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只有这样才可以吗?照那么多无量无边众生以后,还要继续照声闻的这些众生们,再来照缘觉,最后照从发菩提心,一直到九地的菩萨。因为三大阿僧祇劫里面,第一大阿僧祇劫就是从初发心,然后受菩萨戒开始这样行走,然后第二大阿僧祇劫,才是入地,第三大阿僧祇劫有八地、九地,那第十地呢,这时候他就要眉间放光,刚刚从一切菩萨,他就是面门放光,然后要用这样的光明来施作佛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颠倒僧俗的问题,他认为说在家人就是俗人,出家人就是僧宝,如果这样子,俗人跟僧宝颠倒了、混淆了,那这样传统的佛教能够维持下去吗?乃至会说现在很多白衣说法,很多居士在说法,这样子不是颠倒吗?其实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观念,因为那样的观念,是所谓的小乘人的观念,就是声闻人、缘觉人。他们的概念是这样子的,因为在他们的概念里面,是要疾出三界,能够脱离生死轮回来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过那些示现的,示现小乘声闻,实际上都是大阿罗汉、都是大菩萨,所以他们是不一样的。那我们再回过来,所以二果人、三果人、四果人,他们最快就四果人,四果人要两万大劫才发菩提心,所以他在涅槃贪里面要悠游一阵子。缘觉人也是喜欢涅槃,他贪爱涅槃,他觉得我一定要到哪里去,他们不知道佛法中所说的,此岸就是彼岸,彼岸就是此岸,他们不相信。他们相信佛您应该最后也会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这一部分学人而言,说他学佛是有着厌世或出世的心态,他是有声闻的心态。那么为什么说声闻法可以令学人亲证出世之法呢?看看《增壹阿含经》卷十六是怎么说的:【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汝等岂非欲离生死,求无为道故、作道乎?然五阴之身实不可保。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学道者,以求无为道,灭五阴身,是以学道。】(《增壹阿含经》卷十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示现什么呢?示现佛陀座下的声闻,因为我们声闻性比较重,所以都想要自我解脱。他们就透过这样的方式,来显示他是小乘人,只关心自己能不能解脱,所以方便来摄受我们。所以我们应当知道这法界的真实,唯一要透过佛教来显示,其他宗教是没有办法达到这一点的。——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2集佛教不同于宗教的特色为何? (原标题:你知道佛陀是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如果是二果以下的声闻人,即使在中阴身的时候听闻《度亡经》,也不可能因此而得到解脱。至于一般泛泛的佛教信众,更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如果有人在中阴身阶段,转向善道或是趣向解脱,那是因为他在生前所修学的善法串习的结果,而不是别人帮忙读诵中阴密法,所能够引发出来的。譬如《阿毗达磨集论》中说:“住中有中,亦能集诸业,先串习力所引善等思,现行故。” | admin 2018-07-23 |
![]() |
书中平实导师教示:许多菩萨,度人一世又一世,一点都不嫌麻烦,也不会当自己悟道时就不救度有缘众生;也不会因为众生心性难伏,就起瞋怨恼;若受善知识的帮助后而有所心得,但却只想自己精进,那不就如同比声闻圣人还不如的妄想俗人了?所以我们行菩萨道者,在布施前应该有智慧抉择啊!今把平实导师对这一段精彩开示中的另外一段节录供养大家,以祈有缘的菩萨能够有智慧的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人求荫故种树,或求华,或求果故种树;布施求报亦复如是,今世、后世乐如求荫,声闻、辟支佛道如华,成佛如果。是为檀种种功德。(《大正藏》册25,页140,上23-下14)-----正觉电子报第98期《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3)第二章第一节为何要修布施?》张善思居士 (原标题:布施的利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问题来了,既然菩萨也证得这样的三昧,为什么还会有生生世世继续在三界利乐有情的事实?而定性声闻人却都是要入无余涅槃的,到底这个差异在哪里?前面说过,菩萨也证得如同二乘人所证的出世间法的三三昧,却又证得另外一个层次的出世间法,称为世出世间法。换句话说,正在世间示现的时候,祂本然就是出世间法,所以称为世出世间法。菩萨证得这个层次的三三昧,却是不共二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几种胜田很值得种植福德呢?譬如已经四加行圆满——声闻道的四加行圆满——还没有真正完成观行,我见还没有断除,三缚结还没有断,这就是向须陀洹,已经算是胜田了,因为他已经有少分功德在身。如果是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或者辟支佛乃至各个阶位的菩萨,向上一直到最后身菩萨乃至诸佛,都是功德田,都有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六度以施为首,非如声闻不论布施。菩萨以施,住持三宝,能令二乘托钵乞食而无匮乏;菩萨以施,为诸声闻说有空性法界,非仅现象界之空相尔,令二乘人渐趣大乘菩提;菩萨以施,摄受有情,成佛时眷属财富无量;菩萨以施之般若,成佛时能得无量财富,而示众生以贫穷田相,托钵乞食。施者有净以及不净,净施之人后世福慧果报无量无边;不净施者,不唯后世无财,又复遭诸恶报。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如外道来了,佛决定不帮助他开悟的,声闻种性的人也一样,佛也不帮助他们开悟般若实相智慧的,可见佛还是有分别心嘛!不是没有分别心嘛!所以,佛法所说的证得无分别智慧的境界,是说你证得另一个本来就没有分别的第八识心,转依第八识心的体性而住,而无妨原来就有分别的意识觉知心继续存在,不相妨碍而有了无分别智。但是你悟后在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仍然要用原有的第六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提到:二乘菩提实际上并不是究竟的菩提,声闻人所受的法能够得到涅槃,那是因为诸佛的方便;然而诸佛是在我们这世间如何开启这道场呢?我们来看到这部经典《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时,有十佛刹微尘等他方诸佛,为欲庄严毘卢遮那道场众故,示菩萨形来在会坐,其名曰:观自在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藏菩萨、维摩诘菩萨、善威光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说,接引有缘人,劝请他们发大乘菩提心——要注意!是劝请发大乘菩提心,而不是说你要发声闻缘觉解脱道的、缘觉菩提的菩提心,而是劝请发大乘菩提心——这样的一个福德非常殊胜!因为一方面能够护持正法,能够护持有情的法身慧命,自利利他,那么,依止于功德而产生的福德不可限量。那么,这样的福德你能够如实地去修集,就能够让你有因缘能够开悟来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下等的菩提心是指声闻菩提,中等是指缘觉菩提,上等是指菩萨的道心,就是大乘教的发起佛菩提心。关于菩提心的发心,不能说众生一定有菩提心或者一定没有菩提心。也就是说,众生都应当要先有熏习之后才会发起菩提心的;往世若没有熏习过佛法,就不可能发起菩提心。如果有人说,众生一定都已经有菩提心的种性,那又为什么可以说菩提心有三种的发心呢?那就不应该说菩提心的发心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复有二事:一者观六住人虽有转心,犹胜一切声闻缘觉,二者勤心求索无上果故。复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二者欲令众生解脱、胜外道等所得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复有二事:一者为断众生现在苦恼,二者为遮众生未来苦恼。复有二事:一者为断智慧障碍,二者为断众生身障。〗讲记:有很多种的两个原因,所以要发大心来修学佛菩提啊!第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此大乘戒哪里是声闻戒可以比拟,这是法界如实戒法,于一切大乘佛菩萨所安住。《菩萨璎珞本业经》,佛陀亲口宣说:佛子!受戒有三种受: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我先礼足,应如是语:‘请大尊者,为师授与我戒。’其得戒;是中品戒。三、佛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实还有很多人仍然还在二乘菩提之中:受了菩萨戒,却不以菩萨戒为主要依止,反而把声闻比丘戒、比丘尼戒作为第一依止,菩萨戒只是作为方便用的。法上也一样,总是把二乘解脱道当作佛菩提道的行门。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楞严经》中佛又说:「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中告诉我们「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此可见,单以福德来衡量学佛的成绩,已然失当,何况是以部分的福德--良好的气质长相--来作为学佛得力与否的标准?再进一步思量,若外貌会反应出学佛的成绩,何以僧团中仪表甚为出众之难陀尊者,不是声闻十大弟子?何以僧众所着之法服─袈裟,其意为“坏色”?何以观身不净为四念处之入门?何以解脱道之观行,以色蕴为首要观破之对象?何以《金刚经》会说“凡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