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二乘的修行人,他最高证得的果位是阿罗汉;而大乘则是要以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证得圆满清净的佛菩提果。所以,佛教里面的各个宗派,可以说以二乘与大乘把它们这样子作二类的分别;在这二类之下呢,各自依着自己的所修所证,然后就创立了许许多多的宗派。所以,平实导师常常说:“正觉讲堂的法,不分宗、不分派,因为我们所学习的是佛陀所传授的圆满佛菩提道。&rdqu | admin 2018-07-22 |
![]() |
这些比佛更先来到人世的菩萨们,包括了佛陀成佛前曾经教授佛陀禅定的两位老师,或者像是劝告阿阇世王要归依佛陀的御医耆婆,他们都不是佛教徒,而是所谓的外道的修行者;可是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的因缘,却是不折不扣的菩萨作为。比佛陀更早就出现在这个地方的菩萨们,他们把佛法的如来藏第一义谛,用隐覆的方式广传出去,弘传到整个印度社会;即使是贩夫走卒也都知道,每天要 | admin 2018-07-22 |
![]() |
后记:另有一段典故,世亲菩萨在阿踰陀国时,曾经与三弟“师子觉”等二、三同修相约道︰“当代的修行者,都想亲见慈氏(弥勒菩萨),以后看我们之中,若哪一个人先行舍寿,实现了宿愿,能得见圣弥勒菩萨,就应当回来告知其它人,让别人能知道他已经到了兜率内院。”其后,三弟“师子觉”先舍寿命,三年不报消息;跟著,世亲菩萨在阿踰陀国于八十 | admin 2018-07-22 |
![]() |
如果要了解这些法相的话,必须要先证悟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心,才有办法进入断除人我还有法我的修行过程;也才有办法透过断除人我还有法我,而亲证人无我、法无我,而从人无我与法无我里面去观诸诸法的法相,来证实因为断除了人我还有法我所显出的人空还有法空的所有的诸种的法相。因为人空与法空所显的诸种法相,这个都是依着藏识而显而生的,所以,法相唯识是因为一切法都是唯识 | admin 2018-07-22 |
![]() |
这六经十一论函盖“唯识五位”,六经十一论函盖了三乘解脱果,函盖了佛菩提果,函盖别教五十二位修行的次第。六经十一论本身就函盖了三乘菩提的修行,所以它含摄了二乘的解脱果,也含摄了大乘佛菩提果的别教五十二位阶的修行次第,含摄了十七地的瑜伽师的境智行果,也就是刚刚所说的,这些瑜伽师地地修行的一个境界的一个果相。所以这个唯识五位,它其实是依着六经十 | admin 2018-07-22 |
![]() |
那悟了这个心以后,才有办法依着这个心,地地的这样修行。因为悟了以后,发起了这样子的根本无分别智;乃至于依止着根本无分别智慢慢的修学,能够发起了后得无分别智;乃至于因为这个样子慢慢的圆满三贤位的修行,圆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修行,完成见道位的通达;进入见道位的通达圆满以后,入到了初地,才有办法真正的修学一切种智,才有办法真正的进入修道位。但是在进入 | admin 2018-07-22 |
![]() |
此宗依六经十一论,所弘宗旨函盖三乘一切佛法,始教终教通教别教具摄圆融;唯识五位,函盖三乘解脱果菩提果,函盖别教五十二位修行次第,含摄十七地瑜伽师之境智行果;宣示五法三自性,以百法明门论,摄尽一切佛法,正显人法二空真理;建立大乘小乘一切宗派佛法,令立于不败之地,为一切外道及佛门凡夫所不能测、所不能破。若有菩萨依此宗义而证悟般若者,可起道种智,渐入诸地 | admin 2018-07-22 |
![]() |
【此论之作,以佛入灭六百年中,小乘之人不信唯心,心外取法,多起诤论,外道邪执,破坏正法,故论主兴悲,特造此论,故云:为欲除疑、舍邪执故;以疑与信反,今信此心,则疑自除矣!】修行之要当依止如来藏心,先断我见,我见先断,疑见及戒禁取见亦自断矣!佛法的修证得要离开能取所取二取,才是真实的法界实相境界。可是没有一个有情的七转识是可以无取的,“如果想要 | admin 2018-07-22 |
![]() |
那这个万德庄严的这样子的菩萨行,必须要具足菩萨的六度万行,乃至于具足菩萨十度万行,地地修行、地地增上,才能够圆满果德如众色莲花,这样子才有办法具足的。因为这样子万德庄严,佛菩提道菩萨行的果德圆满成就佛果,这样子就像众色莲花具足圆满,所以它叫作“华严”。所以,“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华严所指的不外乎就是在指从自心如来藏证悟开始,进 | admin 2018-07-22 |
![]() |
那一切宗派种种法门的修行,如果能够悟得自心如来藏,这个法门就是禅宗之法。那禅宗在佛法中的地位于是非常的重要,因为有禅宗的证悟,才会有入道的开始,所以禅宗是入道的关键。我们一个一个来说明一下。何谓佛心宗呢?因为禅宗的禅,就是思惟观的意思,也就是说透过参禅、思惟观,来证悟这一个佛心;宗的意思就是佛心,宗就是心宗的意思。也就是说,透过参禅、思惟观,来亲证 | admin 2018-07-22 |
![]() |
因为三论宗还有一切宗门,全部都是以证悟自心如来藏为修行的一个根源;三论宗的法理、三论宗的道理,全部都是依着证悟自心如来藏所开显的;那三论宗所说的其实就是在讲般若中观,那这个般若中观其实就是依着自心如来藏、依着自心真如,才有办法开显般若中观、般若实相乃至于般若别相;都必须依止着般若中观,才有办法有后面所修学的佛菩提道的诸种法相能够产生;如果没有这样子 | admin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声闻解脱道的修行,最后证得声闻四果的时候,也必须要断除我执的这个我;那断除我执的这个我,是必须要断除意根的。也就是说,必须要断除意根的执着,也就是必须要灭掉第七识的,所以这个第七识祂本身不是涅槃本际;如果第七识是涅槃本际的话,那祂就是生灭法,那涅槃本际就是生灭法,所以第七识不是涅槃本际。最后剩下的就是识缘名色的这个识。识缘名色的这个识,就 | admin 2018-07-22 |
![]() |
这样子的人连别教的六住位的修行都还没有满足,他是堕于能取心里面;这个能取心,这个觉知心的能取心,因为能取六尘的缘故,所以祂叫作能取心。那如何亲证般若中观这个大乘别教明心开悟呢?我们如何去亲证般若中观呢?亲证般若中观的般若心,想要证悟般若中观,一定要知道般若中观的意涵,其实就是如来藏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还有涅槃性。因为有这样子的本来性、自性性、清 | admin 2018-07-22 |
![]() |
若否定如来藏者,此人名为破坏佛法者;若以意识觉知心为真如、如来藏者,此人堕于常见外道法中,尚未满足别教六住位之修行,堕于能取心中故,觉知心是能取六尘之心故。欲证般若中观,须知般若中观之意涵即是如来藏之「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盘性、中道性」。欲证如是般若者,法门固有八万四千,然以禅宗之参禅法门为最直接迅速。古来藉教悟宗者固不乏其人,然比之于禅宗之 | admin 2018-07-22 |
![]() |
这部分还是一样要提醒大家就是说,我们知道说净土宗里面有非常多的古圣先贤,所以当我们在检视净土宗整个的修行状况的时候,应抱持的心态绝对不是在自赞毁他,也不是在较量长短;而是要藉由这样子古圣先贤修行的历程,来砥砺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已能够从这个修行历程里面,看出哪些是优点、哪些是缺点,然后加以简择,变成我们修行的助力。这个才是真正缅怀先人、感念先人的方式 | admin 2018-07-22 |
![]() |
但是我们要先想想看,过去的这些古圣先贤,他们可以说是用一生的精华岁月,来呈现给我们他们整个的修行历程;这些古圣先贤走过这些路,难道是为了沽名钓誉吗?当然不是!同理,当这些古圣先贤留下记录让我们看的时候,这个目的也不是让我们用这些例子去沽名钓誉。它真正的用意,就是要让我们从他们修行的历程里面,去学到一些对我们自己的解脱修行有用的东西。所以,其实大家在 | admin 2018-07-22 |
![]() |
更何况我们也要提醒大家,三论所述的修证,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所描述的修证的范围,远远不足以函盖整个的菩萨道的修行。比方说三论所函盖的这个范围,就没有办法函盖《解深密经》所谈到的范围,也没有办法函盖《楞伽经》所讲的范围。所以,这个是因为说,我们在修证里面的话,本来菩萨道修行就是按照次第而修。三论所修的范围,大致上就是在菩 | admin 2018-07-22 |
![]() |
那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已有相当时期,故产生了切实修行的要求,“安世高”以通晓华语故,重点地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种经论。他主要是译传了定、慧的法门。定学依禅师“僧伽罗刹”的传承,用四念住贯穿五门(即五停心)而修习。慧学即数法(从《阿毗昙》的增一分别法门得名)谨守“毗昙家”的规模翻译经论。他可说是“小乘佛 | admin 2018-07-22 |
![]() |
八世纪的后半叶,金刚乘又融入了印度教的学说,逐渐转化了,形成所谓的“无上瑜伽密法”,强调《金刚顶经》中的“大乐”说,用大乐来修行。之后传入西藏的密宗,就是从这里开始传入的。如果我们讲到了密宗在中国,据说龙智在八世纪初的时候,把密法传给善无畏跟金刚智两个人;那唐玄宗的时候,善无畏跟金刚智先后将所谓的胎藏部跟金刚部的密法传入中国。那 | admin 2018-07-22 |
![]() |
我们说凡夫或者是还没有修行到那个境界,不知道这个境界里面可以有种种变化,叫作身密。这个身密就包含诸佛的法身,或者是诸佛的自受用的法性身、他受用的法身以及诸佛的应化身;这些境界是我们一般的凡夫俗子所没有办法想像的,乃至于诸地菩萨也未必能够尽知诸佛的身密境界。又譬如九地菩萨有三种的意生身,这个三种的意生身,一样的,如果没有证到九地的话,同样也不能够了解 | admin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