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若是经由学术研究而了知十八界五阴的虚妄,纵使已经具足了知全部属于生灭法而虚妄不实了,仍然不是断我见的初果人;因为这样的了知只是知识或学问,深心之中并未接受,不愿意真的走上解脱道的修行之路,当然不可能是真断我见的初果人。而这样的人,可以经由苦圣谛的观行,帮助自己确定接受十八界五阴的虚妄性,帮助自己确实生起实证初果的意愿:确定自己真的要开始走上解脱道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惯性势力使修行人无法脱离,它就叫作业力。这个业的势力若没有现行时就叫作业,现行了就叫作业力。若想要离开恶业力,就从这里下手;身口意行修正了以后,心性的习惯被改变了,业就开始转变。由此道理,说业可以是定业,也可以是不定业,而不定业能变成定业,定业也能转变成不定业。当然,业的因缘果报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乃至等觉位都无法完全了知;因果的完全通达,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恶业缠身连善法、二乘法都无法增上修行,这些都是业障的一种。二、如何转业或消除业障?如何转业呢?得看个人是用什么样的心态与作法来面对处理,有的人于无量数劫都无法摆脱业障的束缚,有的人乃是超劫精进的菩萨,却是以一剎那一剎那的时程来度脱业障,这也是《解深密经》当中世尊开示超劫精进的重点。业在那里消?在自己性障的消除上面去消掉。性障的消除可以使部分业种转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见此欺诳,同名此为劫杀,菩萨行者见诳习者,犹如践触蛇虺恐易被咬伤;然而藏密动辄宣称藏密的见修行果皆远超胜于显教,令众生对释迦文佛所制教义,视为非了义之方便法,此乃诳习破法的具体表现。七、怨习交嫌:众生之间怨恨嫌憎,故地狱中便有飞石、投砾、匣贮、车槛、瓮盛、囊扑等等刑具;如同阴险的人捉抱牲畜相吞之恶毒性,因此怨习之交嫌,故地狱中有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末学恳切的奉劝新竹凤山寺《广论》班的学员,早日远离《广论》的邪见与邪修行,尽快脱离鬼神之掌控,早日寻觅真善知识,修学,才不会唐捐此世难得之暇满人身。1CBETA,T32,no.1672,p.747,b10-21(原标题:重要知见(五)——三恶趣苦之饿鬼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2因此藏密中号称最清净的黄教祖师宗喀巴,其所教导藏密行者的修行法,若心性朴直者,就算都不造地狱业报,亦将因奉行宗喀巴的邪教导而广修双身法,枉造畜生之业而不自知,当来必受傍生苦果,岂非可怜悯者乎!有智具悲者,当救护这些众生远离藏密宗喀巴等人所教邪见之残害。────────────────────2CBETA,T01,no.80,p.893,a13-18别说欲界人天苦修十善业及持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至于一贯道跟喇嘛教,他们都只是假借佛法的名相,自己创造归依的内涵,因此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归依三宝,因为连六根本烦恼的无明恶见都断不了,也就是恶见中的我见都具足存在,如何能破除流转生死的无量苦?连如何是涅槃都不知,又怎能领受无上的涅槃寂灭的妙乐呢?那什么才是真正的三归五戒,以及要如何才是正受三归五戒?其实三归五戒是两种法,五戒当然是讲不杀生、不窃盗、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六”这整段经文,我们简单用一行话把它浓缩起来叫作:“一个优婆塞受了三归五戒开始要修行,初始修行当先立制,也就是要自誓作戒;然后由于这样子的一个作法,可以让您依于遵守五戒,依之修行而证得五果。”这整段的经文,如果我们把它跟正觉同修会一般会跟学员菩萨们在演说的时候,用四种修来容括这一个我们初始修行的重点,那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72中的开示:“如是有情因过去世修行善业得受人身,由近恶友于是深法不能敬信、生毁谤心,则为辜负过去善业。”因为要得到人身都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要修学正法,更是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因此,如同经中的开示:我们千万不要辜负了自己过去世累积的善业与福德,一定要信受正法,尤其在有大善知识住世弘法的时代,一定要把握持戒修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后来的密教史与相关论文,虽然对这个传说做了理性化的考证与解说,认为拉脱脱日在位期间,印度密教仍在事续与行续(陀罗尼与持明藏)阶段,传入吐蕃的只是几部陀罗尼经典,例如从“天”而降的《百拜忏悔经》、《六字大明心咒》、舍利宝塔、法教规则……都是“莲花部”根本的忏悔法、持咒法、供养法、修行次第;但由于受到“苯教”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这四种人虽然也是生活在六种业道当中,但是他们为了能够真正的出离三界生死轮回之苦,选择了成就解脱智慧,乃至成就实相智慧的修行法道,这样的法道抉择不同,就会形成了佛教三乘的差别。如果说修学佛法的目的,是在亲证声闻、缘觉这二乘圣人所证的解脱果,以这样来出离三界六道生死轮回的苦,这就是声闻乘或者缘觉乘。但是这样的二乘圣人,严格来说不是真正的学佛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的修行也不是为了成神,而是通过觉悟无我,止息烦恼,解脱轮回。故佛教的最高境界不是神,而是佛,佛是究竟觉悟了的圣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是无神论。天人唯是化生,无所依托,随业而生。能出生到天道者,除了生前修有很大善行(上品十善)之外,有的还需兼修相应的定力。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佛告首迦长者所言: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界)天报:所谓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五种假名菩萨,不但一直护惜自己的身命,却又不肯修忍辱行;你叫他修生忍、法忍,他是听不进去的,根本就不愿意修行。他认为:那是傻瓜才修的,被人家辱骂了还在那边忍,被人家欺负了还在那边忍,都不可以骂回去,真笨!他不能修忍,所以就言语粗犷:人家骂他一句,他更大声的回骂三句。骂了以后再来悔恨:当初若是不回骂那三句,今天就不会被捅那一刀。但是都太慢了。这类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法的修行全都在心上用功,可是他专在身上自苦,那种用功是心外求法,是佛门外道。那种苦行不该是佛门中人所应修的,我常说:心不放逸名为苦行。也只有心不放逸才能修忍辱,修于生忍,修于慈忍,修于法忍,能于深妙法安忍而不动摇,才是真正的修忍辱行,这就是实义菩萨的第十三种条件。实义菩萨的第十四个条件:为了修证涅盘果而持戒精进。听到应该修涅盘果,有的人就说:那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瑜伽师地论》卷29)这意思是说,像造作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五种未来世要异熟到趣果无间、受苦无间、时间无间、寿命无间及身形无间的五无间地狱去受极重苦报的罪业,以及一切故意思惟而造作的诸业中极为重大的恶业;这些恶业的异熟果报如果成熟的时候,就会障碍这个有情的修行,使他不能生起、不能成就,这就称为业障。所以说,业障就是往世所造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例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圣教:【云何法缘慈?若修行时,观一切法,名法缘慈。】这里说诸佛菩萨,不说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因为二乘圣者不论修四圣谛或因缘观,所观行修习都不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范畴;都是从蕴处界自我,是缘生缘灭、是无常、是苦、是空,所以没有真实不坏的自我,就是只证人空而不证法空。因此二乘圣者及大乘通教菩萨,其实不懂一切诸法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也可以在《阿含经》的《大本经》里面,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说祂之所以能够成佛,是由过去诸佛一起传承下来,而且也说到当时毘婆尸菩萨,他也跟释迦牟尼佛一样,观察人间的生老病死苦之后,出家修行。所以修菩萨道之后而成就佛道,所以很明显的佛陀祂能够成佛,就是因为修了菩萨道,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当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时候,事实上就已经有了大乘的菩萨的法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些比佛更先来到人世的菩萨们,包括了佛陀成佛前曾经教授佛陀禅定的两位老师,或者像是劝告阿阇世王要归依佛陀的御医耆婆,他们都不是佛,而是所谓的外道的修行者;可是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的因缘,却是不折不扣的菩萨作为。比佛陀更早就出现在这个地方的菩萨们,他们把佛法的如来藏第一义谛,用隐覆的方式广传出去,弘传到整个印度社会;即使是贩夫走卒也都知道,每天要礼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自古以来即有诸方大师所施设的种种分位差别,虽然分位的角度也许有诸多差异,但不管是依何种角度、何种面向契入,总是以生命实相心如来藏为核心;必须依自心藏识之修行,而生起般若慧之总相智、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之后,才能圆成究竟佛果。如果离开了实相心如来藏,就没有佛菩提道的修证可说,当然也就没有佛果可成了。这是因为如来藏心含藏一切法种,祂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菩提道和解脱道为什么称之为甘露法门呢?这是藉譬喻来说明这两门的殊胜;譬如甘露琼浆是欲界中最好的食物,佛菩提道与解脱道则是三界中最最殊胜的修行法门,也是佛法中最最殊胜的修行法门,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也是无上,所以藉甘露的名称来显示它的殊胜,所以在佛教中,说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是佛法中的二大甘露法门。这两个法门可以让人断除分段生死而出离三界轮回,也可以让人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