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指的就是说,要自己思惟自己与释迦如来在无量劫以前都同样是凡夫,可是现在世尊成道以来,已经过了尘沙数劫这么久了,我们还是互相沉溺染着在六尘中,流浪生死永无出期。想到这件事情,应该感到这个是天下最为惭愧羞耻的事了。第二种生起恐怖心。指的是说,既然是凡夫身、口、意业会常常与罪业相应,以这样的因缘来看,命终之后,应堕地狱、畜生、饿鬼道中受无量苦,要为此感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人累劫来的习性根深柢固,一切身口意行都被牵着走,除非修学,修习动中定,否则一般人几乎察觉不到自己落在习性的窠臼中。学佛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改变习性,但也非一蹴可及,要多熏闻正知见,经过意识的如理思惟,心得决定,以此说服意根,甚至要在一切境界中历练,让过去熏藏的习性种子现行,才有可能改变。有些习性是此生才养成的习惯,比较好改变。譬如我退休前很长一段时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熏习一念无明,明心后断除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余的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的烦恼,在悟后历缘对境中修除。见一处住地烦恼就是见惑,是见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见所摄;其余的三类烦恼是属于思惑,是修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执所摄。天台宗将见惑跟思惑分别定义为五利使和五钝使,这合称为十使。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见惑和思惑。见惑也就是身我见、边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过,即使是说他们在观想受想行,还是和大乘法有所差异,为什么?因为大乘人在这观行的过程当中,会去想:我一样要有生有死,为什么?因为三大阿僧祇劫里面,我不能舍弃这三界,三界就是我学佛的道场;我不能说我舍弃道场,而说自己存活,没有道场我哪有存活呢?我既然归依佛法僧,归依了,我就应当于佛法中安立自身。所以他了解他也有如来藏,可是只有如来藏的时候,他还要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再论及阿赖耶识之性用,譬如大种性自性──众生如何依其别业摄取四大种而成就各自别别之正报身?如何依其共业而摄取四大种成就山河大地等之依报土?如何依其共业招感飓风、洪水、旱灾、刀兵劫等──则更是远远超乎现代科学所能了知的。这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运作,已是甚深极甚深,炫惑于有漏有为法上之无明众生,当然对于诸法本具之无漏无为性、清净性与真如性,更是无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无量劫来的天下并没有这样的佛啊!这表示,当您的徒弟没有努力修学次法时,您仍将不能成佛。所以,您不但自己要努力修学次法,同样也要教导徒弟们努力修学次法。------《人间佛教》(原标题:次法与法的修习一样重要---平等地趣向法与次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又对毕陵伽婆蹉尊者说:从无始生死劫以来的贪嗔痴,你都可以断,为什么这个五百世的习气,你却不能改变呢?从此之后,不要再叫别人是贱民了!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在佛门里面,一直有传说舍利弗尊者尚嗔、毕陵伽婆蹉尊者尚慢的许多故事。在《阿含经》中,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会发现似乎每一位阿罗汉,都各有各的个性脾气;用现代的话来讲,是非常人性化的;这就是阿罗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来正觉】-----多劫好兄弟 (原标题:定力的重要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佛曾说:「如来藏犹如魔术师一样,能够变现种种物出现,让众生受用;又如来藏无始劫以来就在,离于无常的过失,本性清净,却出生了七转识,所以祂含藏了七转识所造作的染污种子,导致众生不断地受异熟果报。」像这样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众生真的很难了知!所以佛在《胜鬘经》中,曾随喜赞叹胜鬘夫人:「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随时不断的检验所落下的心行是什么?一旦养成反观心行的习惯,可以快速汰换染污种子,其实我们都有能力反观,只是有时较深沉的部分还是会在不自觉中让自己跟着习气走,因为习气是累劫熏习串习而来,根深柢固,而且当习气现行的势力是强大无比根本无可阻挡,那是很恐怖的,所以一定要透过平常意识的如理思维来说服意根弃舍染污习气,在历缘对境当中不断修改不善习气,千万别替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的色身是不坚之身,要怎么样用这个不坚固之身,拿来做个工具去换取未来三大无量数劫后的坚固法身?乃至在这一世就要先换得第八识法身,那要怎么换呢?佛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应该要礼拜供养,来迎去送,自手施与,以及亲执福事。礼拜供养,就是对三宝、对尊长,应当要礼拜、供养。礼拜供养时总得要用色身来做,总不能只出一张嘴,那要如何礼拜、如何供养呢?当然要透过色身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为什么一念起杀就会具足十二因缘呢?人家都知道,众生轮转生死的源头就是无明,所以流转生死的因缘是无明;可是无明有两种:一种称为无始无明,那是属于实相方面的不正知,不能实证,不能了知;而这种无明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所以叫做无始无明;又因为无始无明的内含,众生自无量劫以来都不曾相应过,所以称为无始的无明。众生从无量劫以来,当他开始修行时,最多就只是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修行过程中有许多难关,要如何打破?’答:‘我们现在虽然出家,但是仍带有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劫数。怨亲债主,这些都会来讨,我们要念佛,靠念佛的力量,一关一关地打破。’老和尚说:‘我们念佛就是要念到花开见佛,什么叫花开见佛?就是凡事要去火性、要忍耐,和颜悦色以道理行之,对人要亲切和蔼,不可一副冷峻的霜脸,令人望之却步,当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入道初门是明心见性,而明心这一法,因为涉及法界最高机密,自古以来均非易证,非无量无数劫,虔恭一心求,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者不能证得。菩萨在初发菩提心到第一次明心前的多劫修行中,难免会遇到专修解脱道的声闻、缘觉师,假使这位菩萨运气不好,常常遇到二乘之师,屡屡被教以厌生死苦,欣涅槃乐的解脱道法,久久熏习之后,有可能就会成为定性二乘人,证解脱后必取灭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呢?其实明心时还不算具足,见性了也还不算具足,还得要十行位满心以后才算是具足菩萨性。所以十行位满心之前都还有可能上心作中、中心作下啊!从这里就知道佛菩提道不是那么容易修的法,因此假使有人明心之后退转到声闻法中只求解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讲记:接着文殊师利菩萨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舍利弗尊者曾因恶知识退失十劫佛陀就跟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在无量世以前,舍利弗尊者曾经修学菩萨乘,修到第六住,然后修学般若智慧,终于正观现前。但是他很倒霉,遇到了一个假知识、恶知识,使他退失掉而不能进入七住位。退失十劫以后,遇到了世尊,才成为阿罗汉。所以真正的善知识非常重要。善知识虽然很重要,可是有很多人不能辨别什么是真的善知识,什么是假名善知识。那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再者,于菩萨道五十二阶的三大无量数劫当中,各个位阶都有各阶位的主修,也就是各有各的福德、智慧待修、集、行、证,因此要以每一个人不同的因缘来看,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说该如何分配,若您是地区的居民,我们希望您能够参加禅净班的共修,请亲教师指导。若非地区的居民,因大环境的关系,希望佛弟子们能够努力在自己居住的地区,促使在该地区弘传因缘提早成熟,以此护持正法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记这段看来好像没说什么,但其实这一段所说的四个法是让我们在证悟之后,能够迅速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不容易,我们来听听看世尊怎么开示。如果你们能具足这四个法,一定会趣向菩提、其心坚固。这样要超越第一大无量数劫,就不是难事;若能这样做,《解深密经》所说的:以一年为一个大劫,在一年之中过完一个大劫,乃至一日过完一个大劫,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也曾在书中透露,过去多劫以前因为诽谤一个人,虽然那时我和对方同样是比丘,但是我当时心性不够好,有一点争胜心,就说:「其实他的证量也没有什么。」对方虽然那时也还没有悟入,好歹已经证得第四禅了;虽然我只是这样简单轻视一句话而已,舍报以后就变成老鼠,所以口业是很厉害的。当然,多劫前被我诽谤的那位比丘,将来一定会比我早成佛;虽然他那时的证量比我今天还要差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