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是故初发心,摄受一切菩提善根。】(《菩萨地持经》卷1)因为这个发心是为了安立一切众生,是为了实证无上菩提,所以佛陀在经中开示说:菩萨摩诃萨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就要立下大誓愿,然后心中要这样想:如果我将来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时,必当要大大地利益一切众生,要安置一切众生佛菩提的大般涅槃中,并且应当教化一切众生,让他们都能够具足般若波罗蜜。这样不但是自利、其实 | admin 2020-02-19 |
![]() |
如今杨先生、法莲、紫莲心海等人,分裂和合僧团、毁破菩萨藏,前者系五逆重罪,后者系断善根种性的重罪,既是严重破坏正法的邪知邪见,又是严重误导众生的邪见破法者,与身口意行的事相上的贪瞋痴等过失不同;还有一些盲从者,企图以各种方法,影响正法修行人,同入邪见火坑;这些人正是世尊所严词诃责的破戒者,对于他们严重的破戒、破法行为,一定要给予严厉的谴责。《优婆塞 | admin 2020-02-19 |
![]() |
而且种性住的菩萨本性清净,远离了粗重烦恼,自然不会造作无间恶业,或是断善根的恶业,并且已经具足了能够任持一切佛法种子。像这样的本性清净的种性住菩萨,在修学佛道上,当然就会非常的稳健而平顺。那么菩萨发趣修行之后,菩萨行的内容有哪些呢?基本上,当一位菩萨已经能够安住于菩萨种性而初发菩提心之后,就能够在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这六波罗蜜多上面,在福德资粮 | admin 2020-02-19 |
![]() |
另外要有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就是说,要把你所修的种种的善根功德回向能够往生到极乐净土。这样子依着真实的这个去修证的话,必定可以往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能够上品上生。所以说我们吁请念佛人要能够知道念佛的转折,然后要能够求生品位高上。讲完了念佛法门的殊胜,其实念佛法门还有其它的殊胜,我们可以稍微的作个整理,也可以作一些补充。念佛法门之殊胜 | admin 2020-02-19 |
![]() |
净土五经它是属于这个宝积部的,在这个《宝积经》里面还有一段祂说: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大宝积经》卷十八。也就是说,佛陀除了在净土五经之外,还有在其它经典里面,都有说这个事情。而且也不是只有在《宝积经》这个部类里面有这个记载,在经集部还有另外一部经叫《佛说道 | admin 2020-02-19 |
![]() |
好!那我们能够这样相信之后,能够从迷信进入正信、之后解信、之后能够进入证信之后,那我们就应该要能够来发愿,为什么呢?因为信在这个《华严经》里面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能惠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四也就是说:我们要修学佛道信 | admin 2020-02-19 |
![]() |
这个人呢,通常他是具有深厚的善根福德,能够去深入的思维念佛法门,而且能够知道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念佛的层次。虽然说他是主修念佛法门,可是他也知道这个定要如何来修,也能够摄取这个修定的知见,知道说这个定就是要制心一处要净念相续,也就是要一念相续。因为净土法门以及修定法门的那个基本知见他都已经具备了,所以在精进不断的修学过程中,这样自然而然的就能够到达无相 | admin 2020-02-19 |
![]() |
因为他过去已经种了种种的善根福德因缘,今生又碰到善的伴侣,有善知识来接引他,然后与他共同的来念佛。并且他也知道为什么要念佛,以及念佛有什么好处,这样了知以后,也就是他对念佛这个法门已经有所了解,不是单纯的知道念佛好念佛好那我就念佛。他知道念佛法门有什么好处,所以这个时候他就会相续不断的执持佛号,有时候甚至于可以把它编成歌,在心中不断的唱诵着佛号。可 | admin 2020-02-19 |
![]() |
一般而言,众生从初发心学佛,必须历经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信心;在十信位中必须经由闻熏,而发起信、进、念、定、慧等五种善根,在五根发起之后,再依这五根为基础,继续进修后面五信位的功德。如果没有修习这十信位功德的人,就是还没有发起菩萨种性的人。譬如二乘无学圣者们回入大乘别教以后,仍然要具足这十信位的功德,将来才能悟入诸佛的所知与所见;这是因为二乘无学法中 | admin 2020-02-19 |
![]() |
[2]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四、随喜(赞叹)正觉海会众菩萨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现在修行信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今皆悉至心深生随喜赞叹!如是过去、未来一切众生,所有善根我今皆悉至心深生随喜赞叹!又于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现在初行菩萨道,发菩提心,所有功德、福德,及过百劫行菩萨行、有大功德、获无生忍,至不退转、一生补处,如是一切 | admin 2020-02-19 |
![]() |
二者少修善根获无量报应当信受。三者若于三宝深生敬信。】《业报差别经》中说:【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一者照世如灯,二者肉眼不坏,三者得于天眼,四者得善智慧,五者除灭大暗,六者得智慧明,七者不堕黑暗,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般若经》中说:【诸佛弟子凡有所说,一切皆承佛威神力,与诸法性常不相违。依所说法,精勤修学,证法实性,故佛所言如 | admin 2020-02-19 |
![]() |
阿难知道尊者这件事后,就请佛开示说:均提沙弥过去世,造了什么样的恶业,才会受此狗身?又是因为种了什么样的善根,今世才能在舍利弗尊者座下证得阿罗汉果,获得解脱?佛告诉阿难说:过去迦叶佛时,有一个声音很清亮雅致的年少比丘,人们都乐于听闻他善巧赞咏三宝的赞呗。同时有一个老比丘,他的音声混浊,却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具足了佛教出家人应该有的解脱功德,也常常用 | admin 2020-02-19 |
![]() |
即使是还没有实证如来藏心的初住位到六住位的已发心菩萨,甚至是还在十信位中,信力还没有具足的信位菩萨,因为他们也同样都是善根深厚,乐于听受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的人,也知道“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道理,也都供养过许多的佛菩萨;并且他们都了解,只有归依三宝修学佛道才是唯一究竟的道路,所以才会进入到佛门中来修行。这些菩萨虽然都还没有实证 | admin 2020-02-19 |
![]() |
”阿难知道尊者这件事后,就请佛开示说:“均提沙弥过去世,造了什么样的恶业,才会受此狗身?又是因为种了什么样的善根,今世才能在舍利弗尊者座下证得阿罗汉果,获得解脱?”佛告诉阿难说:“过去迦叶佛时,有一个声音很清亮雅致的年少比丘,人们都乐于听闻他善巧赞咏三宝的赞呗。同时有一个老比丘,他的音声混浊,却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具足了佛教出家 | admin 2020-02-19 |
![]() |
但是善戒就不容易得,因为善戒一定要有五种方便,才能够得到善戒的戒体;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五种善根,就无法具足得到善戒。所谓的五种善根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跟慧根。为什么善戒要这五根,而恶戒不必要有这五根呢?很容易受的戒就表示世俗法贪着的境界,这些世俗法贪着的境界当然是恶戒!因为要让水往上流是很困难的,但若要往下流是很快的、也很容易的。可是如果我们 | admin 2020-02-19 |
![]() |
由于有情本身宿世善根的原因,以及与佛门三宝的善缘,这一世便会仰信三宝的清净与无上殊胜功德,于是就跟着大家依止佛门。但大多数人所学的只是世间的善法,虽然努力布施护持正法,为道场付出心力、时间来当义工,还去救济贫苦、关怀弱势的慈济大众的事,但这一些只能说还是世间善法。比较进一步接近真正学佛的情况,则是有人会参加定期念佛,或者禅坐共修。但绝大多数的人从未 | admin 2020-02-19 |
![]() |
所幸于宝地的诸多佛弟子善根深厚,长时以来广修诸善、福德广大,而有平实导师之出于世间救护众生远离邪见,揭櫫如来妙义,力挽狂澜,擎大法幢、吹大法螺、击大法鼓,将如来藏之胜妙义理,透过讲经及著述不断地演述、弘传开来,藉以导正众生长久以来普遍被错误知见严重误导之现象。〈正觉总持咒〉乃是平实导师于公元2000年秋天所造,以世亲菩萨所著《大乘百法明门论》为根本架构 | admin 2020-02-18 |
![]() |
想要成就佛道的人,全都不能外于此〈总持咒〉的内容而修学;一切佛子若善根深厚、性障微薄、福慧具足,得缘值遇此〈正觉总持咒〉时,请千万不要轻易放过,宜应细细思惟此中所演述之正真法义。如是,不仅可以为自己建立起正确的三乘菩提解脱道知见,更可进而深入探究成佛之道、明心证真,复可经由三贤位之修行、进至初地修学百法明门,更而进求二地千法明门、三地万法明门&helli | admin 2020-02-18 |
![]() |
】(《大乘起信论》卷2)假使有种种的障难的话,我们应该生起这样的心念来责备自己----我会有这些障碍阻难,都是因为我往世所修的善根仍很微薄,我自己业障厚重,所以会被虚妄外境所迷惑----不必牵拖天魔、鬼神,也不需要怪外道,都要怪自己善根微薄,以及业障深厚沉重、福德太小或信力不足,而导致威德不足,所以才会自成障难。为什么会说到信力不足呢?因为会得人身,不论是 | admin 2020-02-18 |
![]() |
总合来说,信、精进、轻安、不放逸等四个法,可以使人建立起正确、乐观、勤奋的价值观;而行舍和不害,则可以消除人们的暴戾之气,长养慈悲的胸怀;无贪、无瞋、无痴等三法,称为三善根,则可以使人从根本上去除贪、瞋、痴三毒,而不会去造作身口意三恶业,这样就可以免除未来无量世的痛苦果报;而惭和愧两个法,则是藉由内心的自觉与外在的力量,来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可以止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