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见道就是证佛菩提,那么在声闻菩提当中也是这个样子,声闻菩提当中也是要受戒才能证果;那么佛菩提道同样的一定要受菩萨戒,才能证得佛菩提。因此,菩萨想要从初发心的菩萨变成证得菩提的真正的菩萨,他就一定要受菩萨戒。有人或许会问:佛不是说,称一声南无佛,将来必得作佛,那么为什么你说一定要受菩萨戒才能成佛?但是你想想看,佛有没有说,称一声南无佛以后你什么都不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菩萨戒者,是则名为出家菩萨。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证菩提,有多分证与少分证的差别,所以在佛菩提道当中,有贤位菩萨、圣位菩萨,也就是初地到十地,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当然这是就佛菩提道当中的菩萨来说;也有通教菩萨,这是就声闻菩提道的菩萨来说。再来说初发心的菩萨,其实因为他没有证得菩提的缘故,所以他是很容易退转的,譬如说一个人他发了四宏誓愿以后,他因为种种因缘不具足,生活条件不具足,所以他就不想在佛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与声闻不一样,声闻是一切法无取着,他们要离开一切法;菩萨不是,菩萨是于一切法都无所取着,又何妨拥有一切法!所以菩萨无妨有无生法忍诸法伴随着来利益众生。阿罗汉是要把一切法都舍掉,二者是大不相同的,三乘菩提有此很大的差异。所以不要因为说:既然于一切法心无取着,那我就把职业辞掉,不要再赚钱了,我什么都不要了。那你就变成声闻种性了。所以应该是示现菩萨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依照大乘出家人所受声闻戒及菩萨戒的规定,是五年学戒,所以满五年以后就不必半月、半月诵戒了;只有未满五年的新学菩萨,才需要每半月聚集共同诵一次戒。这是在受戒以后,尚未习惯戒律约束的人,才需要每半月诵一次戒,长期提醒自己不要犯了戒。久学菩萨是不需要这样半月半月诵戒的。已经证悟的人,应该算是久学菩萨了。但是真悟者是否可以算是久学菩萨而不必半月诵戒?同修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就不算犯戒。而菩萨戒祇要有犯戒之念即为犯戒,所以要受持以前,须先将戒条了解清楚。一旦持戒后就须坚持到底。持戒而犯,不愿意舍戒者,最多不过下地狱受苦,受苦之后不久究竟解脱,亦比凡人众生好得太多。如果已见道者,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但今生受持,也尽未来际受持。总之持戒的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斗战之具,及恶罗网杀生之器,一切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次第再受比丘或比丘尼戒,比丘戒为声闻戒,共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亦为声闻戒,约五百戒,须持六和敬。出家戒以求取解脱果为主,又因其已厕身三宝之列,不礼不依在家人。在家出家佛子若有菩萨根性者,不欲独善其身而取涅槃,能发菩萨清净大愿,尽未来际自度度他,乃至成佛亦不舍大愿者,佛为建立别解脱戒:菩萨戒。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菩萨戒者,是则名为出家菩萨。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譬如精进根不够的人就不愿意受菩萨戒,正因为想要精进修行佛菩提,才会愿意受菩萨戒、声闻戒;若是念根不够时也不可能受戒,因为不能忆持菩萨戒的内容与精神,不能忆持比丘、比丘尼戒。如果心不决定,定根不够,心中老是怀疑:我受这个戒法真的能帮我完成佛道吗?能帮助我修学佛菩提吗?我受了比丘戒以后,未来一定可以得解脱,真的吗?受菩萨戒以后,可以让我超越三大劫而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刚有讲,声闻人自己只求自己了脱、解脱,他不会管佛法到底能不能延续下去,他自己解脱就好。可是菩萨的责任是要,让佛的法脉能够延续下去,第一个。第二个是什么?守护自己的法身慧命,守护大众的法身慧命,这才叫菩萨,能够观因缘、能够观根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会说太早让大家把这个法身慧命的因缘都毁掉了,这个才叫做好。所以我要请大家注意到的是,导师对大家说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当以积极的面向来对待,不可因噎废食,不要因为怕犯戒而不敢受持,那是逃避的心态,那不是菩萨道行者应有的心态,比较偏于声闻的心态。若要亲证佛菩提的根本──真心如来藏第八识,那就得要有大勇猛心,不可因为戒律难持而退缩,当以勇猛积极的心态面对戒律;因为戒律如同前面所举《优婆塞戒经》的开示一样,对于众生无量世所熏习造作的染污诸恶种子的消除,有着极大的帮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声闻人推溯到无明时,确认众生由于不知蕴处界的虚妄性而产生了自我执着,这就是无明;然而断除我执时,若不是因为佛陀开示无余涅槃中有本际实存、常住不变、真实,二乘圣人就会因内有恐怖,我见与我执是无法断除的;但是菩萨不但要断我见、我执,还要推溯无明是从哪里来的?对二乘人来说,解脱道的修行是在了知无明的内容,也从佛闻知涅槃中的本际常住时,我执断尽就结束了。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嗔恨心不看,乃至僧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畜(xù)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斗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回心大乘的声闻阿罗汉仍非真正的佛子,未证无生法忍的缘故),都是严重犯戒的破法人,不但不应覆藏他们的过失,而且还要在他们一直都不肯改正的时候,起而公开举证破斥;这样才不会辜负佛的咐嘱。因为在事相上会有许多的差别存在,所以应该有智能判断而作恰当的处理,所以在司法调查中陈述证言,是否可以准照僧团或修行团体的情形?应该要依具体情形而判断,因为有时候据实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戒体上,声闻出家戒也一样,违犯了重戒以后戒体就失去了,就不再是僧宝了!但是殷重忏悔而见好相以后可以重新受戒,再重新获得一世的戒体。但是这个优婆塞菩萨戒,犯戒之后不会失掉戒体,只有舍寿才会失掉戒体;所以这戒和一般的菩萨戒不同。因此,受持菩萨优婆塞戒以后,虽作大罪亦不失戒,因为这个戒的力量及受戒后产生的顺势作用正是如此,所以它跟声闻戒和菩萨戒不太一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意思就是,优波离问释尊说:如果要得五戒、八戒、十戒,乃至具足戒(声闻具足戒),是不是可以不受三归依戒?如果不受三归依戒的话,这些戒能不能获得呢?佛陀就回答优波离说:一切不得。也就是说,所有持守戒法的人,他一定要先遵守三归依戒,如果没有遵守三归依戒,那他的戒体一定都损坏掉。很多人对于什么叫作戒体,他会很多的迷惑。什么是戒体呢?戒体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诸大菩萨为何大多示现在家相,而不示现声闻出家相呢?答:有诸多原因使得诸大菩萨大多示现在家相,而不示现声闻出家相。简略的说,若以接引众生、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说,示现在家相较容易与众生共事,方便摄受修学佛道,如大慧宗杲祖师开示:四摄法中,以同事摄为最强。因此菩萨四摄法中,与众生同事来利益众生最为重要。诸地菩萨都了知这个道理,唯除有特别的因缘或别愿,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无师独觉的辟支佛,他的智慧是远远超过声闻阿罗汉。因为声闻阿罗汉完全依赖诸佛菩萨言说的教导,才能够了解解脱的道理并实证之;辟支佛则全凭自己的观察与智慧而获得解脱。中乘辟支佛与小乘声闻阿罗汉的智慧,二者的距离是十分巨大。辟支佛虽然能够独自运用解剖方法发现生命有不变的结构,不依师悟,却不能够实证生命结构中永恒不灭的轮回主体如来藏,只从推理而知色身与觉知心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