06-08

  但是众生不了解,往往将见闻觉知的意识误认为自己,反而将真正的自己给忽略了,其实意根——处处作主恒审思量的心——才是真正的你自己,才是凡夫众生我见的我;可惜的是不但众生都不知道,甚至连正在学佛的佛子们也不知道,乃至连佛学大师的印顺法师都跟着误会了。那么外面学佛的人听了我这个说法,可能就会向我抗议:「你说意根末那识就是真正的众生我, admin

2020-06-08

  也就是说,初果人在断了三缚结之后,仍然要用心于观行微细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法,继续观行微细的五阴仍然是无常、苦、空、非身、无我的;乃至于一一阴、界,皆是能缘所缘平等平等。现前就已经现观到:无论是能缘的识,或者是所缘的五尘、六尘、五蕴,都真的是平等平等;因为它们都是自己内心、内六入的内相分法。如是看到能缘与所缘真是平等,而一一是苦;如是苦集、 admin

2020-06-08

  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当须先求见道;以得见道故,不被四禅八定境界所惑,知四禅八定皆是增上心学;增上心学能使佛子起诸威德力用,乃至降伏诸天,然不能令吾人出离三界;此增上心学虽不能令佛子出三界,而能助佛子出三界,以能降伏三界惑故,是故菩萨三地修学四禅八定等。凡夫以具足四禅八定增上心学故,但得三乘见道之一种,即能立时取证灭尽定;以得灭尽定故,成俱解脱 admin

2020-06-08

  为说明如是法性,乃说第二能变识--末那,及说第三能变识--意识乃至眼识,遂有四缘五果……等法之宣说,构成百法明门之增上慧学——一切种智。如是般若之增上慧学,不共二乘无学及诸凡夫外道,未悟之人所不能知,唯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者方能渐渐深入证验了知,名为大乘别教之贤圣。如是一切种智正理固说蕴处界无我,实则正说法界之实相--一切法界根源之第 admin

2020-06-08

  最后,因为对如来藏正法这个熏习以后,心得决定以后,乃至自己能够实证——在七住位实证;能够获得如实的智慧,能够获得什么是实相法的智慧,于顺解脱分、顺抉择分上面都能够发起智慧,能够知道说自己要顺着解脱的路上走,知道说成佛的法道应该抉择什么样的内容。所以说,信本身能让你得到菩提资粮圆满,能让你能够利益自他,让你能够趣向善道,让你能够增长净信,增 admin

2020-06-08

  因为在菩萨道五十二位的修行过程当中,自己还没有达到二地满心以前,都会因为烦恼习气没有断除,乃至因为自己不小心犯过失,因此会毁犯许多小小戒;这对于还在因地也就是二地未满心的菩萨来说,乃是在所难免的情形;但是一个正修佛道的菩萨,关键在于他是能够于事后如法忏悔,如法的补救自己的过失。这样不停的实践这些善净法,而在无量无数劫的菩萨道当中,就这样透过不停的学 admin

2020-06-08

  也就是说他善知识本身要信受经典,如果这个善知识他根本不信大乘法,他怎么可能发自内心来赞叹大乘经典?所以说这个部分,就算如果你找这个菩萨的法师来帮你来助念--你如果是造恶业的眷属或自己有造恶业的,最后因为善知识的接引,有人来帮你助念--可是来助念这个人,他居然是否定大乘,他就不会赞叹大乘经典,不会赞叹大乘经典,甚至否定大乘,乃至说:大乘非佛说,阿弥陀 admin

2020-06-08

  又菩萨心性贪瞋痴等烦恼微薄,不会起心动念于之法;种种遮覆盖障明性智慧、妨碍道业,乃至定业的修学过程当中的烦恼还有性障都极为轻微,个性朴实正直又随缘和顺,这就是善根成熟;善根成熟的菩萨不会去造作恶业,就解脱了业障,不再有修道、行道上的障碍。而菩萨因实证见道与修道,具有明达的智慧,对于良善正确的说法及偏邪错误的说法,都能真实了解其中的义趣差别而分别简择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