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琅琊阁食印顺涕唾,同样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强行切割说为二个法,以回归其毁谤大乘法的起点来作终结,此举将其断善根阐提种性显露无遗(即无法置辩时,就明说、暗示这部经典非佛所说,等同于否定经文,以此回避经文上的义理辨正)。当师父平实导师已在许多著作中不断阐明“唯一实相—法界实相心—必然存在”之理、“如来是由行菩萨道成就而非二乘阿罗 admin

2021-02-02

  第一章善根、人品与忏悔第一节善根与人品第一目毁谤大乘佛法的三个手法学术界多主张“大乘非佛说”—毁谤如来圣教以学术考证来研究佛法的华人佛教学术界(下简称学术界)是近代的新兴学派,其中多有主张“大乘非佛说”者,他们成为佛教史上“独具一格”的“佛法演变说”流派。这些不事实修的佛教学者普遍不具信根,他们对中国流 admin

2021-01-02

  当有人毁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是生灭法时,此言一出,已是一阐提人、断尽善根;纵有无边巧辩,亦非尽理,舍寿时该如何善了?平实导师无求名闻利养、恭敬礼拜,真末法万年一圣僧平实导师唯有侧边照片与模糊描摹影像行于世间,盖平实导师不欲世人知悉面貌;且著书弘法自隐本名,唯以笔名行世。又著书所得全都捐输不取纤毫之利,非但不受金钱供养,更大力布施己财以弘扬正教,如 admin

2021-01-02

  进入了这个大乘的止观,所依止的就是依止于般若实相智慧、依止于般若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相应的这样的一个善根,来观察他自己应该修、应该证、应该断的这些所知障以及这个烦恼随眠。这是大乘止观的内容,而不同于二乘的止观:二乘的止观呢,他只是停留在这些有为法的缘起性空上面而已;那大乘止观是以这个般若实相为基础来观察,以不生不灭的心所出生的一切有为法的这些法的内 admin

2020-08-28

  这四种方便行是哪些呢?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第三,生长善根方便;第四,大愿平等方便。我们先看第一,行根本方便。《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菩萨开示说:彼方便行略有四种:一、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本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又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善行,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真如离于生死涅槃相故;此行随顺以为根本,是名行根 admin

2020-08-28

  马鸣菩萨说:佛弟子修证佛菩提的正因,大略来说有四种方便行,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第三,生长善根方便,第四,大愿平等方便。这是佛弟子在佛法修证上直接切入的正因,如果不修这四种方便行,佛菩提道就很难有证悟的因缘。上一集已经解说第一行根本方便,今天要继续探讨第二能止息方便。《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菩萨开示说:二、能止息方便,所谓惭愧及以悔过 admin

2020-08-28

  马鸣菩萨说,佛弟子修证佛菩提的正因,大略来说有四种方便行: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第三,生长善根方便;第四,大愿平等方便。这是佛弟子在佛法修证上,直接切入的正因,如果不修这四种方便行,佛菩提道就很难有证悟的因缘。前面两集已经解说: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今天要继续探讨第三,生长善根方便。《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菩萨开示说:三 admin

2020-08-28

  前面我们已经解说了证道的三种方便行: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第三,生长善根方便。这些都是佛弟子在佛法修证上直接切入的正因,今天要继续探讨:第四,大愿平等方便。《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菩萨开示说:四、大愿平等方便,谓发誓愿尽未来际平等救拔一切众生,令其安住无余涅槃;以知一切法本性无二故、彼此平等故、究竟寂灭故随顺真如,此三种相发大誓愿,是名 admin

2020-08-28

  其愿度化之众生心地清净、守护善根,因之易于调化。护星等一千零四位婆罗门子,如来也已授记皆当于贤劫中成佛。众圣者虽愿调化具贪、嗔、痴、慢之众生,愿以三乘佛法教化他们,但烦恼障深重众生及浊世众生均被抛弃。一切造五无间罪、舍法、诽谤圣者、执持邪见、远离圣者七财、不孝父母、不恭敬比丘及婆罗门子、造诸恶业、做诸非福德之业、离十善道、于来世痛苦不以为然、不行三 admin

2020-07-30

  因此缘故,在佛门中,如果有人动不动就以活佛、法王自居,却连我见未断、明心也无,更不用说是十地菩萨所应有的智慧、福德、定力、神通,大宝莲华王宫殿等功德当然也没有,你就该知道那一定是大妄语人,已经成为断一切善根的一颠迦销灭佛种7人,也是佛在《大般涅槃经》卷17开示:“一阐提、诸佛世尊所不能治”8的愚痴众生。什么是“如来自到境界”?乃是成 admin

2020-07-27

  这些人都是生前护持我法或护禁戒者,或护神咒、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死后成为四王天众而成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剎;这些人因为情少想多而有善根,成为四王天众以后,护持正法及佛弟子们,所以当然都是亲住如来座下,始终不离世尊与佛法。所以他们是由如来所差遣的,当然也不能胡作非为;当他们持续在做这些事情时,如来一定会摄受他们,所以他们也是要依戒律而行 admin

2020-07-23

在佛世的正法时代,大多数的众生都是善根深厚的,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很适合修学禅定,所以在当时,即使是外道也有许多人证得四禅八定,而因此发起宿命通、天眼通等等通力的人也非常的多。所谓宿命通,就是能够知道自己以及他人过去生一世、两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的宿命,在当时所造作的善恶业;如果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的话,甚至能够知道八万大劫以前的事;而八地以上诸大菩萨 admin

2020-07-23

  何等为十?所谓:菩提心习气、善根习气、教化众生习气、见佛习气、于清净土受生习气、菩萨行习气、大愿习气、波罗蜜习气、出生平等法习气、种种分别境界习气。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习气;若菩萨摩诃萨安住此法,则能除灭一切众生烦恼习气,得佛无上大智习气。”《大正藏》册9,页653,下17-24。17琅琊阁,〈正觉同修会的明心与见道违背《成唯识论》之处(二)〉。18《 admin

2020-07-12

  一切众生善根具,信愿行中决定成。吾今蒙佛亲接引,随佛修学早成佛。这也是赞叹阿弥陀佛,自己写的这个偈颂来赞叹阿弥陀佛。所以说平常赞叹诸佛菩萨的这个习惯是要养成的,也就是说在舍寿前要养成这个习惯,不然的话,也可以赞叹佛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所以说赞佛的这个习惯要养成!再来我们来看说,这段经文也告诉我们,他一 admin

2020-07-06

  若一个修行人,他能够深入了解第一义的知见,而且非常理性而不害怕的人,这就表示他过去生种下了很多善根、福德,因缘具足,就表示他是与了义的法门有缘的。如果我们又具足我们前面课程所说的相关资粮,也具足了该有的动中定力——也就是看话头、思维观,又有实证的善知识帮忙开示的因缘,那他就能够在近劫之中有实证的机会。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2 admin

2020-07-06

  而有的法师误会了九品往生的内容,因此他就很消极的跟大家讲(说):我这些徒弟只要有一个二个能够下品往生,我就很高兴了!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不对的!因为他的徒弟们都是肯认真念佛又不造恶,这样的念佛人怎么会是下品往生呢?如果他们能将善根回向发愿往生极乐国土,虽然他们没有进入体究念佛的地步,他们没有建立第一义的正确知见,那他们应该也是可以得到上品下生或者中品中 admin

2020-07-06

  在《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佛有这样的开示,佛说:【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供养三宝,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三从这里我们知道,念佛求生极乐净土者,应该要知道:阿弥陀佛的法身纯净犹如虚空、无形无相、无来无去,不应该执著于祂的名号、名相、音声相、身相来做分别,否则的话,就无法获得上品上生!同 admin

2020-07-06

  念佛求生极乐的大心菩萨们,应当要深入了解当中的内容差别,才可以透过此世闻熏正法的殊胜因缘而于此世努力精进的念佛,以修行的善根功德发愿回向往生极乐,期望能求生极乐世界的上品上生。我们上一节课程的进度乃是讲到体究念佛所应该具备的资粮,这个与上品上生以及上品中生有关,因此我们今天的课程先从上品上生来说。我们看经典中怎么说上品上生,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 admin

2020-07-06

  弹指是不到半秒钟,这表示非常快速、非常短的时间,这是因为自己微小的善根,回向功德愿加上弥陀世尊及观音、势至菩萨的无边无量的加持摄受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达到极乐世界。我们从经文知道,这个上品上生者,他往生以后立刻获得无生法忍,也就是说至少是证得初地心而进入到通达位;更有根器善根福德更为具足者,可以证入二地乃至十地的证境。因为初地到十地所证都是摄 admin

2020-07-06

  须摩他能够自己检讨自己的状况,表示他是有善根的人,而不是像前面所说的,只知道怨天尤人的那一种情况。须摩自我检讨了以后,就想要更懃加役力,推求少物持用布施,因为希望于未来世,傥得是报。他打定主意之后,就到处向人乞索,而得到了少许的线缕,就当他在回家的一条巷道中,远远便看见世尊带领着许多比丘进城乞食,须摩便往前走到世尊的前面,以线缕恭敬地奉给世尊,而世 admin

2020-07-06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