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所以说,我们应该从上进分善根,希望将来能够到达七住不退,往后到八住、九住、十住,甚至进入行位,能够去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也就是说,要怎么样去成熟与我们有缘的眷属。什么叫成熟,就是之前我们说的,让他信根慢慢具足,信根圆满进入住位。你能够摄受他进入住位,那你就要用种种方便善巧,你就不能让他起嗔,不能让他看到你就讨厌,不喜欢你,;他看到你讨厌不喜欢你,你 | admin 2020-06-08 |
|
大乘的无我观,不同于二乘的无我观;一个是从法界实相修证所得的人无我观、法无我观,然后再回头来观察我们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它的无常、无我、缘起性空;可是二乘人只能从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去观察缘起性空与无我,他无法观察法界实相的无我观,也无法在蕴处界的法无我上作深细的现观,所以大乘的无我观是具足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现观,兼含世俗谛与法界实相的胜义谛;二乘 | admin 2020-06-08 |
|
七住菩萨却又从所证得的第八识实相心,现前观察祂的常住而不曾剎那暂断,以及无始以来就如是的无我性;由这个从来不曾暂断的无我的实相心,再来返观以前所观行的六识与意根等十八界我的虚妄。能作如是现前比较观察,所以他的无我观与声闻及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完全不同,所以无我观的智慧迥异,这就是七住位至十住位所要修证的如幻观。七住菩萨证得蕴处界无我的身心如幻观,但是仍 | admin 2020-06-08 |
|
二乘人的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人无我,就是现前如实的观察:「我的五蕴是无常空,我的十二处、我的十八界是无常空。」缘觉乘辟支佛是从十二因缘当中去如实观察我的五蕴、我的十二处、我的十八界,都是藉藏识因及父母、无明、四大、业种作为因缘,所以有蕴处界的缘起缘灭;蕴处界既然是缘起缘灭的体性,所以说蕴处界「性空」。这是二乘所证的人无我智。七住菩萨的人无我,是从真 | admin 2020-06-08 |
|
什么是法无我?佛告诉我们说:「证得人无我的菩萨现观蕴处界空、无我、无我所,这叫法无我」;换句话说,法无我就是你从七住所证得的真如,反观得比二乘人所观的还要详细,你观察八识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也观察我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统统没有真实的我,也没有我所…这样如实的现观以后,于真如法性的人无我具足了知,也能于蕴处界一切法中观察 | admin 2020-06-08 |
|
《大乘无我观》庄严报身佛者如卢舍那佛,常住此界色究竟天宫;亦如常住极乐世界之弥陀报身,皆具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常住于无住处涅槃者。卢舍那佛则是佛之庄严报身,现今仍于色究竟天宫说法,不可谓佛已灭;卢舍那佛分身八十亿,于八十亿世界示现应身而度有情;此界菩萨若已修入初地而有轮宝者,悉能随时至色究竟天宫面见释迦牟尼佛之庄严报身——卢舍那佛; | admin 2020-06-08 |
|
总相智和别相智是有所差别的,总相智讲的是般若智慧的总相,别相智说的是般若智慧的别相,都是从我们的真实心——第八识——来说总相与别相;总相智和别相智有什么不同?我们以一颗水果来说明好了。譬如一颗芒果,当你看到一颗芒果的时候,知道它是芒果,但是你只是从它的表相上面去看到它,这样只知道芒果的大概,就是对于芒果的总相智。还没有看见过芒果 | admin 2020-06-08 |
|
总相智和别相智是有所差别的,总相智讲的是般若智慧的总相,别相智说的是般若智慧的别相,都是从我们的真实心——第八识——来说总相与别相;亲眼看见了芒果的人,知道芒果长什么样子,什么颜色,有多大多小;这就好象已经破初参,找到自心真如一样,能现前观察祂,这就是对于芒果的总相智。般若的证悟也是一样,当你确实找到了如来藏,能现前体验观察祂的 | admin 2020-06-08 |
|
一切种智是讲我们的第八识里面,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种子又名为界,又名功能差别。了知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智慧,就称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还没有具足的时候,就称为道种智,也就是地上菩萨的无生法忍般若智慧。《心经密意》一切种智的修学过程中,有多分与少分证得的差别;在还没有具足圆满之前,都叫做道种智,不能称为一切种智。换句话说:地上菩萨所证得的一切种智&m | admin 2020-06-08 |
|
为了破除这三种有的执着,所以不说这个第八识真心是有性,而跟众生说真心叫做空性。这个空性心,如果要具足的说,应当叫做空有性,因为祂也具足了能够出生三界有的种子,因为一切众生、一切的三界有,都是从祂而出生的。所以这个空性,讲的就是众生的真实心——第八识如来藏。《心经密意》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第八识里面所有的有为法,所相应的全都是无漏习气的话,没有一丝一毫的有漏法相应,这个时候就表示:第八识永远不会再有种子的变易了,究竟清净了。就好象是提炼黄金:黄金已经提炼到究竟清净的时候,就不用再提炼它,永远不会再变化它的体质了。而烦恼障的有漏习气种子,想要断尽的话,只有悟后修学一切种智,一直到究竟了知时,才能办到;否则永远都不可能断尽有漏习气种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从来离见闻觉知、从来不曾分别的第八识如来藏,才是真正的无住心。般若经里面又有什么说法呢?般若经典里又说祂叫做无心相心,祂没有众生心的心相,众生所知的心的法相是怎么样的呢?是常常会有喜欢、讨厌、追求、丢弃的心行的心啦!所以就会舍垢而取净,一向都在取舍贪厌两边;但是第八识的祂,却是从来不取不舍的,从来不管净垢的。当你正在取舍贪厌的时候,那都是你的七 | admin 2020-06-08 |
|
无垢识,是讲佛地的第八识真如。佛地的第八识就称之为第十识,但其实还是第八识。因为所知障的随眠究竟断尽,烦恼障种子习气的随眠也是究竟断尽,所以叫做无垢识,究竟清净;为了容易显示和说明,所以别立一个名称为第十识,其实还是第八识,所以佛地的心还是八识心王并行,和我们一样。但是由于佛地的第八识心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都不再变异了,就没有变易生死了,所以才说这 | admin 2020-06-08 |
|
现在北传与南传佛法的弘法人,不能证得解脱果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对于解脱道不了解,对于众生我不了解,对五阴十八界误会了,不能一一现观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所以落在意识心的觉知心我上面,不能断除对觉知心自己的执着,落在我见上面,所以更不能断除我执;这就是对解脱道的内涵不了解的人,所以无法证得二乘菩提的解脱果。不是只有北传佛法是这样,现在的南传佛法那些圣僧们, | admin 2020-06-08 |
|
第二种相是菩萨僧:菩萨不一定示现出家相,大多示现在家相;亦不一定示现于人间,有时往往是非人,譬如天主、天人、天神,或有福鬼、学佛的夜叉天龙八部等;甚至也有在人间示现为畜生相的菩萨。菩萨虽然大多示现在家相,但也有部份菩萨现出家相;譬如兼受菩萨戒、以菩萨戒为主要依归,以出家戒为次要依归之比丘二众,是名出家凡夫菩萨。复有兼受菩萨戒,并证得如来藏而不退转之 | admin 2020-06-08 |
|
十八界法包括:六根、六尘、六识。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意根是心,是无色根,不是有形色的实物形体。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法。六根当中,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五色根,又叫扶尘根,大脑是胜义根;意根是心,住于脑部,不是有色根。有的人以为意根是大脑,佛 | admin 2020-06-08 |
|
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于其身体无处不覆;如是比丘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 | admin 2020-06-08 |
|
世间八正道中,正见者,谓信布施、不犯戒、行十善、供养佛菩萨、礼沙门道人、孝顺父母等之一切善法者,后世自得具福。正思维(正志)者,谓念道、不贪、不瞋恚怒、忍辱、不相侵害。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正业者,谓不杀、不盗、不淫而行诚信。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生计,以正确方法而求。正精进者,谓正行精进而不厌。正念者,谓念念不作虚妄之想。正定 | admin 2020-06-08 |
|
四圣谛者谓:一、苦谛:吾人一期生死中,有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等八苦。此八苦则归结为一苦─五蕴炽盛苦,一切苦皆因五蕴炽盛而有故。或云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身受苦、意受苦、服药苦,皆名苦苦。有生必有死,世间一切法终归坏灭,是名坏苦。诸行无常,剎那变易,是名行苦。苦之现象本来存在,乃是事实,非因假名施设而有。众生不了苦之真义 | admin 2020-06-08 |
|
离语言文字而了了分明的寻觅本来就在的第八识如来藏《佛教之危机》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