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所有供养中,法供养的功德最大,所谓法供养,也就是依教奉行——依佛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在日常生活常忆念佛的功德,待人处世中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2)烧香祈福可以如愿吗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所以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祈福、求财都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他们共同的特性是讲因果,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做人就要多行善,广泛地累积福德,才会有快乐自在的人生,所以要持守五戒十善。我们会发现,有关于五戒十善的内容,已经散布在古印度哈拉巴文化与吠陀文化之中,教导众生要守人伦常规、要敬神事天;所以,传统的印度文化中,对于祭祀非常的看重,认为最重要的智慧是人类自己无法创造出来的,必须要藉由神明才能够得的到。例 | admin 2018-07-22 |
![]() |
当然除了自我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那就是说假如当世没有真正的善知识能够贯通佛法的教义,能够引导学人依照六度万行来修证佛法的话,学人只好随着自己的福德因缘,随分来修学。所以,要思惟这个问题,这个“修学哪宗最好”这个问题之前,就应当先了解说每一宗的修学内涵。大体来说,历代佛门中的宗派一直演变到现在,约略有下面各个宗派,我们简单地来介绍 | admin 2018-07-22 |
![]() |
庐山慧远大师他首创结社,结成莲社,然后专门修持持名念佛,到了善导大师的时候,成为“净土宗”。最后到了唐代开元年间,从印度来了善无畏、不空等三位密教的僧人,传译了密教的经法,所以就设立了唐朝的“密宗”。这样子算下来呢,中国的佛教有说十三宗,这是比较为大家所知道的;其中除了成实宗、俱舍宗,它们是专门属于二乘佛法(小乘佛教)之外,其他 | admin 2018-07-22 |
![]() |
长老“胁”有鉴于当时诸道乱兴、魔邪竞出,于佛正法毁谤不停,时常忧心正法不能久住人间,就入于三昧,定中观察而知:中印度有一位出家外道,世智聪辩,善通论议,应堪任出家为比丘,广宣道化,开悟众生。胁尊者定中所观察到的这位外道就是后来的马鸣菩萨(BodhisattvaAsvaghosa),他于公元一、二世纪,诞生于西印度。胁尊者于是想办法,在法义辨正大会折服了他,把他 | admin 2018-07-22 |
![]() |
一切种智并不是悟后你就能够获得一切种智了;一切种智必须要依止着善知识,来修学唯识一切种智的这样子的一个佛法,才有办法真正进入一切种智的熏习还有修学。所以,就是因为这样子的缘故,一切种智的难学、难熏、难修,善知识难得;所以到了唐朝末年以后,能够修学这一切种智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所以后来这个唯识宗就慢慢的颓丧掉了,就不如禅宗的继续阐扬,能够光耀门庭。而 | admin 2018-07-22 |
![]() |
但是在进入一切种智的修学,也就是说道种智的修学这个修道位之前,其实就已经是跟随着善知识,乃至于依止着后得无分别智,也就是说依止着悟的时候所悟的第八识心所开展的智慧、所发起的智慧,来完成这一部分的慧观。所以,不管是禅宗的行者或是般若宗的行者,悟后都是不能离开法相唯识宗的宗门正义的修行。如果没有办法依止着这个宗门正义的修行的话,就不能通达三乘教法,也不 | admin 2018-07-22 |
![]() |
如是邪见所生种种论说,皆因未入禅宗证悟自心,故于三论宗义及唯识宗义生诸误解,而以言语及书论,作诸诽谤,成就「谤菩萨藏」大罪,善根悉断,成一阐提人,永不能实证涅盘。印顺达赖聪敏之人尚且如是,何况智劣于彼二人者?思而可知矣!故说欲修唯识宗义者,要具三缘:一者已经禅宗门内多世之证悟,信慧具足;二者多世熏习种智,深心中真信有如来藏;三者须有福德,亲炙大善知 | admin 2018-07-22 |
![]() |
公元2004年初夏,导师鉴于台湾广大佛弟子众,数十年来恭敬供养三宝,广积福德,慈济众生,兴善止恶,已具承受世尊正法之因缘果报,为广利有福佛子明白如何消除烦恼障及所知障,发起世间、出世间智,乃将《起信论讲记》交由同修会编辑成书陆续出版。亦可预见,此举将在未来佛教史上列为重要的记事,影响后世深远。“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 | admin 2018-07-22 |
![]() |
而业感缘起其实是含摄在三界九地里面的各各众生,其实都是属于业感缘起,因为业感其实有善业也有恶业;但是业感其实如果没有如来藏执持这些业种的话,就没有所谓的业感缘起。那因为有如来藏执持这些业种,再加上佛菩提道的修行能够转易这些种子,所以能够成就真如缘起,才能够成就佛果的三身应化,能够成就佛地的四种圆成,也就是说这个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还有 | admin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这个如来藏心里面所含藏的这些有漏种子也好,无漏种子也好,有为法的种子也好,这些善染种子,这些种子其实它是非常,因为它还有变异;如果它已经没有变异的话,那就是已经成佛了。所以,无论是任何一个人,不管是三界六道的任何众生,乃至于声闻果地的这样子的一个修行人,乃至于佛菩提道十地果位的这样子的菩萨,祂的种子都还是有变异的;所以这个种子还有变异,所 | admin 2018-07-22 |
![]() |
也就是,因为禅宗开悟的知见,或是说禅宗悟后修学的这样子的一个佛菩提道的道路,是这么的重要;所以如果未悟的人如果没有随已悟的善知识来修学佛法,那一定会对禅宗产生误解的,如果没有跟随善知识来修学佛法,那一定会对禅宗产生误会的。譬如说,有人主张“未证如来藏也可以契应甚深般若”,有人主张说“其实要悟般若的话,也不一定要证悟如来藏”。这个 | admin 2018-07-22 |
![]() |
因为这两个邪见,所以否定了三乘佛法的根本识如来藏;否定了三乘佛法的根本识如来藏的人,佛说这个叫作一阐提人,也就是悉断善根之人。这个在《楞伽经》里面佛说这个是一阐提人,是悉断善根之人。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一定要非常的谨慎,不要随邪见的人误谤佛法。因为禅宗开悟,乃至于各宗各派的开悟,全部都是依止着这个根本识如来藏,依止着这个佛所说的第八识心而入了一乘道, | admin 2018-07-22 |
![]() |
慧远法师他是道安法师的弟子,在《高僧传》里面说到慧远法师的时候,说他“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不知道各位菩萨注意了吗?有一个“尤善老庄”,那是因为慧远法师那个时期,是佛教初传入中国的时期,那我们在前面呢,已经跟大家有讲过,初传的时候,很多的人其实都是先以老庄来解读佛经,所以也很难可避免的就是,当时的佛教法师也通常是精善老 | admin 2018-07-22 |
![]() |
此宗于佛法中极为重要,摄受根性遍及三乘、善染、智愚、凡圣;复依弥陀大愿,能益行人速趣上地;或令造恶而不谤大乘方广经者不堕地狱。前者如已悟宗门般若者,于此娑婆唯阶别教七住,舍寿往生已,能证无生法忍,位在初地二地,随即能向八地迈进﹙如本会郭故理事长悟后,因病往生极乐,托梦于其弟子,示现极乐世界境界,云已向八地前进中。又恐一人闻之不信,展转于其多位弟子梦 | admin 2018-07-22 |
![]() |
但是我们说,如果不是利根的人,或者不是由善知识的指导,或者不是已经实证本心的人,要从这个三论的文字里面,从它的文字里面去探求三论的真义的话,里面的岐路实在很多,非常容易在文字里面迷失了。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无得”。我们说三论,吉藏法师曾经说三论最主要是讲无得的,所以三论只是破人家的主张、人家的邪说,但是三论都不会去建立自己的主张、自己的学 | admin 2018-07-22 |
![]() |
据其弟子“僧肇”法师〈维摩诘经序〉说:“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尽环中,又善方言,时手执胡文,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而正觉同修会重印的《维摩诘所说经》正是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所译。他所译岀的《金刚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妙法莲华经》 | admin 2018-07-22 |
![]() |
有异法是空,有异法不空:一切诸烦恼,譬如彼雨雹,一切不善坏,犹如雹融消;如真琉璃宝、谓如来常住,如真琉璃宝、谓是佛解脱。虚空色是佛,非色是二乘;解脱色是佛,非色是二乘;云何极空相,而言真解脱?文殊宜谛思,莫不分别想。譬如空聚落,川竭瓶无水,非无彼诸器,中虚故名空;如来真解脱,不空亦如是,出离一切过,故说解脱空。如来实不空,离一切烦恼、及诸天人阴,是 | admin 2018-07-22 |
![]() |
如果我们讲到了密宗在中国,据说龙智在八世纪初的时候,把密法传给善无畏跟金刚智两个人;那唐玄宗的时候,善无畏跟金刚智先后将所谓的胎藏部跟金刚部的密法传入中国。那这个部分,其实在唐玄宗之前的时候,之前在唐太宗时期的时候,就已经有迹象可循了。因为帝王在成就了非常伟大的帝国的霸业之后,剩下来的一定都在想如何的去延长寿命,能够逃得过将来死的这一关;所以在帝王 | admin 2018-07-22 |
![]() |
那菩萨依照悟后,他在破参明心悟后依止善知识,或者是他假如是有宿世利根的人,他自己有能力依照《般若经》的熏习别相智,就可以一路从七住位一路修行,乃至于到达初地的入地心、入地心的通达位,这个部分我们就把它叫作别相智。一旦入地了之后,接下就要修习、开始要修习种智了,开始要修习种智,从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最后圆满成佛,这个部分修习就是种智 | admin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