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有的同修应该还记得《华严经》里有一品,叫《净行品》,《净行品》里教我们遇到任何情境都当愿众生,愿所有的众生都如何如何好。遇到任何境都发愿,一共有一百四十多个愿。实际上生活中的情境远远不止这一百四十多个,而是无量无边。这品经教导我们在无量无边的境,都能由这个境生起一个愿,愿众生怎么样。如果你在生活中用这品经指导修行,当愿众生……当愿众生&h 三摩地

2018-07-23

马鸣菩萨说到:大乘法的根本是众生心如来藏,祂含摄了一切世间以及出世间法。这个众生心如来藏有二种门,也就是心真如门以及心生灭门;真如,有真实空以及真实不空两种意涵;而心生灭门呢,即是真妄和合,不生不灭的本觉心如来藏与种子流注不断的六识心等生灭法和合运转,这样而称为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祂既能含摄一切世出世间法,也能生显一切世出世间法。祂又显现出两种 三摩地

2018-07-23

三贤位证悟菩萨有过三分之二阿僧祇劫时间,也有过当生,如导师已经如是跨越三贤位而成为地上菩萨,因此要不要降伏烦恼,要不要续行贪染,要不要续行烦恼的现行,都是自己的事情,这要不要,虽然还是抉择觉分,可是真的不随之贪染,就是不能随顺安忍,放纵自己就是道业不进,这些只能修行人自己在悟后,好好地花上一段时日,好好地想通,当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无法想通,所以才会说 三摩地

2018-07-23

这还只是自身领受的恶果而已,而已经让人家十分恐怖了!然而,因为对众生生起瞋恚心的缘故,必然同时会与众生结下恶缘;当然,要达到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就更加遥遥无期了!因为,谁要来听你说法、接受你的度化?因为一看到,就会生出厌恶之心的缘故。《佛遗教经》里面也这么说: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憙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往世是多造恶业,那就牵涉到许多的问题:譬如往世曾多害人,或殘害大量的众生,,在这一世修学佛法时,由于被害而墮落鬼神道的众生了解佛法是可以让他出离生死的,他只要出离了生死,大家都要不到往世被他所欠的债了,一定会障碍他,当然会对他产生障碍,就使他无故产生许多波折;譬如有时以种种方法障碍他,使他心智散乱、昏沉,学法不能得力,这都属于往世的业而产生今生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菩萨具足是二庄严,能自他利为诸众生受三恶苦。《大集法门经》卷1:复次,三种福事成就慧行,是佛所说:谓布施庄严成就慧行,持戒庄严成就慧行,禅定庄严成就慧行。《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经》卷1:「告迦叶波:『有四种法,生菩萨无量福德。』迦叶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恒行法施心无悋惜,二者起大悲心救护破戒众生,三者化诸有情发菩提心,四者于下劣恶人忍辱救护。迦 三摩地

2018-07-23

问自己既然我自己已经祈求佛菩萨时时加持、事事加持,所以当问问自己,我是怎样回报佛菩萨的?我是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感念佛菩萨的?每在清晨时,勉强从昏睡中睁开眼睛那一刻起,所现起的第一个念头是多年前所经历的往事,还是最近在追求的事情,是喜爱的、还是憎恨的,有想起佛菩萨吗?是逼迫自己想起佛菩萨几秒钟,还是感念佛菩萨的恩德而时时提起?当考虑一天要做些什么时,是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呢,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东西,你还是可以像以前一样,把自己当作是一位凡夫,像是一般的众生一样,去争取这世间的一切,继续建立这些轮回的心行。老实说来,这没有对与不对,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是不能强迫的。学佛了生脱死,不是可以强迫每个人都来接受的。或者是说,你开始转变这心态,知道你不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我所,不是扩大自己的我见的势力范围,而是单纯地为了修行自己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次法难(详略)另外,弘扬必须要有一个根本道场,才能广为接引众生,才能让来到正觉的每位学生得以安住、精进修行,进而将来个个都可以延续佛的菩提事业,救度更多众生,而这不就是修菩萨行的我们愿之所在、力之当行吗?就是基于这样为远景着想的心,又因为书店应该避免结缘方式而导致众生轻视及随意丢弃的建议,恩师才把《悟前与悟后》改版分成上下两册出售,避免以前常常 三摩地

2018-07-23

复有二事: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性,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作诸善业,二者作已不失。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恼,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观菩提 三摩地

2018-07-23

说明瞋恚之法的意涵之前,因为瞋与贪往往是相随而行的,所以就先略说贪这个法;贪是指众生对色、声、香、味、触这五尘,或者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境界,产生了执着、贪爱的心念。瞋就是从自己喜爱相对的境界所生起;也就是说,由于违背(妨碍)自己所贪爱、执着的境界,或者是说让自己所贪爱执着的境界没有办法继续现起(维持),所以就产生了恼怒、厌恶等心念。所以瞋 三摩地

2018-07-23

是啊,我对于这整件事的角度从头到尾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觉得只要自己坦荡就够了,或者,觉得自己该说的都说了,至于别人怎么想都与我无关,可是一个菩萨怎么能作意说众生的行为跟自己无关呢?是我让别人误会且触发了事情的发生,她每造作的一次不如实的作意、言论和传播都与我这个缘息息相关,菩萨的坦荡最终都是为了饶益有情,而不是显示自己有多正义。所以她让我反思的不是 三摩地

2018-07-23

一个真实觉悟的佛陀却可以帮助使三千大千世界以及无量无边的世界的亿亿万万的无量无边的众生脱离生死苦海获得着真实自在的大解脱大大快乐,如果其中一个众生成就了佛道,所将利益的众生亦是无量无边的。我们世间的人对于好的村长镇长县长市长省长国家总统国王,尚且一个比一个要更加尊敬赞叹拥护,恭恭敬敬,不敢怠慢。一个普通老百姓忽然有一天见到了自己国家的,自自然然会喜 三摩地

2018-07-23

另外,佛法的修学是利人利己,先要有利益众生之心,有利益众生之行,利益自己只是副作用,因为利人的同时就是在利己,所以,利益众生就应该掌握手段与方法,运用佛法于生活中,使生法化。懂得帮助别人就得到了快乐;利益了群蒙就得到自在如意;布施出去的是慈悲,收获的却是幸福吉祥。修学佛法如琴弦,只有松紧适宜,按指法弹奏,才会有美妙和谐的音乐,愉悦众生身心。琴弦过紧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是印度的梵语,具足说菩提萨埵,中华译为觉有情,意思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道理。那末、怎样叫做自觉觉他呢?菩萨自己觉悟人生,从无始来到于如今,它是没有生死相,没有烦恼相,没有男女相,并及没有山河草木、森罗万像等差别相,如心经上所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至于无智亦无得,就是这个道理。你我现 三摩地

2018-07-23

沙门是讲佛法中出家修道、利乐众生的人;婆罗门是讲外教的在家修行者。沙门,有时广义的说,也可以指称外道法中出家修清净行的人;但因为外道法中无沙门法,所以其实没有资格称为沙门。如果有人以饮食、衣服、房舍、卧具、以及医药来供养沙门与婆罗门,当他们有恐怖时,譬如有恶人来逼迫,身为在家修菩萨行的人,应该要能为他们救济;若逢饥馑之世——闹饥荒时&mdash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受戒后不杀生,所以不吃众生肉,也不喝酒;他们却每天奉上大鱼大肉及种种酒来,你可就麻烦了,所以要次报妻、子。并且奴婢、僮仆也都要沟通过,让他们起欢喜,才不会在你受戒之后,做事时常常让你为难。这些人都没有意见了,还要再向国王报备。国王也允许了,才探询已经出家、也发了菩提心——已发菩萨愿的僧宝,请求他传授优婆塞戒与你。这表示传授一生受的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说,如果破了戒,连四加行的第一个层次都无法实证,何况能证初果乃至四果?因为都在所取的六尘法中杀生,误以为众生真实而杀生,怎能断我见?连所取都断不了,能取还能断吗?当然连暖法都得不到,更何况是得到初果的见地或二果的薄地、三果离地?既然杀害了众生,他就叫作破戒的优婆塞。破戒优婆塞就是不清净,所以是臭优婆塞。对于修行人来说,戒德很重要,所以说戒德香。 admin

2018-07-23

那么,菩萨要如何发大愿才是有智慧的人呢?这边我们再看一下这一段,佛说: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已,身口意等所作善业,愿为众生将来得果一切共之。菩萨摩诃萨常亲近佛、声闻、缘觉、善知识等,供养恭敬,谘问深法,受持不失。这一段佛开示了说:大菩萨们发了菩提心以后,身业、口业、意业都是要造善业,不可造恶业来损减福德;而他们身、口、意三行所造的一切善业,目的不是为了 三摩地

2018-07-22

一、【什么是冤亲债主】?在今生前世或长久以来,我们与众生有了不同的牵缠和纠葛关系:有的是互为彼此的关心、照顾、帮助而形成的善缘;有的是彼此争执、抢夺、侵犯、伤害、、杀吃等种种形式而形成了的恶缘;这就形成了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的关系。彼此的各种因缘缠结得愈深,不论是良善的或不良善的,彼此就愈容易在来世的轮回中再次相遇。属于情感引起的业缘,这次就用情感的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