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有关于说夜叉的种类呢,在《大智度论》里面就举岀了三种夜叉:第一个叫作地行夜叉,那地行夜叉他可以得到种种欢乐,但是因为他过去世只有修行布施,所以他不能飞行;第二种叫作虚空夜叉,或者说叫作空行夜叉,这是具有大力的,他是很勇健的,他行走如风,而他爲什么能飞呢?因为他过去世有布施车马的缘故,所以他能够飞行;第三个叫作宫殿飞行夜叉,有时候叫作天夜叉,他本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相似佛法的修行者不离识阴、不离六识的范畴的修行者,已经有过失了,如果他再修藏传佛教、教的双身邪淫法的话,一定会成就地狱的恶业。所以佛在这个地方早已经开示过:相似佛法是促使佛教灭亡的最主要原因。当时佛要灭度的时候,魔王来跟佛说:佛在世的时候,我没有办法破你的法,当你灭度以后,我要衣汝衣、食汝食而破汝法。很遗憾的这个现象确实已经慢慢地在我们这末法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是关于让众生可以自己修行,自己来解脱的部分。那么再上一层的话,佛陀还教给大家怎么样叫作菩提。菩提两个字,给大家一个最直接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菩提就是我们在《心经》里面所看到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每一个人本来就具有的清净本心。佛陀在这一方面也教导大家,怎么样才能够找到清净的本心,又怎么样才能够真正的见到佛性,明心见性之后才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他们不了解第八识实际上的功能体性,也不了解祂就是未来成佛时的真如;他们不了解菩萨证得阿赖耶以后,经过修行,把贪瞋痴慢疑等随眠种子修除掉,证得解脱道,能出三界,而发起受生愿继续再轮回生死,自度度他,一直到无生法忍究竟,成就一切种智,然后成佛。那个时候还是这个第八识,只是改名为「无垢识」,改名为「真如」。这些善知识们不懂这个道理,就说第八识是虚妄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譬如:有人因为看见人生有种种的生、老、病、死痛苦,想要脱离这些痛苦而开始修行,在修行过程中他就会去探讨:我应该要如何修行才能离苦得乐呢?后来他发觉:原来人之所以受苦,是因为被贪、瞋、痴、慢、疑等错误的观念和执着所繫缚了,所以应该要离开贪、瞋、痴、慢、疑等烦恼,就可以离苦得乐。那究竟是谁离开贪、瞋、痴、慢、疑呢?原来是这个「觉知心的我」,只要觉知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较详细的说明的内容是这样子的:是诸佛子,谛听善思修行,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号为卢舍那,住莲花台藏世界海;其台周遍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那么这一段所说的,就是呼应着《华严经》中说的这一句话的意思。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祂经历了百阿僧祇劫来修行,修行这个心地,以这个修行的因,能够成就佛地,佛号称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一个另外一个大的修行的途径,叫作在家菩萨的修行的途径。既然在家的话,显然菩萨们跟所有的世间人一样,都会有眷属的,所以,同样也会有夫妻之间的感情,同样也会有亲子之间的感情;同样地,菩萨们在社会上,是不是一样能够积极进取呢?实际上的状况是,往往同样也能够积极进取。这个是为什么呢?最主要是因为说,如果选择在家修行的话,我们首先要认知的是说,我们在家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在利乐众生的过程中,修行菩萨六度法门,使得烦恼障与所知障逐渐消除与清净,成就种种智慧三昧,也成就不可思议的大悲心与摄受佛土之行。透过前述的说明之后,相信大家都可以接受这个都是我们要恭敬学习的目标。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在佛教里面智慧与慈悲是并重的,故说悲智双运。因为慈悲需要智慧来作支撑,才能有方便善巧及让众生得到真正的利益;但是我们在利乐众生的过程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心经》是佛法之中般若诸经的精华,所有言说语句皆以围绕法界实相心第八识而说,依般若智慧讲佛菩提道的次第修行,依据实相心而说解脱道的涅磐境界和佛菩提道的般若智慧境界。同时也是在说禅宗学人由证悟如来藏心、眼见佛性直至过牢关而证得有余涅磐的种种境界。《心经》所论述的解脱道并非是以二乘菩提由现观十八界和五蕴的虚妄而断我见我执,取证声闻缘觉的解脱果,证得无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般众生,从凡夫位开始发心修行,必须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总共有五十二阶位的菩萨修行,才能次第佛道的修证,最终成佛。接下来我们就简单说一下,这个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行:最开始的十个阶位叫十信位。在修学佛法的过程里头,最困难的是信心的建立,《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意思是说要进入佛法的大海,信是最根本也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我们可以说,所谓的「菩萨」,就是能够不畏惧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于三界之中难行能行,为了悲愍无量的有情众生都能够共同出离三界火宅,而志愿坚定、勇猛地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像这样具有菩萨种性,勇于发大菩提心,乐于在三界火宅之中以三大无量数劫的久远修行来自度度他,共同求得究竟无上佛果的有情,我们就可以称他为菩萨。所以,当我们自称为菩萨的时候,可得要先检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这一颗清净无染本来自在的水晶球,它并不是在成佛以后才变得清净的,也不是因为修行以后才变成自在的,它是从无始以来本来就是如是的清净而无瑕的。因为有生必有死,有净必有染,有出生就一定有老死;如果今天我们要修行的对象,是一个本来不清净,而我们修行后才转变成清净的话,那这个东西就一定还会再次的被染坏,这是世间的一个理所当然的常法,所以这个不会是究竟之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都是习种性的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后得要继续修学,锻炼功夫,准备眼见佛性;后来你眼见佛性了,就进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盘经》中佛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但是从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说明完痴心所的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之后,我们接着说明对修行者影响至深的慢心所。那到底什么是慢呢?所谓慢就是傲慢的意思,自以为处处优于他人,这就称为慢。也就是说,对于他人,不管是德学不如自己,或是程度与我相等的,甚至对于德学超过自己的人,我都表现出轻慢、藐视的态度,这就叫作慢。然而慢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差别,约略可分为慢、过慢、慢过慢、我慢、高慢、卑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依得就是说,前世就有修过神通,那当然他不一定是每一项都修过,那这一世一出生就具有某项的神通力在;然而只要他不过清净的修行生活,他的神通就会消失。报得是说,过去曾修过神通,这一世一出生却不具有神通力在,要等到修行佛法证悟般若后,往世所曾修习的神通才会自然现前。第三种是修得,是说过去世没有修过神通,出生后也没有神通力,然而在此世很努力地修行,最后能够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要以断我见,就是要以未到地定为基础,而来证得四念处当中第三个观心无常,这一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的观心无常,心主要指的是六识心,因为小乘里面没有特意地去讲第七识意根,更没有明确地去讲到第八识;因为小乘的修行,它只是要把这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要如实现前去觉察。这一切有作有为,因为因缘而和合而造作所成的依他起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譬如通教菩萨,依照前面所说次第修学解脱之法,虽然可以出离三界,但是却发起受生愿,愿意再受来世的生死;来世虽然仍须受三界有为法的果报,但是他们所修行的法,仍然是属于无为法。因为不是为了自己要受三界的欲乐而受生,而是为了大慈悲,要救护众生出离常见、断见的缘故,而继续再受生死,这也都是属于无为法。根据《百法明门论》,将无为法分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五种假名菩萨,不但一直护惜自己的身命,却又不肯修忍辱行;你叫他修生忍、法忍,他是听不进去的,根本就不愿意修行。他认为:那是傻瓜才修的,被人家辱骂了还在那边忍,被人家欺负了还在那边忍,都不可以骂回去,真笨!他不能修忍,所以就言语粗犷:人家骂他一句,他更大声的回骂三句。骂了以后再来悔恨:当初若是不回骂那三句,今天就不会被捅那一刀。但是都太慢了。这类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维”就是一张网,四周四方、上下左右的一个粗的绳子,有这样一个粗绳—主要的绳子—来提振这中间的网;同样的道理,能够支持住我们整个佛法当中修行不坏的,就是要依于这《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说的四种法要。在大乘里,我们称呼它四种法要,其实在小乘的经论里面也有提到,完全是相等的ㄧ个概念,它叫作四预流支;依于这四预流支,我们才能够证得预流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修行人不能观察想蕴的本质而被想蕴遮蔽了无我的智慧,错认想蕴为真实我,即是落入想阴之中,即是我见未断者。四、行蕴:行有二种意思,念念相续谓之心行,身口意各种造作谓之行。前者是诸识种子剎那相续之行,后者是身口之运作以及意识、意根等思惟决断之行,二者都属于行蕴。不了解行蕴是积聚缘生之法,就称为行阴。《集论》卷1说:【云何建立行蕴?谓六思身:眼触所生思、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