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出离观主要在修十二因缘,为什么十二因缘法他无法成就?因为他不知道有情众生生死的根由是从何而来?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过程,因为会老、会死所以要修行。断灭见的人,认为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他不知道生从何来?如果死了什么都没有,那下一世是怎样出生的?这表示出生有一个因,这个因就是前世的种子,出生了后有的种子。前世的觉知心不断地了知,就是不断地在执取种种法,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目前的生活或许很不如意,或许身体又很不好,或许经济状况又很糟糕,或许配偶不学佛又有种种让你无法接受的习气,或许共修的团体让你不满意,或许因为不能直接随菩萨修学而遗憾,或许因为无相念佛功夫一直不能成就而气馁,或许因为自己妄念纷飞无法修行而困扰,或许因为不能及时得到最新的书籍而埋怨(已有的书有几本认真照做?)虽然有这种种的烦恼,但还是请接受这一切, 三摩地

2018-07-22

而恰在这时,在这巨大的痛苦降临的瞬间,就可以看出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人,以及一个人可以达到的生命高度。提婆大师被刺后,没有呼唤自己的,而是忍着剧痛,看着眼前的凶手,说到:你真是可怜啊!罪业居然如此深重,你要到什么时候才能醒悟?大师的反应显然完全出乎凶手的意料,如果大师呼救挣扎,他还准备上前再补几刀,但大师的镇定以及对他的深深关切,让他只能傻傻的呆在原地 三摩地

2018-07-22

真正要做到,我们看看佛法的智慧教我们如何真的放下,修行过程不容易,但只要如法去修行,一步一步终能做到。这里我们不妨拿朝山这件事情做一个比喻。假设在山上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善知识,我们要去朝拜他,那么在朝山之前我们首先就是要起信,真的相信山上的那位善知识,对我们真的有帮助,所以我们才愿意花时间、力气去朝拜。那么对于放下这件事,就是要先相信自己能够放下。 三摩地

2018-07-22

据说,修行到三地的菩萨就需要停下来等待和自己有缘的广大有情,将这些有缘拉拔到一个几乎同样的修为,才能继续进发向上,因为只要这些有缘的问题不得到解决提升,那么自己的心中所含藏的欲界爱随眠习气,就无法消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原标题:别人的问题我们身上也存在)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修行人会从修忍辱中,慢慢调整自己的贪习慢习嗔习等,心性变得调柔而宽广。然而,大多数人会从被屈辱中,让心变得不仅委曲,而且冷硬,既然别人如此待我,当我有同样的机会时,一定要加倍的还回来。同样的环境,却一个忍字,一个屈字,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果。委曲求全的,是因为不愿意放下自己的坚持,只好用虚与委蛇的方式达成,结果只是在损减自己内心的丰盈。忍辱修行 三摩地

2018-07-22

世间人感叹这一生为何如此苦命,修行人感叹这一生修行怎么这么得困苦不堪,众生怎么这样得刚强难伏。一位出家修行人曾对我说:都说活着就是修行,我修行修得都不想活啦!这就是生命的现状,当我们相信了内心的故事,相信了幸福是需要外在条件的,结果就是修行修得都不想活了!如果有一天能质疑一下自己内在坚持的信念,看看这个想法是否是真的?我的存在真的是妈妈幸福的全部吗 三摩地

2018-07-22

修行就在一念之间,一触即止,烦恼不生。(文:存然) (原标题:一念之间) 三摩地

2018-07-22

很多佛教的论坛上也更多呈现这样的局面,俨然成为一个个学术的团体,而不是修行的团体,其中是各种知见名相的纷争或者各种大师的推崇介绍,而少有关于个人自我的存在,抑或是因为论坛这样的载体不适合个人内在的表述与沟通吧。佛法本即是修行,而谈到修行就一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在哪里,我目前是谁?另一方就是我要到哪里去,我要成为谁?而修行的过程就是从我目前所在 三摩地

2018-07-22

(《四十二章经》)[今译]一个僧人夜晚诵读迦叶佛遗教经,声音悲切紧张,产生了后悔不想继续修行之心,佛问他:你过去在家里,曾作过什么事?回答说:喜欢弹琴。佛问:琴弦如果太松了怎样?回答说:发不出声音。佛又问:弦太紧了怎样?回答说:弦断声绝。佛再问:如果弦不松不紧正适中怎样?回答说:各种声音都谐调具备了。佛说:出家人学道也是也此,心意如果调整适宜,道就可 三摩地

2018-07-22

按一般世俗之认知而言,气质长相出众者,往往比较容易赢得他人的喜爱,此中最鲜明的呈现,即是许多团体的忠实成员们,对其领导者的仰慕称颂;即便是修行的道场,亦多有信徒倾心于其师之种种气质(例如安详自在、亲和慈悲、甚或令人慑服等)。从此一现象来判断,气质长相乃与福德有关。尽管如此,从世间亦有许多气质长相出众者,生活过得不一定比其它人来得好,或者不见得人人均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小乘的修行者,如果是钝根人,你就要好好的去作这门的功课,不要自己说反正一切都随便啦,不!这样是错的。透过这些变异,你会感觉到它会作到坏灭,它会慢慢的坏灭,最后会别离。这些每个法你都要去观察,然后你在这地方才能够慢慢体会它的无常性。而这些法性呢,它们本身是存在的。尽所有性就是说你要尽一切的观察。哪些呢?是不是五蕴,这些除了这以外,实际上就没有的五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在这一类“感应”的书籍中,所教授的只是人天道的善法,依此修行所得到的果报也仅仅是升官发财、消灾愈病等等世间有漏的福报,根本没有一丝出离世间的念头。而一些佛弟子却沉迷于此,真是不应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人们对世间福报的贪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人将这种人天道的善法误认为是佛法中的“人天乘”。下面就谈一谈这两者的区别 三摩地

2018-07-22

正当婆罗门女要饮食的时候,有一位已经证得辟支佛的出家修行人,从南方飞过来要往北方去,正巧经过这里。这个时候,婆罗门女看见了这位比丘,心里生起很大的欢喜心,就站起身来双手合掌,以头面顶地礼拜,然后邀请这位比丘进到家里,为他铺上清净的法座,请这位比丘上座;并且取出上好的殊妙花朵,减去本来自己要吃的食物分量,恭敬地奉上布施给比丘。比丘用过饮食之后,就为婆 三摩地

2018-07-22

那这个宗在佛法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摄受根器是普及三乘智愚凡圣;然后又依照阿弥陀佛的大愿,能够帮助修行人很快速地前进;乃至于说,可以令造恶趣的人——当然前提是不诽谤大乘方广经典——不堕地狱,也能够往生。前者,譬如说已经悟宗门的人,那在这个娑婆世界虽然只是别教的七住的阶位,舍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很快就能证无生法忍。后者 三摩地

2018-07-22

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天人恭敬守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阿那邠坻长者之子,虽为八千金钱受戒,亦得无量功德果报;善男子!为财受戒尚得利益,况有至心为于解脱而当不得?】——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 三摩地

2018-07-22

第八识在梦境当中,并不随你起贪厌及分别,它只是源源不断地流注内相分种子,使得梦中的六尘境不断地现前;它又源源不断地流注六七识的种子,使你可以在梦境当中游戏,在梦境当中喜怒哀乐或者继续修行。这里作个形象的比喻,以便更清楚的说明梦境。在梦中第八识就像电脑的内存,它只是不断的提供各种数据,由这些数据在电脑的屏幕上形成一个彩色的世界,六七识的你所看到的这个 三摩地

2018-07-22

既然人一死什么都不存在了,那我们学佛还有什么意义?换句话说;无论你是一个作恶累累的杀人犯,还是一个持戒修行的佛,是花天酒地的,还是为大众奉献一生的好人,最终结果都是一个样――这正是佛祖批驳的外道邪见――断灭空;人死如灯灭。因为人们不知道有个祂的存在,所以才会产生这样无知;正是这个断灭论令人无法接受死亡的痛苦,也正是这个断灭论由于否定因果律所以成了当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学佛者的无奈是什么?就是面对五花八门的各种说法,不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好不容易选了一个自己认为最合乎逻辑,最适合自己的想法的修行方法,然后来修行;这样一修就是二、三十年,有一天碰到一位善知识跟你说:你这样的修法,修到驴年也修不成。然后把经典拿给你看,说你这样的修行方法错在哪里,你终于了解到了:原来花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所做的一切修 三摩地

2018-07-22

亲眼目睹观音菩萨庄严法相的当下,是非常难升起一丝丝不好的心行的,这是观音菩萨的威德力使然,而观音菩萨无比庄严之三十二大人相,更是三大无量数劫修行而来,绝非一世两世,一劫两劫修行就可成就的。以「目绀青色相」为例,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7〈9亲近品〉提到:「修集悲心,视诸众生,犹如父母,以是因缘获得二相:一者,目绀青色;二者,眼如牛王。」「目绀青色相」,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