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菩萨璎珞本业经》也是这么说的:在六住位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正观现前——只有证得如来藏者才有办法使般若正观现前——就进入七住位不退中;但是有个附带条件——佛说法时常常有附带条件——佛说因为善知识所护念摄受的缘故,所以进入第七住而得位不退;如果没有善知识摄受护念,很快就会退失了;就像是往劫的王子舍利弗、天子法才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说它是施设?因为:世间有边是从器世间来说的,但是器世间的有边与无边都不是恒常的状态;世界有时扩大有时缩小,并不一定!这不是科学家所讲的世界持续不变的扩大或持续不变的缩小,而是说当众生的恶业报尽、或是善报即将开始时都会开始转变;由成劫后的住劫开始不久时的不宜人类居住,然后渐渐的提升到人类能居住的状况,显然世界必须会改变;然后世界将坏而必须另有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五浊的第一浊就是劫浊,可是劫浊是从哪里来的?劫浊就是无法超越劫数;劫数讲的就是一个大劫,或者讲一个中劫,就是讲住劫,众生都不能超越它。不能超越的原因是因为有坚固妄想,因此而执着于色身,这就是色身坚固妄想。如果不执着色身,你就可以超越劫浊,因为你自己已经确定可以随时随地舍身了。下定这个决心以后,就不必像外道们说:我要固形存想、练精化气。辛苦的内丹、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二三于此虔诚礼敬诸大众菩萨,愿此文能够确立菩萨行门,令诸菩萨多生累劫誓愿毫不动摇,以此佛道无上誓愿成就!菩萨于十信位,得以入初住,名为发心住菩萨。如果对佛法僧三宝无有强烈的信心,绝对不可能信位,所以进进退退,在十信位的各各位次里面浮沉上下;因此对于菩提心的发起,一直颇为犹豫;也因为无法跨入住位修学,所以对于善知识的话都不太能够信受。我们学佛,当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呢?其实明心时还不算具足,见性了也还不算具足,还得要十行位满心以后才算是具足菩萨性。所以十行位满心之前都还有可能上心作中、中心作下啊!从这里就知道佛菩提道不是那么容易修的法,因此假使有人明心之后退转到声闻法中只求解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楞严经》中佛又说:「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中告诉我们「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我也想:“大多数的人都想过:‘我若不走这条路,无量劫以后还是得要走这条路。’”总不能一直流浪生死,最后总有一个终结生死的时刻吧!可是要如何终结呢?结果还是得要走这条路,没有其它的路可走,除非愿意继续流浪于生死痛苦中。这条成佛之路,苦确实是苦、闷确实是闷,有时也很气:“怎么参禅都没办法悟,怎么修都没办法证。”很气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说它是施设?因为:世间有边是从器世间来说的,但是器世间的有边与无边都不是恒常的状态;世界有时扩大有时缩小,并不一定!这不是科学家所讲的世界持续不变的扩大或持续不变的缩小,而是说当众生的恶业报尽、或是善报即将开始时都会开始转变;由成劫后的住劫开始不久时的不宜人类居住,然后渐渐的提升到人类能居住的状况,显然世界必须会改变;然后世界将坏而必须另有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个发心的原因是为了无量的大利益事!什么法能有无量的大利益事呢?当然只有大乘的佛菩提道啊!因为在二乘法中没有无量的大利益事,再大的利益也就只是一世而已!成为俱解脱的大阿罗汉以后,也就只剩这一世人天应供的风光了嘛!舍寿后就进入无余涅槃,套句内地话说:哈都没了!五阴十八界全都灭尽了,什么都没有了,这哪里叫作无量?这叫作有量!但是菩萨证悟了以后不是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兹引述《华严经》卷十四记载:无量无数劫,菩提心难得,若能一心求,究竟无上道。设于念念中,供养无数佛,不知是方便,彼犹非供养。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无量劫受苦,决定求菩提。这是说明欲求菩提心现前,非常之难。要经无数劫,无三心二意、不散乱心、真发一心去求,最后一定可以究竟无上道。所谓无上道即菩提。菩提---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又称之为真如、智慧。从初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兹引述《华严经》卷十四记载:无量无数劫,菩提心难得,若能一心求,究竟无上道。设于念念中,供养无数佛,不知是方便,彼犹非供养。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无量劫受苦,决定求菩提。这是说明欲求菩提心现前,非常之难。要经无数劫,无三心二意、不散乱心、真发一心去求,最后一定可以究竟无上道。所谓无上道即菩提。菩提---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又称之为真如、智慧。从初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如果过去生多布施声闻,今天就容易得到声闻之法,无法和菩萨法相应;听到菩萨要广度众生,他就皱眉头;听到菩萨要用三大阿僧祇劫来修行,他就畏惧;听到念佛法门就不相应;听到佛说菩萨不住涅槃,却从未离开涅槃,他只好搔搔后脑勺,这是怎么回事啊?反过来说,过去如果在大乘法中多结善缘、广行布施,今生听到念佛法门就心生欢喜,听到要参禅证真如就欢喜信受。这就是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除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之外,无别真如可证、可观,如是见道方是真正之大乘见道,故名真见道;相对于其后心中刹那刹那都不生疑(无间等)之多劫继续进修真如法相之各种别相而名为相见道,亦说如是首次证真如时为真见道。真见道是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唯一途径,无别他途可证大乘涅槃;乃至未来成就佛地之无住处涅槃,亦是由此真见道位所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得实证;而此因地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于导师乃累劫久修之悲增利智菩萨,遍以大悲心愿般若智水常净熏修而行普贤行!由于悲心利智使然,故能把隐晦艰涩难懂的深妙佛理及修学次第,用明朗清晰、条理有序、深入浅出、令人易读易懂的文句展现表达出来,因此深受海内外学人的欢迎。很多佛由于深具善根福德,并有抉择智能,一旦有因缘接触平实导师所著作的各种书籍,便很容易与真义相应而信受,并依之修学而能在佛道上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多生多劫以来,累积了学佛的福德资粮具足了,信根成熟了,所以进一步发起了信力,对于说佛法是可以修证的这件事情,自己已经不再有所怀疑。那也许你会说:这个容易啦!那我就要赞叹说:你的善根福德深厚,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功德。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说,少部分的人剃了头着染衣,蒙佛三十二相的福荫而出家,都说受了具足戒、菩萨戒,而竟然还敢毁谤说大乘法不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假如过去生从来没有悟过,今世因缘成熟第一次明心开悟,只是这五十二个阶位中的第七住位;也就是说,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之道,这个时候是第一阿僧祇劫中的三十分之六刚过,那之后还要再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十个阶位,才能够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而后面的初地到七地满心,八地以上,又要经过两大阿僧祇劫。所以,菩萨今世初次明心开悟,只是七住位而已。但不妨是真见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相对于虚妄法,每位有情,从无始劫以来都有自己的实相心--如来藏。实相心含藏了因果业种,和每个人往世带来的个个不同的习气种子。参究出这颗心,才真的开启成佛之路,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参禅就是修行人最重视的一件事情。如果像印顺邪师那样教导,所有的法都是虚妄的话,那他自己,还有我们所有这些修行人还要修个什么?印顺先生不是自打嘴巴吗?因为有实相心不生也不灭,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时,佛作威神,神识霍寤:「诸梵志书籍亦有此言:『如来出世甚为难遇,时时亿劫乃出。彼出世时,不度者令度,不解脱者令得解脱。』彼说灭六见之法。云何为六?言有我见者,即说灭六见之法;无有我者,亦与说灭无有我见之法;言有我见、无有我见,亦与说有我见、无我见之法。复自观察,说观察之法;自说无我之法,亦非我说、亦非我不说之法。若如来出世,说此灭六见之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故达摩祖师云: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冀欲真乘,徒劳勤苦。既得入处,潜心参究;若不见性而入实相,绝不终止。于虔恭奉事,亲近参究之中,真善知识观察因缘许可时,三言两语,一戳一棒,便可决了。此即见道,或曰见道迹、见谛、法眼净。此后便发大心,开始自度度人之修道行。不舍精进,深入禅定及教典,修诸百千三昧,迈向薄贪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