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修行的角度来说,业是可能被消灭的。我们常听到人们说「如是因,如是果」,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事实上,「如是因,如是果」这样的说法是凡夫的因果,是外道的因果。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大家就会明白。譬如一个没有修行的人在前世杀了人,也许那一生被国法制裁,并且下了地狱,辗转来到饿鬼道、畜生道,又回来当人;现在遇到冤家了,照样要受一刀抵一命,这就叫作「如是因,如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说断我见虽是解脱道的法门,但却是三乘与共的;我见没有断的人,还是在佛门外绕,是在外门修习六度万行,还进不了佛教的内门中修行。所以断我见是这么重要,而且是往上更进一步修学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根本,那么我见是指哪些内容?学佛人有必要来确实的了解。四禅八定是共于三乘行者与外道的世间证境,令佛法的修行者可以了知三界法的内容。解脱道修证者,可以藉此修断三界 三摩地

2018-07-22

这里的意涵就值得我们注意了,意思是说:能够引导、帮助父母进入佛道中修行,这个功德就可以抵得上养育的功德了。这样子观众朋友可以了解,父母的恩德是报不尽的。但是如果说:有什么方法可以真正的报父母恩,那就是引导父母修学,这是唯一可以用大福德来报恩的方式。后来佛陀终究是答应了,波阇波提因此而可以出家,从此开创了佛门之中的比丘尼僧团,而且她本人也很快的成就了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在经典中说如果有人有很多财物,应该要先供养父母,然后再供养师长、和上、年高德劭的长者、已实证的修行人,还有供给远行或远来之人以及生病的人,并且言语要柔软,而且常怀恭敬惭愧之心。另外佛陀也提到孝顺父母与供佛的功德是一样大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报恩品第2之上〉: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 三摩地

2018-07-22

天下有这个道理吗?有这样子的佛吗?十方诸佛没有一位是因为亏负众生而成佛的啊!所以讲堂一贯的教导,就是必须先将自己在家庭、在社会、在国家中该扮演的角色扮演好,该尽的义务先把它作好,再来谈如何地修行,如何地为佛法作事;这其实就是依循着世尊所教授的,了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之后,才有可能成就三乘菩提的基础。在菩萨戒中也有许多的戒条,是规定菩萨不得不去摄受众 三摩地

2018-07-22

’】(《佛说菩萨睒子经》)经中甚至于有不少佛陀以自己过去修行的行谊,来为们强调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譬如说在《杂宝藏经》当中,就记载了佛陀为们讲述一则故事。佛陀说,从前有一个国家住着一个贫穷人,他只生了一个儿子。可这儿子却生了好多子女,因为家庭贫穷,又遇上饥荒食物缺乏,竟然把父母活活给埋了,拿节省下来的食物来养活自己的子女。附近邻居问他:你父母到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尊贵,本自具足,哪里需要向众生求取,求取不到就失落生气,这是无明!我的心结打开,师姐也实践了她的收获,修行路上我们摆脱了这个大大的包袱,又可以稍微轻松一点继续前进了。路还长,但这条路值得我们继续走下去,身上的包袱太多,以至于自己都不知道背了些什么。遇到一些人和事儿,起了烦恼,而终于想到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解决的时候,就是我们察觉包袱和准备卸下包袱的 三摩地

2018-07-22

此五心中,一者、于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为诸有情求一切智——心无退转此二心者,于大乘法精进修行;三者、一切有情皆我亲友;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属,我曾于彼起不善业,种种呵骂非理责罚,深心惭愧何时偿毕——此之三心令诸菩萨勇猛不退,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有情皆我亲友、一切有情于我有 三摩地

2018-07-22

】(《长阿含经》卷四)这段在描述过去佛陀当转轮圣王的时候,他即将舍寿,他也作种种的修行,要离开世间;结果他的玉女宝就非常的不能舍离,就招集了象、马等等的这一些,还有种种的饮食、衣服、楼观等等,要请求转轮圣王不要离开。因为跟转轮圣王说:您有世间最好的大象啊,马啊,乃至衣服啊,种种的珍宝都是世界最好的。这么好的东西,你应该要留下来,跟我一起来受用啊!这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你是不是应该去追寻一个究竟可靠的、一个真正的住所呢?这住所并不是身体的住所,这个就是智慧!就是要靠著你在佛法中的认识,把见解端正起来,知道哪些见解是错误的,这样才能够在修行中,得到究竟的利益。不然只是看到末法中,许许多多的人介绍你今天去哪一个道场,然后明天又介绍哪一个宗教,那你想我为什么一定要学佛呢?是啊!但是如果说,你透过一些正确的知见,以及 三摩地

2018-07-22

)经中的意思是说,应当先学习正确的解脱知见诸法;但在学习正确的解脱知见前,却是应该先修学次法,这时的次法是追随真善知识如何系心而住,如何善具威仪,如何修习清净梵行;藉以如实修行而得具足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然后才能证得二乘涅槃。追随善知识修学之时,善知识首先应当教导弟子明白外道错证涅槃之状况;是故欲证涅槃之前,应先了解外道所堕,避免 三摩地

2018-07-22

帝释天王一听闻回答说:「求子之事甚难,当等待因缘!」没多久,有一位天子五衰现前即将命终,帝释天王问天子:「是否愿意投生到辅相之家?」天子答:「我想出家修行,但若出生在尊贵之家,则要出家修行更加困难!」帝释天王回说:「你就投生去辅相家,出家学道之事,我会帮你。」于是天子就降生辅相家中,出生后名为「恒伽达」。恒伽达长大后,忆起下生人间前所发的愿,于是禀 三摩地

2018-07-22

这里的意涵就值得我们注意了,意思是说:能够引导、帮助父母进入佛道中修行,这个功德就可以抵得上养育的功德了。这样子观众朋友可以了解,父母的恩德是报不尽的。但是如果说:有什么方法可以真正的报父母恩,那就是引导父母修学,这是唯一可以用大福德来报恩的方式。后来佛陀终究是答应了,波阇波提因此而可以出家,从此开创了佛门之中的比丘尼僧团,而且她本人也很快的成就了 三摩地

2018-07-22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003集菩萨正行的基础--人天善法的修行》陆正元老师 (原标题:年轻人就业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在经典中说如果有人有很多财物,应该要先供养父母,然后再供养师长、和上、年高德劭的长者、已实证的修行人,还有供给远行或远来之人以及生病的人,并且言语要柔软,而且常怀恭敬惭愧之心。另外佛陀也提到孝顺父母与供佛的功德是一样大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报恩品第2之上〉: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 三摩地

2018-07-22

那我们在修学佛法有几点应该要注意,就是说当我们来修学佛法来修行的时候,我们发起了大心,我们想要为多付出、多做的时候,我们不要忘掉我们要先孝养父母,也就是说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不可以对父母克扣。譬如说有些人非常热衷于宗教,所以他对于宗教的付出很大,可是他对自己的父母很小气,认为我为了要护持某某宗教,我给自己的父母亲原来的零用或者是供养金减少,这样是不合法的。因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不妨想想看:在这无尽的生死轮回过程中,为什么我们能够互相成为父母、眷属和子女呢?这当中一定有相当深厚的因缘在里面,也有许多修行的功课含藏在其中,我们如果能够先建立这样的观念,许多教养子女上的难题,自然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59集佛应该如何教养小孩呢-----2016-03-02佛法 (原标题:亲子教育:家长应知道的心理学规 三摩地

2018-07-22

这对父母返家以后,就开始行广大布施,并奉行持守禁戒、读诵佛经、修行道法,后来终于断我见得须陀洹果位。关于这个故事,有几件事情可以提出来说明的:第一是一心念佛的殊胜功德,第二是爱欲的过患,第三是断三缚结证须陀洹。首先,就是一心念佛的殊胜功德,可以感得佛的慈悲护念加被,而往生佛国净土或往生天界。这方面学佛人较为耳熟能详的是,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譬如《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不妨想想看:在这无尽的生死轮回过程中,为什么我们能够互相成为父母、眷属和子女呢?这当中一定有相当深厚的因缘在里面,也有许多修行的功课含藏在其中,我们如果能够先建立这样的观念,许多教养子女上的难题,自然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在说明如何教养子女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经典中所说有情要互为父女需要哪些条件呢?《瑜伽师地论》卷1云:又由三处现前,得入母胎:一其 三摩地

2018-07-22

学佛三年了,知道了成佛就是依众生而成就佛土,就是从利益众生中获得广大福德与智慧;从理论上知道了佛与众生等无差别,因为都有智慧如来德相——如来藏,当然也包括我和周遭的人;明白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言背后需要的付出与心量;也知道了自己享有人身、有机会修行佛法都是因为与此世界的众生有共业的原因。心中的傲慢与不屑渐渐减少,更多的是感激与庆幸,进而愿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