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受持菩萨戒,首要的是要有戒体,要由真实有戒体的善知识来传授,经过师师相授就有了戒体!因为菩萨戒师能够受持清净的戒行,所以能够教导菩萨戒子,来学习清净戒行!而在学习戒行中,主要是要以不损害、不恼乱来饶益有情,例如不贪众生肉,不于众生生起杀念;不贪他人资财,不于他人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这个除了对于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还有一个层次,就是说有的人知道开悟是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欢迎您收看《菩萨正行》的节目,我们在上一次的节目当中,谈到了能舍外物、能舍内外物,以及除了布施内外物之外还要教化众生等三种有智慧的布施;以及要先教后施、怨亲等施,才能够称为是大施主。今天我们要继续来探讨:如果我们没有钱财作布施的话,能够怎么做,也仍然可以成为大施主的道理。首先,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继续开示说:【善男子!智者若有财宝物时,应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在现在看来,或许已经不太合时宜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佛陀的开示当中,体会并且学习到菩萨道的精神,是应该如何因时、因地的为众生来设想以及付出。所以,今天我们还是把当时世尊所作的开示来作个说明。首先,世尊开示说:【道路凹迮,平治令宽,除去刺石粪秽不净。崄处所须,若板若梯若缘若索,悉皆施之。】(《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我们如果看到道路有凹陷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这和我们现在所谈,如何为亡者追福,好让在饿鬼道的亲友众生,可以过得好些,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冲突的。以上我们补充完关于追福的道理。现在我们来谈谈,有关祭祀的一些正见。在有不少人,有到处进香拜拜的习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果我们在宗祠或是其他地方来祭祀的话,这个布施到底有没有人领受到?如果有的话,那么是由谁来得到供品的受用呢?关于这个问题,世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为了要维护环境的清洁卫生,有时候难免会遇到必须要处理蟑螂、蚂蚁、蚊子或是老鼠等等的问题;有许多的学佛人,认为已经受了五戒或是菩萨戒,不应该轻易地杀害任何的有情众生,所以遇到有虫蚁等问题时候,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感到很困扰。其实佛陀在世时,已经有教导过该如何处理这些状况:有一次比丘们的浴室,由于有一段时日没有用了,所以就长满了许多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生命就自在吗?生命其实一点也不自在!你今天再怎么样有福德,再怎么想办法,也控制不住啊!终有一天是要舍寿的,而把财产移交给别人;那么这种情况,是不是到未来世的自己,就要准备去当个穷光蛋的饿鬼道众生呢?对于未来的生活影响这么重大的事情,我们大家都应该要在心里先盘算一下啊!不应该像一般的世间人,怀疑有没有未来世,所以就只盘算今生过得好不好,而对未来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智者深观一切众生,求财物时不惜身命,既得财物能舍施人,当知是人能舍身命。若人悭悋不能舍财,当知是人亦惜身命;若舍身命求得财物以布施者,当知是人是大施主。】(《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在这里,是教导我们观察:如果有人因为没有慈心,所以不愿意利乐有情,别人对他有恩德时,他也不懂得要感恩、报恩,所以他也没有兴趣追求圣人所有的般若德与解脱德,他的心中只关心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佛菩提道,是依万法的本源—本心如来藏—为根本的,而一切众生的如来藏心,本是寂灭性、清净性、涅槃性,是出三界法,本无一法可得;真实证悟这个出离三界之家的本心的话,就已经是心出家的大菩萨了,这才是真实的出家,当然就不会再着相,在世间法的分别、比较上来用心;所以说大乘的法道,是不在表相上来分出家和在家的。只要有佛教的实证,能够为别人解说,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这么说?当菩萨有了获菩提心的功德之后,他又看见了自己另外一方面的罪过——包括贪爱五欲法、宝爱五蕴身等,这才使得自己生生世世不离三界生死苦,也常常与众生因故而产生种种的争执。然而从如来藏角度来看,原本众生与我是平等平等,所以就进一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慢慢地就离开会说人过错的烦恼;同时他也会看到:乐瞻病人、乐施贫人,都是菩萨所应当修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菩萨摩诃萨具足了福德与智慧的庄严之后,所以可以在一切的布施行之中都不产生忧悔,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说,菩萨已经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的缘故。也就是说,他在久远劫修学的过程之中,不但能得此殊胜的世间法,也能够证得出世间法;而此处又说菩萨摩诃萨,所以其最低的层次,至少应当是证得自心如来的七住位菩萨。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智者深观一切众生,求财物时不惜身命,既得财物能舍施人,当知是人能舍身命。若人悭悋不能舍财,当知是人亦惜身命;若舍身命求得财物以布施者,当知是人是大施主。】(《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在这里,是教导我们观察:如果有人因为没有慈心,所以不愿意利乐有情,别人对他有恩德时,他也不懂得要感恩、报恩,所以他也没有兴趣追求圣人所有的般若德与解脱德,他的心中只关心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说:【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已,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断诸放逸,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安乐;众生闻法,断除痴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无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佛菩提道,是依万法的本源—本心如来藏—为根本的,而一切众生的如来藏心,本是寂灭性、清净性、涅槃性,是出三界法,本无一法可得;真实证悟这个出离三界之家的本心的话,就已经是心出家的大菩萨了,这才是真实的出家,当然就不会再着相,在世间法的分别、比较上来用心;所以说大乘的法道,是不在表相上来分出家和在家的。只要有佛教的实证,能够为别人解说,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菩萨摩诃萨具足了福德与智慧的庄严之后,所以可以在一切的布施行之中都不产生忧悔,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说,菩萨已经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的缘故。也就是说,他在久远劫修学的过程之中,不但能得此殊胜的世间法,也能够证得出世间法;而此处又说菩萨摩诃萨,所以其最低的层次,至少应当是证得自心如来的七住位菩萨。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的三界烦恼断尽,舍报可以出离三界;但当他还没到舍报时,他就要去度众生——随分随缘去度众生。他在入无余依涅槃之前,虽然没有烦恼,但仍要眼我们一样受寒风、热苦、饥饿、痛痒、色受想识蕴的行苦……等,可是对他而言,这不是大苦,所以名为“微苦所依”,他还有这种轻微的苦为所依,所以叫有余依涅槃;他舍报时把十八界舍了,这些苦也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们的法里面说:受不杀戒的,就是这个觉知心我来受不杀戒,以这个觉知心我说我不杀害众生。以这样的因缘,所以他的身,能够得到这个天界的妙色。外道认为说,他受戒能够生天享福,受戒是这个心;能够生天享福,是有那个天身,去生到天界享福,天身是比人间这个色身还胜妙。所以呢,外道的法里面就有这种受者无因,作者无果的过失。外道听到以后他继续辩解,他说,【若言:我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什么样道理来说呢?就是一切众生所造的业,就好像是土地一样,这些事就好像种子一样——六识的种子,六识的种子就种在一切众生所造这些善恶业上面;受到无明所覆盖,因为无明的关系,所以众生就可能有的人追求善业,有的人就是烦恼熏习相应而造作恶业,有的人不知道又造作无记业;所以贪爱他自己当时的情况,贪爱的水就来滋润这个种子,然后处处执着为我来灌溉,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些理由去布施,都不是真正能够让他的财物去让众生得到利益;因为不是让众生真正得到利益,所以那个福报就很差。所以虽然这个人,过去世有这种布施的习惯,但是因为布施都是心态不对,所以不能得到财富的果报。因为经常布施,所以这一世,还是能够有布施的习惯。所以布施不能只看一时的表相,来判断布施的因果 (原标题:布施不能只看一时的表相,来判断布施的因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像《金刚经》中佛陀所说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一切法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这里菩萨所说的法,指的是什么呢?这里所说的法指的是:以金刚心如来藏出生五阴十八界诸法为前提而说,金刚心如来藏与所出生的五阴十八界同时同处运行的般若实相而说。也就是这个菩萨他开悟以后,转依自己的实相的法而来行布施;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可以说无我——就是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了求证佛果而行布施,最重要是要累积这些福德资粮,将这些资粮当作智慧的基础,以这些基础来生起智慧,同时再运用智慧,来运用自己的资粮去利益众生。因为人天之乐它是无常的,而且是有边的,人天之乐它是有生死边的,会用尽的;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这样来看待,不求人天之乐。前面已经了解了这些道理以后,我们接下来要来略说一下:布施得福的因果原理是什么?佛陀教导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