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但是真的得解脱了吗?事实上,以后并没有得解脱,也不是一了百了,而是死了以后继续去三界六道当中轮转生死。更可怕的是,这种的习气种子,会在下一世因缘成熟的时候,又会再次的生起现行,而不断的重复的想法和行为。各位菩萨,当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以后,那么请问您:有没有解决问题呢?您一定会知道,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只是把今生的困境带到下一世,继续去面对而已。假使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事实上我们在前面的节目里面曾经跟各位介绍过,三界六道跟解脱道之间的关系。我们当时有讲到三界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还有天,跟解脱道之间的关系。可是真正的法界实相不是只有解脱道跟这个三界六道的关系,事实上在这个我们的法界里面有所谓的十法界----法界里面第一阶最高的就是佛陀,再下来就是菩萨在第二位阶,第三阶是辟支佛,第四阶是阿罗汉,再下来就是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为说佛度众生,所度的是以五阴十八界显现的四生九有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但五阴十八界都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有生也有灭的生灭法;这种事相上只有一期生死的生灭法,根本无法度到解脱的彼岸,怎么能够说佛有度众生呢?至于众生实相法界的第八识如来藏,本具涅槃清净性;祂本来就在解脱的彼岸,又怎么能够说佛有度到祂呢?我们今天讲解这个问题就到这边。阿弥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怜悯众生,轮回六道,头出头没,受苦无量。故于十方佛土中,指出西方极乐世界,使人知所趋向。而又授以至简便法,使但念彼佛,即便往生。真生死海中大慈航也。吾辈宿福深厚,幸遇此法,不敢仰负如来厚恩,故将大小本弥陀要旨,节录其概,使阅者一览便知,名为“净土纲要”。阿难启请《大本弥陀经》云:释迦如来,一日容颜异常。阿难问之。佛言:“汝所问者,胜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止因未出生死,所以轮回六道,是苦者固苦,乐者亦苦也。纵使长寿诸天现享无涯之乐,然而天福报尽,仍堕三途。岂若极乐国土之永脱轮回,长辞六趣乎?余尝于文昌、关帝、东岳庙中进香,礼拜之后,必祝云:“愿帝君尊信三宝,发菩提心,往生西方,行菩萨道。”又尝顶礼斗母尊天,及昊天上帝,虽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之后,亦愿至尊念佛往生,行菩萨道,广度一切。何以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乃授以《十六观经》,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其为寿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专修净业,寒暑疾痛,曾无少懈。魏主号为神鸾。一日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自知时至,集众诫曰:“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令高声念佛,西向稽首而终。众闻天乐自西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则一切人天六道具缚凡夫,净土亦总摄无遗矣。汝信枣柏而不信行愿品,大集经。是遵县令一时权宜之告示,而违皇帝万古不易之敕旨,何不知尊卑轻重之若是也。问,彼既海众示现,何待经来方知。答,宏扬佛法,大非易事。须有证据,方能取信。华严一经,迥越群典。无从引类,以自裁度。问,涅槃全经未至,生公何以预倡阐提皆有佛性。将谓枣柏,不及生公。答,阐提原是众生,一切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之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兹普现色身,垂形六道。种种方便,随机利物。千门具启,一道同归。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云布慈门,波腾行海。六度齐修,四摄普益。其布施也,内外俱舍。所谓国城妻子,头目髓脑,身□手足,欢喜施与。故法华云,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舍身命处。夫如来为众生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广行六度,普结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与从无始以来,随罪福因缘,轮回六道,皆未发明。以故识见浅者,虽日读圣人因果报应之言,犹然不信因果报应。如来大教,显示吾人心性之妙,与夫三世因果之微。举凡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与夫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之法,无不备具。是故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各尽己分。则与世间圣人所说,了无有异。而复一一各示前因后果,则非世间圣人所能及。尽义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故古德云,修净土者,宜发愿云:吾自从无始以来,不曾知此法门,以故轮回六道,不得出离。今日知之,岂肯不即时下手乎!净土诗(刘宋)谢灵运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颓年欲安寄,乘化好晨征。病中画西方变相颂(唐)白香山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病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送臻师(唐)李商隐苦海迷途去未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云栖云:念佛一门,普逗六道众生之机。佛以无缘慈摄众生者,入众生性为内熏,或现身说法为外熏。则劝人念佛,即是如来外熏之义。《华严经》云:即以利益诸众生,而为自行清净业。颂文潞公念阿弥陀佛结十万缘会(宋)陈如如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赞喻弥陀偈(宋)丁注净师舍妻孥为如来徒,募万人结净土会。乡人丁注,以偈赞之。心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虽说法如云如雨,何益于事?我与汝空王劫时,世为兄弟,乃至六道,莫不皆然。幸我已得善地,恐汝堕落,方便神力摄汝至此。净秽相隔,不得久留。”予更问伯修诸人生处。曰:“生处皆佳,汝后自知。”忽凌空而逝。予起步池上,如堕。一骇而醒,通身汗下。时残灯在篝,明月照窗,更四下矣。答卓发之文学无异禅师问:华严会中,二乘如盲如聋,然亦兼摄声闻,以包含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般的凡夫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我见、无明、贪爱,不明了一切世间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就会贪着世间的种种境界而无法放舍;再加上无始劫来,所形成的善恶业因、习气,这些无明业习种子,统统都收藏在自己的如来藏当中,所以就产生了不断受生的势力;所以一般有情众生,一定会继续依着所造的善恶业种的差别,而继续不断地出生在三界六道当中。当一般有情的色身坏了,或是此 | admin 2018-07-20 |
![]() |
六道有情大部分是有中阴的,除了两种情况没有中阴。哪两种情况呢?第一种情况是出生到无色界。因为出生到无色界,他本身在人间的时候,是一定要证得四空定的;证得四空定本身就是属于精神状态,已经可以脱离这个色的系缚,所以才可以证得四空定;四空定本身的果报,纯粹是一种精神状态,所以受生于无色界,是不经过中阴的。第二种没有经过中阴的情况是造极大的恶业。造极大的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问:凡夫之人一般都是随业风漂流,散入六道。只是不知善恶境界现前时,是依照什么顺序?是按从小到大所造善恶像录像带一样依次回放,还是按生前善恶哪个业力大,与六道中那一道相应时就去投生?又假设此人念佛求生净土,依照极恶之人「十念必生」的弥陀大愿,是否可以判断:念佛之净业大于此人生前所造之恶业?为什么临终十念可以转变地狱报为净土受生报?答:随业飘流受生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现在我们知道说,有中阴的情况之下去受生,那六道有情大部分是有中阴的,除了两种情形没有中阴。哪两种情况呢?第一种情况是生到无色界。因为出生到无色界,他本身在人间的时候,一定要证得四空定的,证得四空定本身他是属于精神状态,他自己已经可以脱离这个色的系缚,所以他可以证得四空定;那四空定本身的果报呢,纯粹是一种精神状态,所以受生于无色界,是不经过中阴的。第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一义谛真如佛性清净圆满,三界六道皆因执幻轮转生死。佛子证悟无觉无观阿赖耶识,无余涅盘实相无相唯是此心。十方世界三世诸佛共说此心,而此真如阿赖耶识离诸觉观。应物现行如镜照烛而离觉知,无量劫来离诸分别表意言说。恒处三界对现六尘内相分境,于六尘境不起善染厌增觉观。自不作主亦不起于见闻觉知,唯对意根意识所思言听计从。如是安住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是即般若应无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阿清:那我先打断,问一下,那这么说,有中阴身的,可能还不一定,会去哪一道(六道)?同修:是的,这变化很大,随着不可思议的业缘在改变,因此即使是经过几次的中阴身,境况越来越差,只要他提振精神,求生极乐世界,一样可以得生,就不能说是和一般众生的六道轮回是一样的。但如果对于其他的境界贪着,就有可能落入饿鬼道,所以因缘不一定。中阴身是微细物质色身,没有人类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六道沿洄。何时可止。死生去来。吾何归哉。于是雨泪叩头。誓心安养。志不少闲。忽见阿弥陀佛。以金台前迎。觉自身乘其上。又见兰等于台上光明中告恭曰。长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胜喜慰。但恨五浊淹延。相依之晚耳。恭于是日告众。欣然奋迅而灭。时义熙十一年也(东林传)。昙恒。河东人。童年依远公出家。内外典籍。无不通贯德行清孤。常有群鹿驯绕座隅。自入庐山。专志念佛。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