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你们来共修,亲教师上课时一直解说五阴十八界虚妄,一直杀除大家的自我,杀到后来,我慢就会断除了,不过其它的六个慢却很难断除;但是只要把握住一个原则就不会再犯其余六个慢:所想与所说都如实。你只要如实,就不会产生一切慢,因为了知自己距离上地、佛地有多么遥远。这样一来,纵使胜他,也不会起念说我胜他,这样就不会犯其余的慢。所以要记住一句话:如实。菩萨能把七种 | admin 2020-06-08 |
|
佛有八梵音:1、极好音(悦耳声)2、柔软音(发喜声)3、和适音(和杂声)4、尊慧音(入心声)5、不女音(无厌声)大雄之德,天魔外道,莫不归伏。6、不误音(分明声)7、深远音8、不竭音(易了声)令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穷。佛有八种妙声,菩萨因此而发菩提心。这八种妙声,我把它查出来说:第一是极好音,极好音就是非常美妙的声音,谁听了都喜欢。第二是柔软音,诸佛说话不 | admin 2020-06-08 |
|
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意生身:亦名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此是八地菩萨所得如幻三昧意生身,不通七地以下及二乘无学。此由菩萨具足三地之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已,复具足前述四种修行无间之大方便,具足心意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智已,复转舍之;亦由世尊传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之功德加持,如实觉知诸法相已,成就八地如幻三昧;依此三昧力而得自在神通意 | admin 2020-06-08 |
|
云何身胜?如来身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所严饰,一一节力敌万八十伊罗缽那香象之力,众生乐见无有厌足,是名身胜。云何如法住胜?如来既自得利益已,复能怜悯救济利益无量众生,是名如法住胜。云何智胜?如来所有四无碍智,非诸声闻缘觉所及,是名智胜。云何具足胜?如来具足行命戒见,是名具足胜。云何行处胜?如来世尊修三三昧、九次第等,非诸声闻缘觉所及,是名行处胜。云何 | admin 2020-06-08 |
|
就是在讲我们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种种万法都是借着种种因缘直接、间接或辗转而生: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阴界入诸法没有一法是可以独立出生的,都是相互依存才能出生及建立,因此若缺一缘,是法不得出生及建立,故万法无一不是依缘起而出生及建立、变异而无常。譬如眼识的生起就需要九种缘:一、空缘:空即空间,眼识欲了别种种境界,必须有一空间,如果没有空间,就 | admin 2020-06-08 |
|
八、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我见、身见)、戒禁取见(不如理的施设戒禁,譬如藏密祖师施设的三昧耶戒)、邪见诸业,各执己见,互相是非,故地狱中便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等狱吏文书;亦如路人来往相见,两者发于违拒相返而见习交明,因此地狱中有情便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因此之故,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色目恶见之人,同名见坑。 | admin 2020-06-08 |
|
佛有应身化身,依有情得度之缘而现化身,或数分钟、或数小时而灭;有时示现应身,譬如卢舍那佛之示现释迦牟尼佛,与有情同现生死饮食之身,方便度入佛法,现入无余涅槃,故有八相成道以示人间,此等名为应化之身。化身佛者庄严报身及真如,为度众生而现色像,或数分钟或数小时数天而灭,唯是影像,无有形体。应身佛者为某界有情得度因缘成熟而示现受生成佛,说法涅槃,是名应身 | admin 2020-06-08 |
|
此外依有情一心说有三身:前六识说为应化身,一切有情悉能与悟者之前六识相感相应故;第七识说为庄严报身,一切异生乃至初悟之人,悉皆不知不觉悟者及自身之意根末那识故,唯除已受真善知识之教导者;第八识说为真如法身,一切凡夫异生及与二乘无学圣人,悉皆不知不解七住菩萨所悟真如阿赖耶识故,说为法身;此名依一心三身,说佛有三种。复依藏通别圆四教判果,说有四种佛:三 | admin 2020-06-08 |
|
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一切种智谓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之智慧,由触证如来藏之基础上,循序修学。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圆满,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m | admin 2020-06-08 |
|
二乘人他所亲证的三昧、空、无相、无作三三昧,是因为亲证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全都是无常、缘起性空,所以无我、无我所,十八界我悉皆无相;既然统统无相则无所得,无所得所以心中无愿、无求,无愿无求也就无作,这是声闻的空、无相、无作三昧,或者说是空、无相、无愿三昧,这是二乘圣人所证的三三昧。可是大乘菩萨他要证二乘人所证的这个三三昧以外,大乘菩萨还要亲证另外一种三 | admin 2020-06-08 |
|
而无论是大乘或者二乘的三三昧,其重点除了要依据信受八识论来了解之外,另一方面便是需要破除对于诸法的错误知见跟执着,因此可以达成智慧上面的心得决定而安住于智慧三昧之中,并且能够跟解脱境界相应;而大乘的三三昧,则要再加上对于真如法性的观察,因此其智慧当然能够超胜于二乘的三三昧智慧。还有一点就是:今天是以智慧的角度来说明三三昧,但是这里面定力还是非常重要 | admin 2020-06-08 |
|
这里我们再稍微提醒一下,就是说虽然在二乘的三三昧中,没有特别强调如来藏的观察,但是修学者必须要信受八识论,才能够成就二乘的三三昧而趣向涅槃,否则将落入于内于外有恐怖的困境中,而无法解脱。......(大乘三三昧)以上我们简单地说明大乘的三三昧,因此菩萨除了能够证得二乘以观察蕴处界生灭法为基础的三三昧之外,也可以证得以亲证及转依如来藏为基础的大乘三三昧。而无 | admin 2020-06-08 |
|
---------------------------------------中文名如来藏外文名तथागतगर्भ;Tathāgatagarbha又名阿赖耶识丶真如丶异熟识丶无垢识体性不生不灭、非断非常、非空非有功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目录1如来藏概述2如来藏与十因缘十二因缘法的关系3如来藏与涅槃的关系4如来藏与中观的关系5如来藏别名的涵义6如来藏的体性和七大自性7如来 | admin 2020-06-08 |
|
--------《三乘菩提之三乘菩提概说》<第127集综论(二)>正元老师大乘的禅,具体的说就是说:当菩萨他要来参究、要来寻觅有一个能出生五阴十八界的心,这个实相心祂是属于涅槃本际;那么祂的法相呢?祂是离见闻觉知的、祂是说是如来藏所生,可是五蕴却不是如来藏;如来藏出生了五蕴以后,又没有跟五蕴离开,又跟五蕴在一起和合运行;这个五蕴法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如来藏,五蕴种种 | admin 2020-06-08 |
|
再来说对我见的疑,对我见的疑大概有几个,第一个就是对于五阴虚妄有疑,对于四圣谛的法有疑,对于第八识常住不灭的法也是有疑;有这些疑,就障碍了自己出离三界生死。--------《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10集三缚结的内涵>正旭老师 | admin 2020-06-08 |
|
《长阿含》以四谛、八正、十二因缘法等二乘法为主,兼破六十二种外道见。《中阿含》与《长阿含》所说大致相同,这两大经也兼说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其中隐含着第一义悉檀,但由于隐覆难知,所以一般未具法眼者则无法了知。《杂阿含》则多述及第一义谛,虽然偏说二乘菩提,但于其中仍然处处隐覆密意,说有如来藏涅槃本际中道心,也在十二因缘中说有缘于五阴之识存在。 | admin 2020-06-08 |
|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世俗谛所观之蕴处界等法,以及依附于蕴处界才有的世俗谛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法,都从如来藏中生起;如来藏为缘起法之体,就没有蕴处界等法;若无蕴处界等法,即没有世俗谛之二乘菩提等万法缘灭真实正理,所以说世俗谛是依于蕴处界而有,蕴处界则依如来藏而有,故说一切法即如来藏。且说世俗谛之二乘菩提,以大乘胜义谛为理体,然而如来藏即是阿赖耶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八敬法又名八重法、八尊重法、八尊师法、八敬戒、八尊敬法、八不可越法,记载于比丘尼的一百六十六条心忏悔戒之中,说明比丘尼要尊敬比丘。比丘尼有这八条戒涉及比丘,而比丘戒中也有十修戒涉及如何教诫比丘尼,这八条戒在上座部中广泛的被接受,认为这是比丘尼的根本戒;但是在大众部中则较不严格,戒律中虽有八敬法,但没有完整的八条,也不认为这是比丘尼应该遵守的根本 | admin 2020-06-08 |
|
--------平实导师《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弟子品〉第三凡是真正的佛法,一定会先教你认清楚五阴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的内涵;然后再教你现前观察自我的虚妄,一定会说明蕴处界我虚妄的道理,然后教导你亲自证实自我为什么是虚妄的。如果你弄不清楚,他一定会为你解说,然后教你自己再去观察:要从行住坐卧当中现前观察五阴自我真的虚妄,不是只在外我所上面去消融自我。 | admin 2020-06-08 |
|
六斋日:若逢大月,为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若逢小月,为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八、廿九日十斋日:大月:为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日小月:为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七、廿八、廿九日佛法是生活中的实修实证,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所以吃素和我们修行学佛,实在有很密切的关系。食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