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祂以后能够做什么呢?我们看到《大般涅槃经》、《法华经》、《楞伽经》都同样的在说,最后你还是要回到,从无余依涅槃的境界中回到一佛乘来。尤其《涅槃经》里面说:这样的人应该会很快的能够成就菩提。然后《楞伽经》也提到说:这样的人就像是喝醉酒一样,在无量劫里面呢他都无所作为,可是最后还是会出离的。《法华经》又告诉大家:实际上佛只有开演一乘法,实际上声闻和缘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成佛以后,法身、报身、化身具足,有为法、无为法圆满,圆证四种涅槃,唯住于大般涅槃之境利乐众生无有终期。诸佛菩萨能成就净土,诸佛更具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好等等,这些都是二乘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二乘解脱道与大乘佛菩提道有种种不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二乘解脱道所修所证都不圆满;是以定性的阿罗汉、辟支佛都不名菩萨,更不能称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圆觉经》、《大般若经》(或其中的金刚经、心经)《大般涅槃经》《楞严经》等第一义的深法,能不起烦恼,欢喜信乐,不生疑惑,如果能如此的话,“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如果发无上菩提之心以后,听到了义经之意旨,而至心欢喜信乐,不害怕、不疑惑、不怀疑。这样的人,只要生起一念,欣慕极乐世界殊胜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果《大般若经》600卷没时间读,可读《金刚经、心经》以及《维摩诘居士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阿含部里面的《央掘摩罗经》,也是了义的经典,《心经》和《金刚经》一样,也是出自于《大般若经》,还有《大般涅槃经》、《法华经》等等,然后要深入思惟它所讲的意思和道理,思惟透彻后再来体究念佛。体究的过程之中,应该舍离一切的外缘。念佛到这个地步,有的人信心不足,就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有人就说:“心中自念自问‘念佛是谁?’也是可以体究念佛啊!何必一定要学念佛定、学无相念佛呢?”我们且引述《大般涅槃经》卷十三所载,世尊的开示:“夫正定者,真实是道,非不正定而是道也。若入禅定乃能思惟五阴生灭,非不入定能思惟也。”这一段就是说,一般人误会经典里所说思惟的意旨,以为思惟就是用语言文字在分析,有条有理的整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断尽变易生死成就大般涅槃九地:由八地再证道种智一分故入九地。主修力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成就四无碍,满心位证得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十地:由九地再证道种智一分故入此地。此地主修一切种智--智波罗蜜多。满心位起智云,及现起智云所含藏种种功德,成受职菩萨。等觉:由十地道种智成就故入此地。此地应修一切种智,等觉地无生法忍;于百劫中修集极广大福德,以之三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随即示现转、降外道、度众生,乃至示现老病而取涅乐--入于不生不灭之大般涅槃,常住世间而无所住,直至现代,有缘众生仍得恭觐。凡此种种,在在都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世尊只是应化身,为有缘众生得度而来,未能得度的众生,亦为种下将来得度的因缘。因缘既毕,示现生灭,警示众生。佛的报身则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乃是示现予居住在方便有余土及实报庄严土的声闻众及贤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大般涅槃经》佛说:声闻缘觉定多慧少,以是因缘不见佛性。如果完全没有慧力,根本看不见佛性,想看见佛性,除了定力以外还要慧力,所以佛说: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犹未了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能得明了。因此,我们一直在倡导《楞严经》的首楞严三昧,我们倡导第二十四种忆佛念佛的方法,这也是首楞严定的一种;修学这个功夫以后,看见佛性就能了了分明。但是有的菩萨修到九地还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他经常为僧众宣讲《大般涅槃经》,冬夏无废。无业禅师后来听说洪州马大师禅门鼎盛,特地前往瞻礼。无业禅师生得身材高大,站立如山,声如洪钟。马祖一见,便觉得他不同寻常,于是笑而戏之曰:“好一座巍巍佛堂,只可惜其中无佛!”无业禅师一听,连忙向马祖顶礼道:“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对于大小三乘的义学,我略知其大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是见性者,方是《大般涅槃经》所说之十住菩萨眼见众生所有佛性也!亦即是圆觉经所云之“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也!是故明心与见性二关,有其迥异之处,不可同日而语,不可等视而观。亦有明心之人,悟后便生大我慢,不信余所说理,心中如是认定:自己亲见如来藏现行运作之体性时即是见性。不知如是之见性者,乃是《六祖坛经》所说亲见众生成佛之体性而已,而非经中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于大般涅槃经兼因明论。末年逾切。又传输金论尽屏余缘。各讲十遍。仍求辅亮博览群书。得义最精。又扬具美。寻禀纶言住城内天王院。与弟子俱供亿不亏传持无替。乾祐元年汉祖以龙潜晋土之日。便仰岷名。特降庭臣赐紫衣号圆智大师。续有诏宣住崇福寺讲堂院。仍充管内僧正。经年而变法于晋。检策僧徒如风偃草。至乾祐二年十一月五日无疾而终。于时四众含悲一城恋德。俗龄九十三。法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六梵行品第八之二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所有思惟悉是真实。声闻缘觉非真实者。一切众生何故不以菩萨威力等受快乐。若诸众生实不得乐。当知菩萨所修慈心为无利益。佛言。善男子。菩萨之慈非不利益。善男子。有诸众生或必受苦或有不受。若有众生必受苦者。菩萨之慈为无利益谓一阐提。若有受苦不必定者。菩萨之慈则为利益。令彼众生悉受快乐。善男子。 | admin 2018-07-19 |
![]() |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一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一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涅槃经。得十事功德。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不可思议闻者惊怪。非内非外非难非易非相非非相。非是世法无有相貌世间所无。何等为十。一者有五。何等为五。一者所不闻者而能得闻。二者闻已能为利益。三者能断疑惑之心。四者慧心 | admin 2018-07-19 |
![]() |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谶译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六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九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初发五事悉得成就。何等为五。一者信。二者直心。三者戒。四者亲近善友。五者多闻云何为信。菩萨摩诃萨信于三宝施有果报。信于二谛一乘之道更无异趣。为诸众生速得解脱。诸佛菩萨分别为三。信第 | admin 2018-07-19 |
![]() |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五师子吼言。世尊。如经中说。若毗婆舍那能破烦恼。何故复修奢摩他耶。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破烦恼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有烦恼时则无智慧。云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烦恼。善男子。譬如明时无闇闇时无明。若有说言明能破闇。无有是处。善男子。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智慧能破烦恼。如其 | admin 2018-07-19 |
![]() |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六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四善男子。如来复有随自意语。如来佛性则有二种。一者有。二者无。有者。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是名为有无者。所谓如来过去诸善不善无记业因果报。烦恼五阴十二因缘。是名为无。善男子。如有无善不善。有漏无 | admin 2018-07-19 |
![]() |
本书所说见性的意思,是说禅宗的重关──证悟看见佛性,是《大般涅槃经》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这不是明心时看见如来藏具有能使人成佛的自性,更不是指眼识的能见之性。佛说诸菩萨所证的佛性有四种层次:凡夫菩萨所知道的佛性、未入地的十住菩萨所证的佛性、已入地菩萨所随顺的佛性、诸佛所运作的佛性。本书所说的见性──眼见佛性,乃是指十住菩萨以肉眼看见佛性。以下将针对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大唐南海波淩国沙门若那跋陀罗译憍陈如品余尔时须跋陀罗。从佛闻说大般涅槃甚深妙法。而得法眼见法清净。爱护正法已舍邪见。于佛法中深信坚固。即从如来欲求出家。佛言。善哉善哉。须跋陀罗。善来比丘。悦可圣心善入佛道。于是须跋陀罗。欢喜踊跃忻庆无量。即时须发自落而作沙门。法性智水灌注心源。无复缚着。漏尽意解得罗汉果。须跋陀罗既证果已。即前佛所 | admin 2018-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