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俱解脱者,谓解脱者兼具了慧解脱者所拥有的解脱知见。解脱圣者虽已证得灭尽定,然而仍不是俱解脱者,所以应当再进修慧解脱圣者所具有的解脱知见;意谓解脱圣者已断有漏而仍有无明漏,已有戒、定、慧、解脱,而无解脱知见。解脱又名九证法,解脱的实证者又名身证,如前一章第七节中的说明。(凡是修学解脱道的行者,若在见道之时不能立时成为俱解脱或慧解脱的阿罗汉, admin

2020-06-08

  我们先来讲无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的修证主要是在五蕴、十二处、十界上面来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十二处是六根与六尘,六根与六尘相触就产生了六种的入,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进入我们的心中,这六尘、六入就会产生六识出现。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界法。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这十界法、十二处法、五蕴的法、六入的法都是虚妄性;在小乘法中, admin

2020-06-08

  所谓相似即佛,也就是中国禅宗之真正证悟者,在证得本觉心以后,亲自证知这个实相心,无始劫以来一向不于三界中之六尘起念,但却有自己极微细之知觉;能够如是亲证不在六尘万法中觉知了别的实相心,也能证知七识心恒时生起的粗细念以及极细念,就能观察实相心与七转识体相之别异,因此就能舍离虚妄想之粗分别,这就叫作证得第识无念心体,也是《大乘起信论》中所说具有始觉智 admin

2020-06-08

  三、修学地上菩萨所学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等心地法门。四、断尽习气。修所断烦恼主要就是六根本烦恼之前五种--贪瞋痴慢疑。第六个根本烦恼是恶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恶见是见所断烦恼,在明心见性后便除掉了。但是前五种修所断烦恼,须在我们见道通达后,进入修道位去断除。而这五种修所断烦恼之中尚有随烦恼。根本烦 admin

2020-06-08

  如我初会众中有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经中开示,净目天子法才以及王子舍利弗,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曾明心过,因为没有善知识摄受,遇到恶因缘,退失佛菩提,落入凡夫不善恶中,所以不名习种性人。由此可知,明心的菩萨仍然会退失的,无法成为七住满心菩萨。如果有人 admin

2020-06-08

  广义的心解脱之中,又有数种差别:一者正智心解脱,二者净信心解脱,三者无碍心解脱,四者漏尽无余心解脱,五者无上爱尽解脱,六者无漏心解脱的慧解脱,七者不动意解脱,者无知解脱,九者心善解脱,十者无量心解脱,十一者大心解脱,十二者定解脱。定解脱中,只有一种是灭尽定的真实解脱,其余都只是解脱於欲界刺、声刺、觉观刺、喜刺、出入息刺……等,不是说修 admin

2020-06-08

  执受识就是第识阿赖耶识,惑种就是烦恼障的种子,会系缚二乘人;对一切种的不究竟了知,就是所知障,会系缚菩萨;所知障,不障碍二乘人的解脱,所以得除掉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才是能称为真正出三界的解脱。在《楞伽经》中,佛陀开示: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自妄想慧灭,故解脱。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 admin

2020-06-08

  因为他还没有断我见,又不知道灭掉六识以后还有意根及第识存在,所以怕落入断灭空,就把四禅天身留着,然后觉知心灭了,以为这样就是无余涅盘。如果他所修的无想定非常好、具足圆满,他的寿命可以到达五百大劫;在这五百大劫中就好像睡觉一样,觉知心都不在,什么事情都不能作,当然不可能提升道业,空无所证而过完五百大劫。你想不想要这个境界?如果你很喜欢,你一定每天醒 admin

2020-06-08

  行者具足四禅定正受之前,当须先求见道;以得见道故,不被四禅定境界所惑,知四禅定皆是增上心学;增上心学能使佛子起诸威德力用,乃至降伏诸天,然不能令吾人出离三界;此增上心学虽不能令佛子出三界,而能助佛子出三界,以能降伏三界惑故,是故菩萨三地修学四禅定等。凡夫以具足四禅定增上心学故,但得三乘见道之一种,即能立时取证灭尽定;以得灭尽定故,成俱解脱 admin

2020-06-08

  那么众生相是什么?众生相就是五蕴相,就是我相──以五蕴为我,以觉知心为我,以十界为我,这就是众生相。众生相就是《般若经》所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从我见相而生。可是众生长夜无明,他们不能了解什么叫做众生相,所以我们应当要让众生了解;特别是已经在修学佛法的人,要让他们了解我相、众生相是轮回的根本,他们了解以后才能离开众生相。可是你 admin

2020-06-08

  广义的心解脱之中,又有数种差别:一者正智心解脱,二者净信心解脱,三者无碍心解脱,四者漏尽无余心解脱,五者无上爱尽解脱,六者无漏心解脱的慧解脱,七者不动意解脱,者无知解脱,九者心善解脱,十者无量心解脱,十一者大心解脱,十二者定解脱。定解脱中,只有一种是灭尽定的真实解脱,其余都只是解脱於欲界刺、声刺、觉观刺、喜刺、出入息刺……等,不是说修 admin

2020-06-08

  俱解脱者,谓解脱者兼具了慧解脱者所拥有的解脱知见。解脱圣者虽已证得灭尽定,然而仍不是俱解脱者,所以应当再进修慧解脱圣者所具有的解脱知见;意谓解脱圣者已断有漏而仍有无明漏,已有戒、定、慧、解脱,而无解脱知见。解脱又名九证法,解脱的实证者又名身证,如前一章第七节中的说明。(凡是修学解脱道的行者,若在见道之时不能立时成为俱解脱或慧解脱的阿罗汉, admin

2020-06-08

  譬如《长阿含经》卷:【复有七法,谓七识住。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识住。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识住。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识住。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识住。或有众生空处住、识处住、不用处住。】又如《长阿含经》卷九:【云何七觉法?谓七识住处。若有众生若千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 admin

2020-06-08

  亦如《长阿含经》卷云:【复有四法,谓四识住处:色识住,缘色、住色,与爱俱增长;受、想、行,识中亦如是住。】意思是同样的。又如前已举证的长阿含部的《大集法门经》卷一说:【复次四识住,是佛所说。谓色生、色缘、色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受生、受缘、受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想生、想缘、想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行生、行缘、行住,喜行广大增长 admin

2020-06-08

  (《成唯识论》卷七)论文的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法,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谁;它不同于触等遍行心所,一定是遍行于识心王;也不同于欲等别境心所,一定是遍于三界九地,因此就建立不定的名义。以下就分别说明悔、眠、寻、伺等四法作简单的介绍。首先我们来说明什么叫作悔。悔就是恶作的意思,恶作的恶字是厌恶的意思,也就是说,厌恶自己往昔所做的事 admin

2020-06-08

  随烦恼心所共有二十个,可分为小随、中随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十个,中随烦恼有两个,大随烦恼有个。然而什么叫作小随烦恼呢?所谓小随烦恼是说,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小,而行相粗勐,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者,称为小随烦恼。小随烦恼有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和害等总共十种。中随烦恼则有无惭、无愧等两种;其发生作用范围较小随烦恼为宽,较大随烦恼为窄, admin

2020-06-08

  菩萨在明心以后,因为知道五阴十界的虚幻,又已经亲证了实相,我慢的现象就会渐渐的断除了;但是其他的六种慢,则是很难断除。虽然如此,但是只要把握住一个原则,其余的六种慢就不会再犯了,那就是,所想和所说都要如实;只要能如实,就不会产生一切的慢,因为知道自己距离上地、佛地是何其的遥远啊!那么遥远的距离,慢又从何生起呢?如此一来纵使胜过他人,也不会再起念说 admin

2020-06-08

  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把世间林林总总、不可计数的事物,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法,来统摄宇宙间的一切万法;而这五位百法是以识心王为识之自相,以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以十一色法为识之所变,以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为识之分位,由这四大类、总共九十四法和合运作,方能显示阿赖耶识自体之真如性。而这个真如性乃是阿赖耶识之所显法,不是能生阿赖耶识之法,更不是阿赖耶识所依 admin

2020-06-08

  其寿命(精神体安住于定境的时间)长得不可想象,如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寿命有万四千劫。无色界众生的状态较天人、饿鬼等更难理解、想象。往生到无色界者都是生前厌离色蕴,行善并证得四空定之一种的众生。 admin

2020-06-08

  菩提分者谓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正道。佛子初学佛法,当依三十七品次第而入。然大乘三十七道品诸菩提分所证,有别声闻所证;谓菩萨依法界实相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异于声闻菩提分之于五蕴十界无常断坏之法,其慧有同有异;同者为声闻所知,异者则非声闻所知,谓法界实相也。-----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一辑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