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另外就是有些佛法的内容或是事相的内容,是要选择根器或场合,以免外道或是盗法者,乃至未悟的人诽谤三宝或嫌弃,这些内容我们也不应该流传,以免害众生造恶业。4.我们不可任意而无简择地,将禅净班、进阶班、论义班,乃至增上班以及周二讲经的课程内容贴在网络上,有的佛法不是众生那个阶段该听到的,如果乱传那就有过失了。5.我们也要观察自己有没有无明、憍慢,或者好为人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生命就自在吗?生命其实一点也不自在!你今天再怎么样有福德,再怎么想办法,也控制不住啊!终有一天是要舍寿的,而把财产移交给别人;那么这种情况,是不是到未来世的自己,就要准备去当个穷光蛋的饿鬼道众生呢?对于未来的生活影响这么重大的事情,我们大家都应该要在心里先盘算一下啊!不应该像一般的世间人,怀疑有没有未来世,所以就只盘算今生过得好不好,而对未来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正是因为不管我们在三界六道中的哪一道,我们每一位众生的本心如来藏,时时刻刻都不曾远离我们的身心,而我们的起心动念、身口意行当中所造作的善恶业种,都会毫无遗漏的储存在我们的如来藏藏识当中;由于如来藏所具有的异熟体性,将来因缘成熟的时候,果报就会实现;纵使经过了百千劫那么久远的时间,我们过去世所造的一切业种,在还没有实现之前也都是不会销亡的;将来在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化众生。为转。受持是经读诵书写。于大众中广为显示其福为胜。何况复能如说修行。阿难。若于是经受持乃至一四句偈。在大众中广为人说其福为胜。何以故。如是之施名为法施诸施中最。如是之施即是法施。是为胜舍谓舍于法。是名上受谓受于法。是名上持谓持于法。何以故。阿难。施于法已能灭结使。财宝施已增长烦恼。是故菩萨为灭结使当行法施。佛所印可。如是法施则能摄取一切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常为众生广宣。当得成就二十种利。云何名为二十种利。所谓:(一)正念成就。(二)智慧具足。(三)有坚持力。(四)住清净行。(五)生觉悟心。(六)得出世智。(七)不为众魔之所得便。(八)少于贪欲。(九)无有嗔恚。(十)亦不愚痴。(十一)诸佛世尊之所忆念。(十二)非人守护。(十三)无量诸天加其威德。(十四)眷属亲友无能沮坏。(十五)有所言说人必信受。(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何者二十?(1)彼未生辩才则能令生,(2)生已不失,(3)得陀罗尼,(4)当得察勤,(5)不用多力广益群生,(6)少用功力多所利益,(7)于众生边恭敬尊重常应供养,(8)当得身密,(9)当得口密,(10)当得意密,(11)超越恶道及诸恐怖,(12)于命终时心得欢欣,(13)如法正说能伏他论,(14)具大威德胜人敬仰,况余凡庶!(15)诸根成就无能及者,(16)深心具足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瞋恚之心都是由于我执而引起,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凡是不顺己意就勃然大怒,能令有情身心产生热恼,进而生起忿、恨、怨、恼之心,采取种种不理性的身口意行为,对家人、眷属、一切众生,轻则诟骂,重则损害他人性命,甚至于伐城伐国、喋血千里,莫不都是由瞋心而起。因此火烧功德林正是瞋恚心生起时的最佳写照,尤其是菩萨道行者,瞋恚会断送和众生之间的法缘,影响非常深远,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时有山神,语须菩提言:汝今何故,舍家来此山林之中,既不修善则无利益,唐自疲苦?今有世尊在祇桓中,有大福德,能教众生修善断恶。今若至彼,必能除汝瞋恚恶毒。」时须菩提闻山神语,即生欢喜,寻问之曰:「今者世尊,为在何处?」山神答曰:「汝但眠眼,我自将汝,至世尊所。」时须菩提用山神语,眠目须臾,不觉自然在祇桓中,见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普曜,如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是“生忍”?生就是众生,“生忍”是说对于众生不好的行为或不合理的对待,都要能安忍;就像故事中的猕猴,对于忘恩负义的人,仍然心怀慈忍,希望他未来能值遇诸佛而得度。又譬如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委屈,或者说自己已经尽心尽力在作事,可是还被人家嫌东嫌西的,这些都要安忍。所谓历事链心,境界来了,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功课,当作是逆增上缘,历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首先,要先赞叹提问题的这位学人,因为一般人通常不一定会自己承认或者是观察到自己有上述的问题,这表示说,这一位学人已经能够去观察到自己的问题,进一步也愿意试着去改正它;这不妨是一件善行,所以是应当要随喜而且要赞叹的!说明瞋恚之法的意涵之前,因为瞋与贪往往是相随而行的,所以就先略说贪的这个法;这是说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这五尘,或者是财、色、名、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一类的众生都有他的众同分,每一类的众生都有他的众同分,每一类的众生也都有他形成该众生的因。当他们前世的时候造了一些善业,这些善业会让他在来世有一些福报;不过他也可能会造了一些恶业,所以也会形成一些恶报。但是善业跟恶业是没办法抵销的,除非善业跟恶业是做在同一个人身上,也就是某甲对他造了恶,但是后来又对他造了善事,他因此而原谅某甲之前对他所造的恶,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并且与家属或同修之师兄师姊们互相帮助提醒,也可以确保能依所署条件这样器官捐赠,这样才能我们发心布施内财,及救护众生的大功德。不过我们老实说,医生是否愿意在死前施打剂才做器官切除手术呢?这个要求还有待商榷,因为依于医学的角度和认知,医生们大多认为没有必要,这是多此一举。还有也会因为死亡时间较难预测,倘若施打剂而导致捐赠者的死亡,还得负上医疗法律责任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佛典故事内容,主旨是在提醒众生,人命在舍报的过程时,并非全无觉知,当医生判定死亡时,此往生者之意识犹存,仍然可以分别了知。所以若有人想进行器官大体摘除移植时,都需要很小心的处理,如何不用让往生者因苦痛觉受而起嗔恨?如何帮助行善者得利益?藉由故事的启发,待会儿会告诉您。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今天所要讲述的这则故事内容:【昔有沙门行草间,有大蛇言:和尚道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何避免火烧功德林呢?这主要是在讲:在面对众生给我们的恶事境界时,应该如何生起忍辱之法,这叫作众生忍,简称为生忍。想要发起生忍,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著手:第一、当恶事加于我们身上时,不以恶事回报。但这很不容易,一般人都是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愿意恶人没有恶报,但他们不会自己去动手报复,这算是中等人;如果是上等人,他心里想:不论善恶,我统统用善法来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7云:【我当云何能调众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种如是种子,云何获得如是正果?】也就是说,诸佛之所以能够调伏众生,都是因为忍辱的缘故;所以忍辱即是成佛的正因,而无上正等正觉则是忍辱的结果。菩萨在因地时,如果不种下这样的种子,未来如何能够成就无上佛果呢?因此菩萨若能好好修学忍辱之法,对成佛之道,将会产生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嗔恚之心都是由于我执而引起,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凡是不顺己意就勃然大怒,能令有情身心产生热恼,进而生起忿、恨、怨、恼之心,采取种种不理性的身口意行为,对家人、眷属、一切众生,轻则诟骂,重则损害他人性命,甚至于伐城伐国、喋血千里,莫不都是由嗔心而起。因此火烧功德林正是嗔恚心生起时的最佳写照,尤其是菩萨道行者,嗔恚会断送和众生之间的法缘,影响非常深远,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瞋恚之心都是由于我执而引起,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凡是不顺己意就勃然大怒,能令有情身心产生热恼,进而生起忿、恨、怨、恼之心,采取种种不理性的身口意行为,对家人、眷属、一切众生,轻则诟骂,重则损害他人性命,甚至于伐城伐国、喋血千里,莫不都是由瞋心而起。因此“火烧功德林”正是瞋恚心生起时的最佳写照,尤其是菩萨道行者,瞋恚会断送和众生之间的法缘,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时有山神,语须菩提言:汝今何故,舍家来此山林之中,既不修善则无利益,唐自疲苦?今有世尊在祇桓中,有大福德,能教众生修善断恶。今若至彼,必能除汝嗔恚恶毒。」时须菩提闻山神语,即生欢喜,寻问之曰:「今者世尊,为在何处?」山神答曰:「汝但眠眼,我自将汝,至世尊所。」时须菩提用山神语,眠目须臾,不觉自然在祇桓中,见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普曜,如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嗔心最重的是旁生类的狗,狗最会生气,动不动就要吠人,狗最有嗔心!最爱杀生的人死后就去当猫类众生,猫最爱杀生,当狗则是喜欢生气的人。特别是舍报时,如果没有智慧,当仇家来到面前当众数落,数落时最可恶的是加油添醋,亡者心中气死了,这一气可就落到三恶道去了。我们何苦那么愚痴?跟随怨家的言语而生气?如果我愚痴的由于这个缘故而生气、坠落三恶道去受苦恼,那就是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个菩萨行者,非常了解众生他对于境界是不舍,对于境界是执著,对于境界是有非常强烈的分别心。我们自己在修行的时候,对这些都要能够安忍,能够安忍才能够细观,能够细观,才能够不在这些生灭法当中再妄起分别、造作。我们在这里呢我们要跟大家说,如果说我们常常修忍辱行的话,我们不仅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能够调柔,而且我们也能够让自己能够定下心来,看清楚这件事情是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