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不论能否达到这些目标,到老的时候,才发现人终究还是会死,所以开始追求安身立命之道,于是走入了佛法修行想要悟道解脱、明心见性。如果这一生不想要悟道解脱,只想要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那还是要有基本当人的福报,而这些福报,在佛法中而言,是摄属于次法的福德之中;有了次法的基础才能实现世间有为诸法。次法概略来说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福德之基础,这些福德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学佛,尤其是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人,心中应该建立远大的目标——成佛,就是为了将来成就究竟佛果而学佛;然后以这个究竟长远的目标,来看待所面对事物的利弊得失,而不是在短暂的生命中一时出现的名利财富上计较。就像是大人去看三、五岁的小孩,因为自己喜欢吃的一颗糖果掉到水沟里而大哭大闹,或小孩为了自己包子被狗咬去而追着狗跑,其实是一样的,大人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你说这是修行人吗?一个普通人受人之托,也得用心去办,他倒好,除了他的那啥法,其他都在糊弄。而且说实在的,就是他学的那个法,虽然我不懂,但我看他也一定没学好,我看他的老师都挺好的,完全不是他这个样子。也不知道他怎么就没学点好,越走越偏。前天,我一朋友来玩,他发神经似的,一个劲的给人家布道,我拦都拦不住,人家在大学教的是哲学,他却一个劲的高高在上地说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个人如果没有修行的正见,他对什么事都没有,那么他的生活就没有了方向,茫然失措如同行尸走肉;那样,不但他会活不下去,他身边的人也会觉得很痛苦。如果我们大家有过发高烧的经验,那发过高烧后,我们发现:我们吃东西没有什么味道!这就可以立刻亲自的体验出来:我们是多么的习惯生活在色、声、香、味、触这五欲的觉受当中。那有了众生相、有情相,就有男女相的分别;男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关于藏六如龟,在佛世时,有这么一个典故:是说有一位比丘,他独自一人在树林中修行,希望能够在道业上有所实证。不过这位比丘,心中的却很浮动,总是随着色、声、香、味、触等等的境界而起伏不定,像是每天托钵所得到的饮食的好坏,还是天气的变化,都会让他的心情受到影响,有时欢喜、有时忧愁,始终没有办法安定下来。这位比丘就像这样子修行了十二年,始终都没有办法得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虽然末学自认为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但是自知本身修行还是很粗浅的,如果末学写的观点,看官您不认同,就请您大量,多多包涵,一笑置之。末学也无心跟您辩论。阿弥陀佛!夫妻真的是冤家,爱不成就很容易成恨,这让末学想到一出戏也同时一首歌:卡门。这部歌剧真的就是把这个男女之间的爱跟恨很明白的表现出来。提到卡门这所歌,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歌剧歌曲。......末学就简单的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真的是可怜的无明的众生,就这样生生世世的这样的轮回下去,所以也就是佛陀老人家一直要大家修行是要破这个无明的重要,而不是在追求享乐的幸福人生,如果有佛寺要您追求享乐的幸福人生,末学很确定这个佛寺没有佛法。话说刚刚有位可爱追求幸福人生的音乐老师来找末学,我就稍微记录了一下:可爱的音乐老师PEPE在西班牙文里面,大家习惯都叫JOSE(荷西)为PEPE,其实JOSE也就是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努力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佛陀又带着他来到镬汤地狱去,让他看到有一锅空无一人的沸汤,但是并没有人在里面受报。他就问狱卒,狱卒告诉他说,这是在等待一位叫作难陀的人,在他生天享尽天福之后,就会下堕到这里来受沸汤之报了。难陀听了觉得非常的恐怖,所以从此就不再期待生天了,只希望能够真实解脱,将来不会下堕到沸汤地狱中去受苦。当佛陀看到难陀的出离心已经很坚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只要你去除五盖,如法的去除五盖,加上具足未到地定的定力修证,不管你是男人女人,一样可以实证初禅的果证,一样可以实证二禅、三禅、四禅,乃至四空定的实证;这些的实证都是平等平等,只要你修行的条件具足,一样可以实证,不会重男轻女。所以禅定的实证是如此。所以,同样道理,实证禅定以后,又要实证世间法的慈悲喜舍,五神通的发起,全部都是平等,而不会重男轻女。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所教导的一切都是依于法界实相心而说,所以,佛教的教导是具足平等性的;不管从修行,从果证的上面来说,都是平等的,而实证的内涵也都是平等平等;但这个平等性乃是实质上的平等,而不是表面的假平等。但是,有的人会说:我明明看到有很多众生是有男女的差别相,有富有贫、有苦有乐的差别,有种种的差别,而看似有不平等的相貌,如何说佛教是男女平等呢?例如,有的人是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是为什么呢?最主要是因为说,如果选择在家修行的话,我们首先要认知的是说,我们在家修行的时候,就不是为了远离而去远离,不是为离欲而离欲;而是为了不让烦恼干扰我们的修行,我们才要对治这些。比方说,当我们如果对于世间的名利一味地追求,乃至于说我们常常会忘记了本心,往往在追逐名利的时候,人整个就陷入名利的漩涡里面的时候,这个时候当然就应该要好好地去对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实末学是个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写了这句【大乘的修行人】末学心里面还是不是很踏实,飘忽忽的,因为末学的修行还是很差的,其实也是很初步的在学佛而已,既然在学佛,也就是大乘的修行人,也就很勇敢的承担自己是学大乘的佛法。末学就分享一下离婚的过程跟看法。说句了:『我离婚了』,这句话是不是有为法?是呀。有为法是不是生灭的?是呀。那生灭的有为法有什么好丢脸呢?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通过下面佛说的女人八十四态,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心性,看看还存在多少女人的心态,障碍我们的修行!女人求道。但坐外八十四态。还自缠身。有堕八十四态者。如入大深海。必没其身。有能除此八十四态者。即是阿罗汉也。阿难。复叉手长跪前白佛言。何等为八十四态。令人不得道也。愿佛加威神解说。威德现敬。使众人开解信乐其义。终日习闻令脱罪患。使得正真即皆欢喜。及后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五、共修型:两人关系除了很好的感情,还有宗教、修行上的原因。造成这些类型的因果业力一、恩爱型(一)男欢女爱型::男女双方深陷情欲,并多重于淫欲,双方认为要表现爱情,惟有肉体亲蜜的接触。现代人对爱情观念愈来愈开放,只要我喜欢,有何不可以的情况下,易发生以‘淫欲’为基础的爱情,这些男女就是往世各自欠下了淫债,且从恶道中出离不久,所以习气深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法句经》卷一)关于藏六如龟,在佛世时,有这么一个典故:是说有一位比丘,他独自一人在树林中修行,希望能够在道业上有所实证。不过这位比丘,心中的却很浮动,总是随着色、声、香、味、触等等的境界而起伏不定,像是每天托钵所得到的饮食的好坏,还是天气的变化,都会让他的心情受到影响,有时欢喜、有时忧愁,始终没有办法安定下来。这位比丘就像这样子修行了十二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相反地,佛教把贪欲跟瞋恚、愚痴并列为障碍众生修行的三毒;像《法句譬喻经》中,就记载了一则故事,说:有一个有钱的长者,看到自己熟识亲友的儿子,因为父母早逝,不知生活理财,把父母留下的财物都花光了,只能每天行乞求生。长者可怜他,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作妻子,还给了他屋宅、车马、奴婢及无数的资财,让他成立门户。可是这个年轻人懒惰成习,生活毫无计划,不知量入为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普通人在世间游走尚且如此,对于一个菩萨道的修行人来说,如何区别善友善缘和恶友恶缘就更加需要清醒的头脑了。我们已经立下誓愿而愿意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希望能够一世又一世的来行普贤行,来利益一切众生,这样自利利他而最后成就佛道;所以,菩萨们除了成就自己如来藏心中所含藏的善净种子作为因之外,还需要很多很多的助缘来辅助自己的成佛之道。而因为努力的依于圣教、依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为什么菩萨可以没有宿命通知道往世的事情?就是因为菩萨从异熟果和等流果去推测,异熟果就是变异而熟的果报,也就是说从这一世的果报来推测往世大概造了什么业?而等流果就是平等流注出来的种子,也就是从自己常常的种子现行和习性来推测自己往世造了什么业?或往世是怎么样的人、往世就有哪些有那些习性?譬如可以从自己的等流果(等流的习气)来推测自己往世的情况那因为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说像这样的戒法,它是通于一切的宗教的,没有任何一个宗教可以脱离这样子的自通之法,没有任何一个宗教可以脱离这样子的同理心,乃至不信仰宗教的一般人,也都有这样的自通之法、也都有这样的同理心,何况是修行、何况是要成为一个宗教家呢?所以一定要有这样子的同理心才能够成立。除了杀之外还有偷盗戒,接着说:如上说,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例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圣教:【云何法缘慈?若修行时,观一切法,名法缘慈。】这里说诸佛菩萨,不说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因为二乘圣者不论修四圣谛或因缘观,所观行修习都不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范畴;都是从蕴处界自我,是缘生缘灭、是无常、是苦、是空,所以没有真实不坏的自我,就是只证人空而不证法空。因此二乘圣者及大乘通教菩萨,其实不懂一切诸法空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