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其原理很简单,静态打坐中培养的是暂时断绝外缘而安于定境的定力;但是下坐后恢复动态的作息,由于没有动中定力而静态的定力失去效用;然而我们能够每天坐于定中不需要生活作息吗?也因为如此,培养动中定力,让自己的潜意识没有外缘可以攀缘仍可自我安住,是现代有心学佛者非常必要的修行功夫。如果能有动中定力,自然不想多攀缘说话,经常安住于自心内境,长时间心不外缘、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为人悉檀:人类等诸有情众生之根性八万四千,佛陀善观众生根器,随各人心性之差异而施设及开示各种不同之修行法门,乃是为人悉檀。四、第一义悉檀:不在一切语言文字等表面意思来论议,直接以第一义实相之理指示,令众生依之而能真实契入大乘空性心如来藏理体,悟后而得之般若中观总相智[注1]及别相智[注2]之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乃至亲证地上菩萨无生法忍之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生活中的佛法~人生的探讨我们不妨试着这样推敲,若这世界上都是假的,佛家不是说有轮回吗?而且在这个世界上,也有某些特异功能或利用摧眠确实知道自己所经历的前生往事?所以说轮回是被证明不可推翻的,那表示在众生轮回的循环里必然是有一个可以将有情生命相接续的东西存在,才会有众生轮回的现象存在了?不是这样吗?那众生无始来轮回的生命如何相续呢?相续不断的生命是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对一个造了恶业的人,而还可以蒙佛菩萨和善知识的慈悲,心中真的有说不出的欢喜,真的也不知道如何报答佛恩;虽然烦恼还是随时现起,但是还是不碍这个证悟的知见,知道自己没有白费多生多劫的修行,可以知道这个明心真正的道理,又知道阿弥陀佛的慈悲,可以即将走完这一大阿僧祇劫的道路,心中诸般感触,实在是不知如何尽述。所要说的,已经几乎都说了。为了的未来,有些事情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这片段古人诗句中知道,中国人对这酒的依赖度非常高,又中国因气候环境适宜而大量种植高梁、麦、米…等农作物,间接促进酿酒、酤酒之行业兴盛,综观喝酒之人,从贩夫起卒到王公贵族,遍及大江南北;;但这对学佛之人而言,为了受持酒戒,周遭饮酒文化及环境所带来诸多之引诱及困扰,无疑是对严持酒戒之佛子的一项信心考验,若一不小心,信心动摇,而任凭随顺于众生之饮酒文化,从划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问、大小乘真是「壁垒分明」吗?对初学佛者要从何着手呢?初学者读经先由小乘而至大乘经典,是否才恰当呢?学佛者应当去选择分大小乘来修行吗?答:三乘菩提有共与不共的意涵,若不论与凡夫外道共之四禅八定,简略的说,三乘菩提都是强调「出离法」的亲证;实证三界生死的解脱,也就是解脱道的部分,这是不共凡夫外道,却是大小乘俱共者;此乃是共的部分,故以此而论大小乘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9、如此之人,有智有慧,多劫修行,难可筹量,非心所测,非眼所观。此是贤良,见生受福,若修净戒,不久当得无上正等菩提 (原标题:如何判断自己是哪一道众生投胎转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事实上,居士所说的修行的方法,是以为这样再念头中间可以找到一个间隙,这样就是佛法所说的空,然后可以发起智慧。由于抱持这种虚妄想的修行人很多,所以我们可以归类这些人是「念头空」外道,为什么有这个念头之间的寻找,是谁发明的,也不清楚,只是盲人,继续来接引另外一群盲人。在圣严法师和的世纪谈话中,可以说是这类猜测圣境的另外一种想法,圣严法师说:「所以我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证,是止观同时、止观具足的,二乘菩提的修行同样也是止观具足的。所以一定有止也有观,止的部分讲的是定:心一境性、缘于一境、心得决定而不变动;观的部分讲的是慧:了别慧、了知慧。所以佛说:由于这个缘故,我在十二部经中说定和慧是不相同的,因此止——定——是第五度,毘婆舍那的观是智慧,所以属于第六度,因此一定有六波罗蜜,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释迦牟尼的生活方武,也就是当时僧侣生活的缩影,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佛教僧团的一些修行生活规则。到80岁时,释迦牟尼在拘尸那迦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附近的娑罗林中逝世。四、佛教的时间观佛教的时间观,是指佛教对于时间的认知。关于时间,《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弥勒菩萨云:复次云何时?谓由日轮出没增上力故,安立显示时节差别;又由诸行生灭增上力故,安立显示世位差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法的往生净土,是说凭借著你的善因,你就能够到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净土)里去而已。在诸佛宏愿的感应下,整个环境都能助修行。修行有了成就,依照你自己的愿力,并不一定永远住在这个净土,而是要到他方无尽世界去和再到这个世界来度脱众生。总的说来:往天堂去享乐实在是有限宇宙论者的自私和消极的幻恋;而往生净土再去修行,则是无尽悲愿菩萨的方便庄严! 本文转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能够正确而清楚地了解过去世的情形,在佛法上叫做「宿命通」,这种能力(神通)是要经过努力修行才能得到的。对一个瞎子说这世界是多么桃红柳绿,他懂吗?对一个白痴说某某人就是他父亲兄弟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堂兄弟,他能够了解吗?既然佛教是主张戒杀茹素的,因此;凡是常常杀生,用鸡、鸭、猪来拜拜的,同学们,记住!那绝对不会是佛教。第四佛教是积极乐观的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尚未见道的凡夫,只要世间五欲的烦恼很少,有时也能烧出舍利子,不一定要断我见以上的圣者才能烧出舍利子;所以有些八哥鸟类,被教导念佛数年以后,死后也烧出舍利子;有的人五欲烦恼很少,虽然没有学佛,死后也烧出舍利子,外道修行者,如果对世间的五欲贪着减少了,或者断除了,虽然还没有断我见,还不是佛法中的圣者,死后也能烧出舍利子。所以舍利子的生成,是因为世间欲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成就初果人,这才叫做「明白」;然而初果不等同于四果阿罗汉,如何说是了脱生死,如何说是成佛?阿罗汉根本没有意愿要成为菩萨,哪里可以成佛?不明白说法的人,就是将别人说过的,继续东拼西凑,以为这样是在说法,这样的人是不清净说法,如何说如是之人懂得佛法?「入灭」的「阿罗汉」(其实只剩下如来藏)即使将来因为如来藏的自心流注意根种子,而继续出现于三界中,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则是放下王位、妻儿,寻求真理的修行者,是出世圣人,彻悟宇宙人生真理,证得通达本性的智慧。他主张一切吉凶祸福,皆由人自招,若不在心地下手,彻底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盲目的崇拜无法趋吉避凶,更不能净化自己的人格。佛以慈悲喜舍对待一切众生,他是一个指导者,因此佛与人是师生关系,只要依循其教法,人人皆可成佛,因此就本性而言,佛与人是平等的。五、智迷不辨常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佛法的修行之中却不一样,因为是可以实证的:可以使你在实际上去证明,原来我是从何处出生的,原来我死后是归结到哪里去。当你对生从何来、死归何处已实证了,对于死归何处的探讨也就归结完成了!那时你不妨再发起愿心:我也要帮助所有跟我有缘的人,要让他们和我一样证实这一点。那么你就已经成为菩萨了!所以,佛法是义学,它是实证的,不只是一个思想而已。接着要来跟大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呢,对小乘人是这样说法,对于大乘人何尝不是这样的说法呢?那以这样的角度来看,以证悟者的角度来看,就存在着转依如来藏体性的课题(其实未悟的人也存在转依的问题),因为如来藏不是空谈,祂才是您必须在这三大阿僧祇劫长远修行日子中去体会的「您」。如来藏有没有「爱」这个世间法呢?没有!祂像个镜子一样,祂像个聚宝盆一样,可是祂不恋栈祂所产生的财富,也不恋栈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说即使你说,自己的修行能够多好,可以當到天人,然后可以过着永久快乐,在那个梦幻世界里面安住,这样还是无法的。没有世间,没有这样究竟的法,所以应当要来学佛。另外有的人,他心目中有一个想法,他说:实际上,我做人也不是坏人啊,其实我算起来还算是个好人呢!我看到有穷苦的人,我在街头那边就会布施给他一点钱啊!我看到人家很痛苦的时候,我也跟着掉眼泪啊!我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真正要做到,我们看看佛法的智慧教我们如何真的放下,修行过程不容易,但只要如法去修行,一步一步终能做到。这里我们不妨拿朝山这件事情做一个比喻。假设在山上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善知识,我们要去朝拜他,那么在朝山之前我们首先就是要起信,真的相信山上的那位善知识,对我们真的有帮助,所以我们才愿意花时间、力气去朝拜。那么对于放下这件事,就是要先相信自己能够放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的修行就是要能够认识到这些事情,然后能够对于我们的觉知心,这种善心、恶心的虚妄性能够了知,而能够说这些恶心它的体性不坚固,因为它是可灭的;善心虽然也可灭,可是我们偏偏不让它灭,就要能够坚持;这样的智慧跟抉择,那我们将来就可以成佛。所以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佛,是因为我们能够具足所有的善、恶心所,而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第八识,都有完整的八识,所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