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有智慧的人接受佛陀教导以后,同时也要知道为什么会有阿罗汉托空钵的情况出现?阿罗汉是众生的福田,但是自己有没有福?为什么会托空钵呢?佛陀这样子说:【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持戒多闻因缘力故,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虽得是果,不能遮断饥渴等苦。若阿罗汉难得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 三摩地

2018-07-23

成佛的道理,就是因为众生皆有这个不生不灭的金刚心如来藏,以这样一个实相的道理来熏习,让自己能够建立正知正见,知道行菩萨道这条路,是应该要怎么样来累积自己的福德、累积自己的智慧。当要累积自己的福德的时候,不能只是累积世间的福德,一定要能够有出世间的福德;要有出世间的福德,就一定要有出世间的智慧,依止于出世间的智慧来行布施。所以菩萨除了布施以外,没有办 三摩地

2018-07-23

修布施的福德功德,也是这样的道理,不管所布施的福,这个规模是多、或者少、或者粗、或者细,假若说是贫穷的人以随喜心,然后前往去以自己的身体去帮助他完成这样的布施;或者说有人因为路途比较遥远不能前往佐助,听见了以后心里也非常欢喜,有这样一个布施来让众生得到利益;因为他们那分心,随喜那分发起想要利益众生的布施心是一样的、是相等的,所以所得的果报是没有差别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在布施的时候,将自己的世间财物布施给众生,让众生得到利益,这样的利益的果报是在未来世;菩萨道未来世有另一个新的五阴的时候,去受用这样的果报,这个所受用的果报是有百倍、千倍、万倍、亿倍以及无量倍的福报。这种情况之下,有智慧的人因为经常听闻佛陀教导,所以能够知道这个世间的财物,并不是这一世用了以后,可以延续到未来世,可以带到未来世去。如果要让每一世 三摩地

2018-07-23

经过这样的广行布施,将这个外财的财物布施给所需要的众生,去利益众生的过程来调伏自己的心。当广行布施以后,知道自己的心,已经不会对这些外财的境界中的贪悭烦恼一直长养,甚至于能够去除。接下来就是能够来布施自己的内财,在布施自己的内财—就是自己的身体器官—的过程,因为在前面试炼着自己在外财布施的过程中,已经在境界中不断地去降伏,不断地去调柔自己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种就是戒,也就是对于戒行上面,怎么样对于众生拥有戒体,不毁犯众生、不恼害众生。第三个就是有惭、有愧。接下来就是对于大乘的佛法,第一义谛的了义乐于听闻,乐于听闻然后乐于熏习。接下来就是能够布施,将自己的财物拿来布施利益众生;当然最重要就是能够在佛道中真正的解脱智慧生起以后,自己能够实证。接下来就是在佛菩提中,真正的佛道上的解脱智慧也能够实证,当然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说,酒、毒药、刀杖、枷锁等物,不论对方能不能自在受用,因为饮酒会使众生沉迷,而且可能造作更多不如理的事情;而毒药、刀杖、枷锁等物,是会伤害众生身命的,菩萨就绝对不应该拿来布施给众生的。但是在菩萨法中是有所谓的开缘,这主要是说自己的心意是善心的,而所将成就的利益,是利益众生的一件善事。譬如说有一些药物,其实有时候本身就是毒药,但是为了对治某一种特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施财凡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非众生。于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悋惜,名一切施。菩萨布施由怜愍心,名一切施;欲施、施时、施已不悔,名一切施。】世尊开示说:往佛菩提道上前进之时,菩萨要逐渐具备一切施,然后世尊就举例说明菩萨摩诃萨,也就是说七住明心以后的菩萨,所应该修学的一些一切施的相貌。首先说,应该如法求物施,持以布施。如法求物的定义,前面几次的菩萨正 三摩地

2018-07-23

早年政府发行的货币,可是因为战乱的缘故,据说到了后来好几百块才能买一个蛋;到了之后又改为新台币,随着众生共业所感,币值也是天天的变动;金钱就是这么无常,没有它一定的价值。同样地,物品的价值也随着人们的喜好与需求的不同而会有着改变,做生意的不就是依于这个原则来赚钱的吗?然而财物只是有情受用福德的表征而已,并没有一成不变的价值。无常道理的思惟、观察以后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假如希望生生世世都能够乐行惠施,不会因为布施的时候,众生对你所布施的东西是有所嫌弃的,也不会是以争胜的心态来作布施,而产生了瞋恨之心;总而言之,就是要在这一个过程之中,想法子要把瞋心去除掉,这无非是希望能够乐行惠施,而也是乐行惠施第一件所应该除去的事情。第二个应该要除去的就是:自己舍不得财物的悭吝之心。因为若是对财物还有悭吝之心,当然就无法乐行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他是在自己的五阴十八界现行、烦恼现行的过程,对众生行布施、来行菩萨道。可是不能永远让烦恼增长,让烦恼不能去除,所以在烦恼的现行情况之下,有五阴身系在三界现行的情况之下,透过布施要来调伏自己对我所以及我执部分的烦恼要来去除。所以要布施外财、布施内财的过程里面,都在调伏自己对我执的部分、我所执的部分,怎么样来断除。第二个、是坏怨嗔心,也就是怨恨心以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在中,能够告诉众生这个三界的因,以及一切的因缘的道理,善于了知因缘,就能够如理地述说一切法;所以这个人在寿命、色力、安乐、辩才上胜于一切众生,是因为他在过去乐于布施的结果。同时因为在过去,他不断地长养他的信财、戒财、舍财、多闻、智慧这些七圣财,这种七圣财,不会因为曾经受到三恶道果报而毁坏。回到人间来以后,历缘对境中仍然还会现行,因为它是七圣财,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乐于布施者,他绝对不是落在六识论里面,乐于布施有智慧者,他一定是如法地去接受善知识的教导,如法地接受贤圣的教导,知道一切众生只有八个识;一切法的根本因,就是一切众生皆有的自心如来——如来藏,也就是第八识。那么在这种第八识祂是金刚心不会毁坏的情况之下,必然有三世,必然有过去世布施的因,才有这一世布施的果;有这一世布施的因,就有未来世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四为什么布施能够受人天乐,乃至无上乐呢?因为在不杀害众生命根、在不盗取他人资财、不贪淫他人眷属、不妄语自称贤圣诳骗他人的前提下,以拥有的财物,让他人在病痛饥渴上,得到身体安隐的利益,免除忧愁恐惧的痛苦,已经超越了世间人自求多福的境界了。这样布施相对应得的安乐福报,也已经超越了人间,所以能够受人天安乐的果报。这个就是说,布施能够受人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说无贪的心,它叫作施,为什么呢?为什么无贪的心叫作施呢?布施本身它就是业,我们知道,你要行布施,你一定要先起一个善念,生起了悲悯心的善念,同时想要得到,让众生得到利益的善法欲。这样的一个善念,以及生起的善法欲,都是属于什么呢?属于意业,属于意的业,有造作的叫作业。根据这样的意业,就会去说出的这些言语,怎样去为对方?怎样去作可以利益对方?所说出的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若能观财是无常相,观诸众生作一子想,是人乃能施于乞者。善男子!是人不为悭结所动,如须弥山风不能动,如是之人,能为众生而作归依,是人能具檀波罗蜜。】《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这一位有智慧的布施者,他能够观察这些世间财,它是无常的。刚刚我们前面都解说过,世间的财物它不是坚固不坏的;世间的财物,它不能带到未来世去;世间的财物只有是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是菩萨的放逸烦恼呢?就是不去观察生死烦恼中的不能解脱的因素在哪里,然后自己所长养的烦恼而不能去除;同时也去观察众生所受的苦,自己应该要怎么样去拔除众生的苦,让众生得到喜乐,甚至于让众生能得到法财,而得到解脱。菩萨在乐于进行布施的时候,过程就已经远离一切放逸了,到最后虽然要以身分,身分意思就是说身体的器官来布施给乞求者。那么他当在割除自己身上的器 三摩地

2018-07-23

上品施主他具有的智慧与心态,佛陀是怎么为我们开示的?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这么讲:【善男子!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愍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是故菩萨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虑财尽,不轻财物,不轻自身,不观时节,不观求者;常念乞者如饥思食,亲近善友咨受正教。】我们先来看这一段:佛陀说有智 三摩地

2018-07-23

天帝释看到菩萨这样慷慨布施、慈心济度众生,如此功德勋业崇高伟大,威德厚重而震动十方法界;天帝释害怕这位菩萨将会夺走自己的天主宝座,因此他幻化了一个地狱相,出现在菩萨的面前,并对菩萨说:“行布施济度众生的人,命终之后将堕入太山地狱,经历火汤烧煮等万般苦毒;这些都是布施后将遭受到的果报啊!这样的情形,您还要继续去作布施吗?”菩萨回答说:&ldquo 三摩地

2018-07-23

另外就是上品施主在布施的时候,他是以怜悯心来布施的,他是怜悯众生在苦恼中所受的苦,在生死中不知出离的苦,怜悯众生在生死中所受的这些生老病死苦;也怜悯众生没有因缘可以得到法的受用,没有办法来去除愚痴,然后来去除烦恼,能够得到解脱。所以上品施主他是以怜悯心来布施,而没有生起任何的骄慢心,或者是有所得的心。另外上品施主他在布施的时候,他是深信因果的;他在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