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若欲详细暸解受持戒律该有的知见,请您请阅平实导师开示的《优婆塞戒经讲记》,此讲记共八辑,其中详解在家菩萨戒法,并且细说布施之功德及布施得福之因果原理,详述自作自受、异作异受、无作无受之第一义真谛,兼述三乘菩提法义与精神之异同;读此讲记能知福慧双修之真实义,可以帮助大乘学佛者之证道。但是三皈是否成功,要先理解传授三皈的法师、居士自身是否保有三皈之戒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净戒品)第十五〖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云何当令是‘戒净’耶?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净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者解心。复有四法: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无贪心,四者未有恩处先以恩加。复有五法:一者先于怨所、以善益之,二者见怖懅者能为救护,三者求者未索、先閞心与,四者凡所施处平等无二,五者普慈一切、不依因缘。〗讲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中对于戒律的精神与持戒的要领,导师在理上、在事上都有非常详细的开示,更有细说布施的功德与得福的因果原理,甚至有开示三乘菩提与第一义谛的胜妙义理,欢迎您向出版社请阅。对于受戒、持戒的问题,我们是鼓励学佛人能够受戒、学戒、持戒,因为受戒、持戒乃是菩萨六度波罗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三无漏学中的重要一分。佛弟子若有受戒的机会,应当要把握去受,早受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纵使四禅八定功夫仍然存在,可是造了大恶业以后,因果律却是不管他有没有四禅八定的,他一定要下地狱去。下地狱时,空有禅定没有用,因为下了地狱以后被极恶劣境界所逼迫,连初禅都保不住,去受极痛苦的纯苦果报时绝无可能继续住于一心不乱境界,所以断善根时定戒就自动舍掉了。什么是断善根?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都叫作断善根。如果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时所谓的「偷罪」,很显然是指民事责任,或是因果的责任。因为,古人认为发心布施的功德,在布施的心发起的时候,就已经成就了。后来虽然被人家拒绝了,布施的人应该转施给的人,不应该留下来自己用。如果留下来自己用,便违背当初发心的本意,干犯了因果,所以说:「是得偷罪」。唯这种「偷罪」,毕竟不同于盗戒,也不算是菩萨戒的波罗夷罪。若以今日的时代背景而言,现时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剩下的部分,也请观众自己请阅佛陀的经典来了解,这样就能够知道自己此世生命的特质与过去自己的业种习气,同时也知道要如何修改自己的行为习气,这样能够得到可爱的异熟果于未来世;这些业种都是存在自己的如来藏当中,因此由如来藏每一世对现出该有的异熟果报,让众生酬偿因果。我们先举出佛陀开示的短命报的说明。这类短命报的有情的生命,为何会短寿夭折而死呢?佛陀在这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再说,因果的法则,是无法逃避的,自杀的人因痛苦、烦恼而自行了断生命,痛苦和烦恼的业种并没有因此而消灭,未来际仍然得承受同样的痛苦和烦恼。所以,修行人不应该选择自杀来逃避烦恼与痛苦。——摘录自《正觉电子报》般若信箱 (原标题:佛教对“自杀”怎么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第一,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要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来请问一下说,这位某甲他的愿力为什么可以这样坚定?乃至说,他唸佛的境界为什么可以这样殊胜?为什么?因为他有他基本的世间福,他随他修学的分际,譬如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乃至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部分的福业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例如一只海星被切成两半而变成二只,那么到底它是一只海星还是二只海星?它们的命运应该相同还是不同?增加一只海星,在世界中真的增加一个生命了吗?我们可以如此随意就创造出生命吗?当然还有其他有关因果如何成立的相关疑问。我年轻时随着所遇到的因缘,询问佛门大师与同修道友这些问题,但无人能答,甚至还有人听不懂我的问题。经过十余年后因缘巧合,我随学于萧平实老师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它的内容从具足对因果的确信以及三宝的信心,到外门广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菩萨六度的资粮位,以修集见道资粮。然后亲证自心真如,明心不退真见道,打破了无始无明所知障,证得一分无生忍,进入七住位开始见道位修学,并且进入内门广修菩萨六度万行。接着十住位以父母所生眼看见佛性,证身心世界如幻观。之后继续三贤位相见道、别相智的修学。还要断除欲贪发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常常有人质疑,世间常看到有造恶乃至作奸犯科的人,可是却不见他们受有报应,善恶因果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佛法中说,因缘果报大多在舍报后业报才会现前,纵使今生作奸犯科,现世已受法律制裁,也还是要在来世再亲自在被害人处受报。譬如,心地残酷狠毒,以残暴手段故意致人于死,今生被判死刑;处死后,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论是祂的平等性,不论是祂的随顺众生性,不论是祂怎样众生行的体性,这些东西的话,祂都是为了你,满足你所有的因果,体现所有的一切,因此你最终都会通通地了解,具备一切的智慧。——摘录自《甘愿做菩萨》 (原标题:不拿福报去和世间法来作交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那时候的人之所以大多是善根深厚,不敢随意造作恶业,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想的:是因为古时候的人迷信无知,所以就随意听信别人有善恶因果、六道轮回之事。而是因为那时候真的有许多人很清楚谁造了恶业而下堕三恶道,也清楚哪个人上生到某个天界去享受天福了。但是因为只有佛陀才具有如来十力的智慧,所以才能完全了知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是善业、什么又 | admin 2018-07-23 |
![]() |
但他们却茫然不知,像这种不需要透过修学菩萨道,也不需要长劫六度万行累积福德智慧,只要在自己心中观想成就就可以成佛的说法,根本没有修清净因,却可以得到清净果,这是完全违背法界因果正理的邪说。 像是假藏传佛教的教主莲花生所造的《西藏度亡经》或称为《中阴救度密法》,还有索甲仁波切依照《度亡经》所写的《西藏生死书》当中,所说关于救度亡魂的观念,大多是依 | admin 2018-07-23 |
![]() |
这三种布施都有不同的难度,对于一般具有因果知见的人来说,第一种的舍身外物是最简单的事,但是对一些无智又吝啬的世俗人来说,要舍外物都已经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了。第二种的舍内物,就是施舍身体或是体内的器官,这就很不容易做到了!先别说是体内的器官,就说有一些男众,想说要修行了,干脆就把三千烦恼丝给理光吧!但常常是思索再思索,甚至是想了好几个月,还是剪不下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愚痴,如果不能把愚痴布施出去,对愚痴的因果不能具足了知,就不会乐于布施;表示愚痴还没有布施出去,就无法清净持戒。布施是持戒的基础,持戒又是忍辱的基础,就这样一度又一度互相含摄;每一度都含摄其余五度,六度是互相含摄的。所以布施是成佛的首要,菩萨没有不乐善好施的;布施一直修到等觉位,还要以整整一百劫的时间,专门修内财与外财的布施,具足之后才能成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地藏菩萨本愿经》更是世尊为了报答母亲因为生祂而往生的恩德,亲自到忉利天宫来为母亲以及诸大众开示地藏菩萨过去世孝亲的因缘,以及因果报应的道理,所以《地藏经》又常被称为佛门的孝经。除了孝养父母、敬事师长之外,世尊也在诸经中教导我们要和顺妻子、忠信怀义、敦修礼让、谦敬于人。这些道理和我们中国儒家所提倡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愚痴无明如果不能布施出去、不能舍弃,对愚痴的因果不具足了知,或者不如实知,所以不能乐施,表示他的无明还没有布施出去,他也是无法清净的持戒,所以施是戒的基础。-----正觉电子报第98期《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3)第一章第三节、菩萨道必修布施、持戒、十善业》张善思居士(原标题:布施是菩萨净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有些人,对于布施的因果没有信心,或者不晓得布施的异熟因果,有许多需要在未来世才能展现;因此在布施之后,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或者障碍,便抱怨布施没有感应,因此便生起后悔之心,造成将来的果报不清净,或者先受快乐,后受苦恼。譬如在《大智度论》卷94中的开示:【若著心布施,有不称意事,则生恚怒;若受者不感其恩,即成怨嫌。若著心供养善人,有少凶衰,则嫌布施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人问到说:佛法之中求财富得财富,那不就没有因果了吗?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曾经起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会这么问?后来我想到世间法之中,不是也有求官不一定得到官,求如意郎君、美娇娘也不一定尽如人愿,甚至是求子嗣、求阖家平安等等,能否实现也都在未知之数;依于这样子的观念,所以有人会有这样子的看法。因为佛法之中说求财富得财富,那不就是没有因果了吗?会这样怀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