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成唯识论》卷6)意思是说,所谓不放逸,就是能够勤修无贪、无瞋、无痴等三善根作为防恶修善的功能。也就是,对于所应断的恶事,能够防制而令恶事不再生起,乃至能够永远断除;对于所应修的善事,能够引导而令善事更加增长广大。不放逸可以对治放逸,也可以因此而成就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法。常常有人会误解不放逸的意思,总以为:不放逸就是要一念不生,而且不管在做什么事都 admin

2020-02-21

此中,障义是盖义者,谓障圣道及障圣道加行善根,故名为盖。覆义乃至卧义是盖义者,如契经说,有五大树种子虽小,而枝体大覆余小树,令枝体等破坏堕卧,不生花果。(《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48)也就是说,盖有覆盖的意思,说这五种烦恼盖就如同五棵大树,大树种子虽小,甚至让人看不见,但它的树体枝干却是非常庞大,会覆盖周围的其他小树,导致小树无法向上、向外发育成长, admin

2020-02-21

受持菩萨戒,首要的是要有戒体,要由真实有戒体的善知识来传授,经过师师相授就有了戒体!因为菩萨戒师能够受持清净的戒行,所以能够教导菩萨戒子,来学习清净戒行!而在学习戒行中,主要是要以不损害、不恼乱来饶益有情,例如不贪众生肉,不于众生生起杀念;不贪他人资财,不于他人资财生起偷盗之念! 这个除了对于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还有一个层次,就是说有的人知道开悟 admin

2020-02-20

受持菩萨戒,首要的是要有戒体,要由真实有戒体的善知识来传授,经过师师相授就有了戒体!因为菩萨戒师能够受持清净的戒行,所以能够教导菩萨戒子,来学习清净戒行!而在学习戒行中,主要是要以不损害、不恼乱来饶益有情,例如不贪众生肉,不于众生生起杀念;不贪他人资财,不于他人资财生起偷盗之念! 这个除了对于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还有一个层次,就是说有的人知道开悟 admin

2020-02-20

如《金刚经》中佛陀亲言:【“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经教章句、成佛之道能生信心那不是小事,当今世上又有几人?许多号称是佛教团体,但都将佛法世俗化、世间事业化、外道化、世间学问化;甚至呼应印度性力派,将佛 admin

2020-02-20

既然说佛法是世间唯一而且能够让众生究竟解脱的正法,当然也不是随便一般人的心性就可以修学的,这是因为善根、心性和真实正理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所以无法和甚深微妙的佛法相应。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可以在阿含诸经当中看到,当佛陀要接引众生进入到二乘解脱道之前,一定要先观察众生的根器,并且一定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也就是佛法中的基础次法,或者称为世间福德、人 admin

2020-02-20

菩萨一定要了知意识心在三界九地中所有的境界状况,所以能够因知见的正确建立,与参禅的时候能够不落于以定为禅的过失中!因为定境本身都是意识心的境界,既然是意识心的境界,就不是常住法!那么知道参禅就不能、不该落在意识的境界中,但是在知见上,一定要先建立意识所能够到达境界的智慧,从欲界到四禅到四空定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admin

2020-02-20

县官听了罽那的一番话,内心非常感动,不但赞叹罽那的善根和智慧,同时还脱下自己的华服、首饰,连同鞍马和车子全都送给了罽那,此外还封给他一座村庄作为奖赏。罽那由于一念布施的善心,成就了一段殊胜的果报;这位有智慧的县官,也成为众人称叹的对象。由于这样的因缘,整个村庄的百姓也都纷纷归依了三宝,成为佛陀的弟子。各位菩萨!故事说完了,您认同故事中的主人翁罽那的 admin

2020-02-20

(《瑜伽师地论》卷14)这个就是表示,虽然善根淳厚、深知因果、精勤行施的佛弟子,可也不能一味地盲目。弥勒菩萨接着开示:能善拣择补特伽罗故,于诸世智大福者等,不乐亲近,亦不供养,唯乐亲近供养少欲者等。(《瑜伽师地论》卷14)无论是看起来具有极好的世间智慧,或是享有远播四方的大名声,或拥有庞大的资产、众多道场,或者有广大信徒供养的大师,这些都是世俗的衡量标 admin

2020-02-20

是故初发心,摄受一切菩提善根。】(《菩萨地持经》卷1)因为这个发心是为了安立一切众生,是为了实证无上菩提,所以佛陀在经中开示说:菩萨摩诃萨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就要立下大誓愿,然后心中要这样想:如果我将来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时,必当要大大地利益一切众生,要安置一切众生佛菩提的大般涅槃中,并且应当教化一切众生,让他们都能够具足般若波罗蜜。这样不但是自利、其实 admin

2020-02-20

即使是还没有实证如来藏心的初住位到六住位的已发心菩萨,甚至是还在十信位中,信力还没有具足的信位菩萨,因为他们也同样都是善根深厚,乐于听受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的人,也知道“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道理,也都供养过许多的佛菩萨;并且他们都了解,只有归依三宝修学佛道才是唯一究竟的道路,所以才会进入到佛门中来修行。这些菩萨虽然都还没有实证 admin

2020-02-20

学佛其实需要的是善根,最主要的就是对三宝的清净信,世间的学历知识并不是学佛的门槛,只要心性具备了人的品德,具备了善根,深信因果,听懂弘法善知识的语言,即可得入一切佛教。因为佛法它是清净解脱至善的法,假如说没有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没有情没有义,不知道要知恩报恩,那么这样的一个人,就已经不是具备人的品格了,那又如何与这个清净解脱至善的佛法相应呢?同时也 admin

2020-02-20

回向之所以列为最后分,可以显示,菩萨在广行一切善根之后必须回向早日成佛。因为成佛时福德与智慧都已庄严圆满,所以才能广利一切众生,因此,回向是应该常常作、时时作的事。您如果能够常常如法回向,心量必定会增长广大,这一世学习正法的因缘,当然也将更快速的成熟。所以,不仅在诵经以后可以回向,在您所作的一切善净行之后,皆可回向成就佛道,或者回向与冤亲债主的解冤 admin

2020-02-20

……三实际回向,是厌有为求实之心,为灭有为趣求实际,以己善根回求平等如实法性,名实际回向。】(《大乘义章》卷九)从以上文中之开示,我们约略可以来说,所谓回就是回转,向就是趣向,意思是说,菩萨生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所以回向可以分成三种,第一是菩提回向,第二是众生回向,第三是实际回向。所谓菩提回向是指,为了趣求一切智心 admin

2020-02-20

譬如,有菩萨久远以来修集善根,常常修清净梵行,对于一切法已经得到无生法忍。佛陀知道这一类的众生的功德以及智慧都已经具足,则于一切天人大众当中,来为他现前授记,说再过若干百千万亿劫将在什么地方成佛等等。当场都会有无量无数的众生乐于效法这位菩萨,而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像这样佛陀当着众人的面前来为某菩萨授记,被授记的人也在场,所以又名为显授记。在《首楞 admin

2020-02-20

在佛世的正法时代,大多数的众生都是善根深厚的,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很适合修学禅定,所以在当时,即使是外道也有许多人证得四禅八定,而因此发起宿命通、天眼通等等通力的人也非常的多。所谓宿命通,就是能够知道自己以及他人过去生一世、两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的宿命,在当时所造作的善恶业;如果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的话,甚至能够知道八万大劫以前的事;而八地以上诸大菩萨 admin

2020-02-20

这是为了要以各种的摄受方便,逐渐安置众生于佛法当中,乃至令其善根逐渐成熟,最后能够得到究竟解脱,所以会有这许多的不同。或许有人会怀疑:佛菩萨为什么要用逆境来度人呢?其实这是因为,众生处在顺境的时候总是容易放纵自己在声色五欲之中,想要他们修学佛道是很困难的,这种人往往要遭遇到逆境,才能对往昔的行为产生忏悔之心,而生起进修佛道的心愿。所以,我们要了解, admin

2020-02-20

因为瞋它会阻碍许许多多好的因缘,对于许许多多的因缘,它会断了这个菩萨的善根性,它会让一个人在修学佛菩提道的过程中渐渐无法安忍。无法安忍什么?无法安忍:众生怎么这么无理,众生这样没有道理的话,他难道不晓得吗?也就是说,在这种无理又无理,无理的不断地过了日子,最后这位菩萨就可能会退堕。退堕不是说他堕入三恶道,是说他最后不想修学佛法了,他只想修学佛法中的 admin

2020-02-20

《大乘起信论》卷1,马鸣菩萨开示说:【或以四摄或以六度,乃至一切菩提行缘,以大悲柔软心、广大福智藏,熏所应化一切众生,令其见闻及以忆念如来等形、增长善根。】(《大乘起信论》卷1)菩萨在人间示现时,会如同众生一般地投胎、出胎、受学、成长、病痛等等,完全和一般人一样,然后再应用四摄法或六度波罗蜜,乃至各种菩提行的因缘,以大悲柔软心以及广大的福藏与智藏,来教 admin

2020-02-19

我先把这个部分的内容先念一次,这个是在第八辑第125页:【舍戒有六:一者断善根时、二者得二根时、三者舍寿命时、四者受恶戒时、五者舍戒时、六者舍欲界身时。或复说言:佛法灭时便失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受已不失,未受不得。】(《优婆塞戒经》卷7)我们就先看看这个部分。我们说当然在《优婆塞戒经讲记》里面,平实导师对于这个里面的内容有非常详细的解说,所以我们要 admin

2020-02-19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