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可是如果住于调伏心,又变成声闻人;因为调伏了自己以后,舍报了要入无余涅槃去了,所以说是声闻法。所以菩萨不应当住于调伏心、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才是菩萨行。可是你如果没有证得如来藏以前,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这是什么境界。但是亲证如来藏以后,你想想看:如来藏会不会住于调伏心中?祂不住。如来藏会不会住于愚人的不调伏心中呢?祂也不住。祂没有所谓的调伏与不调伏,无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毘婆尸佛入涅盘后,盘头王即建起七宝塔,供养佛的舍利;王的第一夫人,以天冠的拂饰,搭在毘婆尸佛像顶上来庄严佛像;又以天冠中的如意珠,安置在塔前的高柱上,让如意珠的光明能普照世间,并发愿说:『藉这个供养,使我将来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荣豪贵,不堕入三恶道、八难之处!』当时,王的第一夫人,就是今天的善光公主!」「迦叶佛时,她又以佳肴美饍,供养迦叶如来及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六种凡夫法界指的是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和地狱,即中国佛教和民间通常所说的六道轮回中的六道;四种解脱法界指的是声闻、缘觉、菩萨和佛。在佛法中,人只是十法界中的一种,而且是生死凡夫;菩萨法界指的是证得了初地及其以上果位的菩萨摩诃萨,这种菩萨摩诃萨虽然在各种世间普度众生,但是他们本身并不属于轮回中的人的范畴。由于维摩诘居士和善财童子的果位均远远超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修学佛法的人有三种:第一种是声闻种姓的自了汉,第二种是缘觉种姓的自了汉,第三种人则是可以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种姓。凡是出家以后只想自己赶快建立专属于自己的寺院,一心想要大家出钱出力为他成就,但是对于佛法在人间的永续流传,对于众生广被误导的事情却丝毫都不关心,这就是声闻性的自了汉;在法上而言,若是只对缘起性空有兴趣,当他听到常住的如来藏心时,却完全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修学佛法的人有三种:第一种是声闻种姓的自了汉,第二种是缘觉种姓的自了汉,第三种人则是可以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种姓。凡是出家以后只想自己赶快建立专属于自己的寺院,一心想要大家出钱出力为他成就,但是对于佛法在人间的永续流传,对于众生广被误导的事情却丝毫都不关心,这就是声闻性的自了汉;在法上而言,若是只对缘起性空有兴趣,当他听到常住的如来藏心时,却完全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目学者,除了要远离八种无暇外,尚须具备十种;如《瑜伽师地论》卷21〈声闻地〉说:【云何自?谓善得人身、生于圣处、诸根无缺、胜处净信、离诸业障。】此五种是自。又说:【云何他?谓诸佛出世、说教、法教久住、法住随转、他所哀愍。】此五种是他。依根本论〈声闻地〉所说,自有五项:一、善得人身:人身是说生在人同分中,若丈夫身,男根成就,不受拘系;或得女身而能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如外道来了,佛决定不帮助他开悟的,声闻种性的人也一样,佛也不帮助他们开悟般若实相智慧的,可见佛还是有分别心嘛!不是没有分别心嘛!所以,佛法所说的证得无分别智慧的境界,是说你证得另一个本来就没有分别的第八识心,转依第八识心的体性而住,而无妨原来就有分别的意识觉知心继续存在,不相妨碍而有了无分别智。但是你悟后在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仍然要用原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以前也只帮助有发菩萨心的菩萨们明心,如果是定性声闻阿罗汉,将来一定会入无余涅盘,那佛陀也不会帮他们开悟;所以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其中有五十位是定性声闻,也就是声闻种性者,佛陀也没帮那五十位声闻种性的阿罗汉明心,只有帮一千二百位菩萨阿罗汉们明心,这一千二百位阿罗汉菩萨们也都在后来入地了,并在法华经中被佛受记将来会成佛。因此开悟明心必须要很多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以前也只帮助有发菩萨心的菩萨们明心,如果是定性声闻阿罗汉,将来一定会入无余涅盘,那佛陀也不会帮他们开悟;所以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其中有五十位是定性声闻,也就是声闻种性者,佛陀也没帮那五十位声闻种性的阿罗汉明心,只有帮其它一千二百位菩萨阿罗汉们明心,这一千二百位阿罗汉菩萨们也都在后来入地了,并在法华经中被佛受记将来会成佛。因此开悟明心必须要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诸大菩萨为何大多示现在家相,而不示现声闻出家相呢?答:有诸多原因使得诸大菩萨大多示现在家相,而不示现声闻出家相。简略的说,若以接引众生、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说,示现在家相较容易与众生共事,方便摄受修学佛道,如大慧宗杲祖师开示:「四摄法中,以同事摄为最强。」因此菩萨四摄法中,与众生同事来利益众生最为重要。诸地菩萨都了知这个道理,唯除有特别的因缘或别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实还有很多人仍然还在二乘菩提之中:受了菩萨戒,却不以菩萨戒为主要依止,反而把声闻比丘戒、比丘尼戒作为第一依止,菩萨戒只是作为方便用的。法上也一样,总是把二乘解脱道当作佛菩提道的行门。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无菩萨种性,而是声闻种性或者凡夫异生性,虽往世少有福德因缘,此世得遇善知识加持帮助而见道,也无法堪任菩萨璎珞庄严的贵重,未来退失菩提心的机会还是有的。所以明心见道乃是资粮与加行的果,乃是了因,而菩萨种性的具足乃是生因,所以菩萨种性更是重要;因为有了菩萨种性,明心见道只是迟早的事情;若没有具足见道应有的菩萨性,想要开悟明心是不可能的,纵使悟了还是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通常作这样主张的人,他是说不出来大乘跟小乘具体的修证差别,只有可能含糊笼统地说:“哎呀!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就说解脱生死的法门啊!然后这样就叫作声闻的小乘。然后对于根器深厚而又悲愿化世的听众,那这样就是菩萨的大乘。”可能他又转着又会说:“事实上佛法又分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人生天,中品五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算是证得俱解脱的定性大阿罗汉,这位声闻圣者也没办法了知;禅宗的般若禅的实证内涵,除了二乘人回心大乘,透过参禅的方法,然后因缘成熟一念相应悟入,不然二乘人都不知道。所以,从实证内涵的标的来说,禅宗不是禅定,因为所证的内容不同,禅宗是实证不生不灭的真心如来藏阿赖耶识;而禅定呢?禅定的实证其实是生灭无常意识相应的境界。两者不论从任何角度来看,差异是甚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法道,都是依着四圣谛、八正道声闻法的观行修学所生起的菩提慧,或者是依十因缘、十二因缘缘觉法的观行修学所生起的菩提慧,而能够出离三界生死轮回,并不是藉着禅定的修证而出三界生死轮回。其次来说佛菩提道,它是修证法界实相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菩萨六度中的般若,须以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为基础,然后亲自现前领受所证金刚心如来藏的体性,因而发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声闻中的圣者阿罗汉们,他成为慧解脱之后,他还要继续进修,要让自己成为俱解脱阿罗汉,能够进入灭尽定修持,就是要远离三界的恶觉观。所以三界里面的四禅八定,对于声闻解脱的圣者而言,那个都是恶觉观。同样的,对于大乘的菩萨来说,三界的诸法也是恶觉观。可是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就在恶觉观中来利益众生,可是菩萨在欲界里面利益众生,是要教导众生远离欲界的恶觉观。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590,c3-5)平实导师在《人间佛教》第488页中开示:【不论是声闻初果的取证或菩萨七住位的开悟明心的菩萨果取证,都必须有基本而相应的降伏欲界爱的禅定力作凭借,才能有所实证,否则观行之后纵使已知初果的所断,纵使已知菩萨的所证,终究无法转依成功,对他而言都只是知识而非实证,因为初果人或菩萨转依解脱或实相的功德,他都不可能生起。因此,想要实证声闻初果的学人,或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来讲你对于佛的色相、名号的声相上面去执着,在经教当中也说有种种相,譬如在家相、出家相、声闻相、菩萨相、男人相、女人相、老人相、少年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种种的相,如果对于这些相的执着不舍弃,那你的定力就不容易成就,你就无法在体究念佛上面用功。这就表示,你在理行的资粮是不够的,那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呢?问题就是定的知见不足的原因,所以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说,声闻、缘觉、菩萨、佛都一样住於九众生居的境界中,但是却不属於九众生居所摄,所以在六凡众生之外,别立四圣法界;而四圣有情却都同样安住於九类众生的居处中,藉著同事、利行而以法施、爱语来摄受众生。但是三乘贤圣们在人间证得四禅、四空定的境界,却都可以现观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虚妄,所以异於六凡众生,所住的三界九地境界就不是众生居。由此而知,已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我们知道真正的解脱,有所谓的慧解脱;慧解脱的声闻人并不需要到达非想非非想定的禅定力,他就可以获得解脱。所以解脱其实是因为智慧而解脱,而不是因为禅定力而解脱。所以净无想道的问题就出在,如果以它为究竟的涅槃的道路的话,其实他是有可能产生见解上的错误,所以佛陀并不认可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就一定是获得涅槃;问题就在这里,因为真正的解脱在于智慧,要有解脱的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