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人出生之后,历经婴孩位、幼童位、少年位、中年位、老年位、耄熟位,色身由盛至衰,头发白了,牙齿掉落了,原来盛壮的色身日渐衰弱下来,身形变得弯曲,双腿也变得不听使唤了,身体觉得粗重而气息却上扬,使身体不稳,只能拄着拐杖来走路;肌肉萎缩、皮肤松缓,不但皱了,而且全身老人斑多得像麻子一样;这时五根渐渐在毁坏而日趋熟烂,颜面色泽也变得丑恶,这就称为老。此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完成这个阶段的功夫,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相应功德,即“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历生,不相违远”;那就是说,佛子若忆念佛时,佛好像母亲一样,(非密教所谓之佛母),佛忆念众生,就好像母亲在忆念儿子一样,这个时候,母亲与儿子一生又一生互相忆念,总是不会互相违背,不会相离很远。所以“有缘必定相聚”即此理,因为在我们的种识里,自然就有忆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有人也许认为经过这个现象大辛苦了,所以不愿意经历这个过程,希望经由善知识的帮忙,不体验这个阶段,而直接亲见自性弥陀。但是我们要说一句话:没有经由善知识的帮忙,而经过很久的时间在“见山不是山”的阶段自己去摸索体验的人,这一段时间的辛苦,并不会白费,所谓功不唐捐。因为经过这个阶段而修上来的人,将来度人的时候,善巧方便比较多,因为他很了解这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九年十一月初从印度尼泊尔朝圣回国后,索性歇业,专一在家参禅,直到一九九0年十一月初二下午四时许,黑漆桶兜底粉碎,才结束参禅的历程。检视这一段过程,发觉一般人修习佛法而不得力者,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动中的工夫。因此,写作此书,希望帮助念佛人迅速修成一心不乱的念佛工夫;并使参禅人早日获得参话头、参公案的能力。末学于一九九一年九月三日起,应共修同参之要求,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其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眠。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唯一心。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又道:《参疑二字,不必分解。疑则参之别名,总是体究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修定极为重要,历来祖师们已多所说明。兹再举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典故为例,以证净土行者修定之重要。据慧远法师文钞排印流通序载:“……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慧远)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念佛,求生西方。此诸人等、于临终时皆有瑞应,皆得往生。良由诸人……蒙远公开导、及诸友切磋琢磨之力,故获此益。此系最初结社之人,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走笔至此,时值一九九二年二月五日(农历正月初二)共修的三十人中,已有十二人成就无相念佛工夫。其中六人已进入参话头之阶段(常起疑情者有四人),此参禅之六人中仅有一位原本学禅,余五人原本皆是持名念佛者。另六人尚未参禅而继续无相念佛者,原本也都是持名念佛人。有人打算终生无相念佛,深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后,于舍报时求生极乐净土。有人拟继续以无相拜佛念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由以上可知,大势至菩萨从过去恒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形像是佛,则一切寺院及佛所供奉的佛像都应变成佛,乃至禅宗里有一则很有名的公案:“释迦、弥勒,犹是他奴,他是阿谁?”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现的释迦牟尼佛和数千万年后将在此世界出现的弥勒佛(注十),还只是他的奴才,教你参一参,“他”究竟是谁?意思是说,在历史上真实出现在世间的释迦牟尼佛,只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所示现的应化身而已。当来下生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此项事实足供学历低而又信心不足的少数念佛人作为借鉴,激励奋起,精进修持此一法门。末学于此预祝行者,于此四人之后,亦步亦趋,接踵而到,实所至盼。公元一九九三年二月二日萧平实补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修定极为重要,历来祖师们已多所说明。兹再举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典故为例,以证净土行者修定之重要。据慧远法师文钞排印流通序载:“……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慧远)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念佛,求生西方。此诸人等、于临终时皆有瑞应,皆得往生。良由诸人……蒙远公开导、及诸友切磋琢磨之力,故获此益。此系最初结社之人,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 | admin 2018-07-20 |
![]() |
首先要说明的是,因果报偿历历不爽的因果法则,是佛陀重要的核心教义,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佛教认为,因果酬偿的法性,正如同一切人可见种子种在田里,时机成熟就会萌芽、成长、结果的世间现象一样;因此佛教中就以田来譬喻,建立了福田这一个名词来说明因果酬偿的现象,以及因果酬偿过程中确实存在的法性。说人们在履践德行,也就是在造作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个时候呢,摩耶夫人从来没有这般的欢喜,就跟随着文殊菩萨来到了世尊的面前,佛陀远远的看到母亲来了,开口说:母亲啊!你历经了人世的痛苦,又享受了天界的快乐,应当要知道这一些都是虚妄的,所以要修学佛道,求得涅槃,永离三界啊!摩耶夫人听到世尊开示后,就五体投地跪在佛陀的面前,一心专精、正念,蒙佛加持,使得摩耶夫人想起了过去生种种的宿命,此时结使就消除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慈童女问旁边的狱卒说:『我头顶上的火轮,什么时候可以脱离呢?』狱卒回答说:『等到世间有人造作罪福,和你所作的一样,入海采集宝物,经历各城,受用时间也和你一样,然后就会来代替你的位置而受罪;在此之前,这个火轮是不会坠落到地上的。』慈童女问说:『我是作了什么福,又造了什么罪呢?』狱卒回答说:『你以前在阎浮提,每天以两钱供养母亲,所以得到琉璃城,四如意珠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更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诸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经历众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恒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养育。随四时宜能长养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庄严。以妙璎珞而严饰故。七名安隐。以母怀抱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导引子故。九名教诫。以善言辞离众恶故。十名与业。能以家业付嘱子故。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 | admin 2018-07-20 |
![]() |
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诸法甚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更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诸法甚深,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惶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