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若有定性,已发声闻缘觉心者则不能发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众僧无有定性,是三种性亦复如是;若有说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善男子,譬如众生先无菩提,后乃方有;性亦如是先无后有,是故不可说言定有。综观佛示原文及限于篇幅而未抄录之更多原文,悉皆在说菩萨种性,非谓佛性,智者观已,即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如果过去生多布施声闻,今天就容易得到声闻之法,无法和菩萨法相应;听到菩萨要广度众生,他就皱眉头;听到菩萨要用三大阿僧祇劫来修行,他就畏惧;听到念佛法门就不相应;听到佛说菩萨不住涅槃,却从未离开涅槃,他只好搔搔后脑勺,这是怎么回事啊?反过来说,过去如果在大乘法中多结善缘、广行布施,今生听到念佛法门就心生欢喜,听到要参禅证真如就欢喜信受。这就是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犹如声闻法中五停心观实修之目的在于发起未到地定,藉定力摇动或伏住烦恼结使;然后继之以声闻菩提的见道断我见时,声闻见道之后的智慧自然即可运转,才能名为已经证转之初果圣者。大乘法中亦复如是,须先有未到地定之定力,然后求断我见,继之以参禅求证真如;以未到地定支持的缘故,证真如以后才能免于退转;以此缘故,平实于弘法伊始乃至今时,一贯不变地主张必须有定力相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说真正的大乘是一佛乘,这一佛乘是函盖了声闻、缘觉的智慧,是含摄了二乘菩提乃至含摄了人天善法。也就是说,一佛乘其实是函盖五乘,是以佛菩提来函盖二乘菩提乃至人天法,这样子才是完整的一佛乘。而且要能够实证第八识如来藏之后,能够知道如来藏有种种的功能,这个功能叫作种子,能够遍知他的一切种,所以成就了道种智,才能够成就佛道,这样子才是能够庄严菩提。如果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来藏第一义谛法,不同人天善法、声闻菩提法、缘觉菩提法。人天善法,人人可教、人人可学、人人可传。二乘菩提法,在佛世时须具有品德、道德观念之人,能信因果,乐于布施,不悭贪之善人,佛才会为其说解脱之法。而佛菩提如来藏妙法,佛更是于们修学二乘菩提十余年后才传授。兹因如来藏乃众生本具,日用而不知!是法,众生难信、难悟、难修、难转依,故佛对缘未熟之人往往不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在四阿含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较量分别,可是往往从初果向说到阿罗汉,再说到辟支佛向、辟支佛的功德,接着就直接跳到叙述分别佛的功德那个部分,而中间诸大菩萨的功德往往略而不说;这其实就说明了,声闻人对菩萨所证的智慧与功德是难以了知的,因为声闻法只是佛菩提道中的一个极小部分而已。从这一段中,你既然已经明白说菩萨种性是这么尊贵,乃至于说未入七住位,就只是心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七日后以应化身人间,觅憍陈如五人,于鹿野苑说声闻法,建立僧团,此第二时第一教也。后说大乘般若空,以如来藏空性中道义而说蕴处界等一切法空、遣声闻教之执著我空法有,此第三时第二教也。由此能兴论主诤,故说唯识经典:如来藏经、楞伽经、无上依经、同性经、不增不减经、显识经、大般涅槃经……等如来藏系经典。则声闻缘觉法与大乘般若空性之争执化为乌有,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41阿罗汉只能住持「声闻」教,不能住持「佛」教。42关于鸯掘魔罗忏悔而参究开悟明心的文献证据与简略说明,请参考:高惠龄、蔡礼政著,〈佛学研究与历史想象—以阿含部诸经略评吕凯文〈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正觉学报》第三期,正觉教育基金会(台北),2010,页168-173。43不信有佛陀,即是不归依于佛陀;不信有开悟明心之法,即是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般涅槃经》佛说:“声闻缘觉定多慧少,以是因缘不见佛性。”如果完全没有慧力,根本看不见佛性,想看见佛性,除了定力以外还要慧力,所以佛说:“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犹未了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能得明了。”因此,我们一直在倡导《楞严经》的首楞严三昧,我们倡导第二十四种忆佛念佛的方法,这也是首楞严定的一种;修学这个功夫以后,看见佛性就能了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遇之师皆自称禅宗正统,亦有显赫传承,然观其禅法:或以定为禅,或以无念为禅,或以见闻觉知之灵觉心为禅,或以声闻禅为禅,皆非菩萨。此际真善知识难求是第四难也。五者末法佛子,世智辨聪,慢心深重者甚多,苟无显赫传承及大名声,虽有方便善巧及真实修证亦不被信受。为有此五难,故余多年以来,凡遇学佛人,多劝其念佛,求生极乐。《央掘摩罗经》云:更有第一难事,谓于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像《维摩诘经》当中记载,维摩诘菩萨令他所化现的菩萨,前往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世界,去到众香国,向香积如来求得如来斋食所剩的香饭,带回到娑婆世界来施作佛事;就能够令爱乐声闻解脱道小法的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弟子们回小向大,信受并且弘扬佛菩提的大道,也使香积如来的名声普闻于十方世界。难怪阿难尊者亲见如此胜妙之事以后,他要惊讶地赞叹,说这是他从未曾见、从未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声闻人跟缘觉人,修证虚妄分别相或者因缘相的一部分;而菩萨尽未来际修证第一义相的内涵,并且也分证虚妄分别相跟因缘相,而进一步去证知说,其实都是从自心流注而运作,然后最后遍知如来藏中的一切种,究竟了知第一义相。所以才说,二乘法是含摄于大乘法中;由于这个缘故,而不说三乘菩提,但说一佛乘。所以,主张佛法是一味,大乘小乘的差别只在于行者的发心大小不同,所以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声闻解脱道的至为关键的课题,就是断我见!断我见不仅是声闻解脱道里的一个关键,也是菩萨修学大乘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提到断我见时,首先来看看什么叫作我见?我见并不是像坊间有些人说的——把我见它定义成我的见解,只要我们没有成见后,就叫作断我见。这实在是一个非常错误的看法!所谓的我见,指的是把五阴我当成是一个真实常住的实体,也就是说把五阴我当成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有三乘,其中声闻乘以及缘觉乘完全是在讲解脱道,只希望能够出离三界、进入无余涅槃、不再来三界轮回。也就是说,解脱道教导我们如何把对于三界的贪著给修除掉。但是在能够断除三界烦恼之前,必须要先能够见道,见道就是断三缚结,要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其中最主要的关键就是断我见。一般人一定会认为五蕴十八界里面有一个真实的法,是我们可以依靠的,是不坏的本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时候这个菩萨还是不能停下来,他要更进一步的对于能取的觉知心,还要更进一步的去加行,还要更进一步去确认这样的事实:我这个能取的心,祂确实在正死位的时候,乃至能够观察到我们的末那识,虽然在我睡着无梦的时候,我还有第七识心末那心还继续在攀缘着一些法尘;可是因为我的第七识末那心,如果在声闻的解脱来说,我要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声闻人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事实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是菩萨的种性呢?菩萨的种性是相对于声闻种性或者缘觉种性来说的,声闻种性跟缘觉种性,它与菩萨种性有很大差别的;因为菩萨种性就是,能够为的流传,还有整体的佛教将来的永续流传,能够考虑;可是声闻种性或者是缘觉种性,他们是修解脱道,不是修佛菩提道,所以说修解脱道而不修佛菩提道的这些声闻、缘觉人,他们是以自己的解脱当作首要的目标,而不考虑佛法的永续流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修学佛法最重要的还是二乘声闻法的见道——断我见——要你现观能取与所取都是虚妄。问题是:能取是什么?大师们都弄不清楚。诸位都知道所取了,所取是六尘,六尘虚妄,大师们都会接受,但在能取上面都会误会了。为什么在能取上面产生误会?因为很多师、大居士都会教导大家:我们一念不生时,什么都不分别,心中只要没有语言文字在分别,这时了了分明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至於一般学佛人,为何要说归依三宝是断我见而证初果的首要条件呢?且举中有关白衣学法的圣教事例来说明,因为在声闻法中,凡是尚未在佛门中出家者,都在白衣之列,所以外道也是白衣之属:【尊者舍梨子及众坐已定,世尊告曰:舍梨子!若汝知白衣圣,善护行五法及得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舍梨子!汝当记别:‘圣地狱尽,畜生、饿鬼及诸恶处、井尽,得须陀洹,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而言,虽然七方便主要是小乘声闻人要断我见所要利用的法门,可是无妨菩萨们,既然断我见也跟小乘人一样,都是同样要证得这个初果的断三缚结、断我见,基本上我们还是需要有同样的一个依循,一样由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样一个次第。那以正觉讲堂来讲的话,我们就依照平实导师根据《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与法义,导师再根据的法义,又因应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要断我见仍然是不会离开声闻的一个方法。换句话说,圣人施设,我们以声闻人来说,它是有所谓的七方便——七种方便、七种善巧,来帮助修行人能够证得断我见的一个功德。七方便是哪七方便?第一个、五停心观,第二个、四念处的别相观,第三个、四念处的总相观,后面四个则是所谓的四善根——煖、顶、忍、还有世第一,或是说另外的翻译:世第一法。前面的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