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二)我诸同修,慢心甚微。不迷信大师,远离学术崇拜、权威崇拜心态,深修一念相续法门,成就无相念佛及看话头功夫、信心已立,是因缘成熟。(三)禅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在西天吩咐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中土初祖)曰:汝往震旦(中国),设药,直接上根。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即嘱咐菩提达摩往中国度人,以禅—&mdas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般涅槃经》卷七【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大般涅槃经》卷八【我昔于彼波罗奈城初转法轮时。说无常。苦。空。无我。今于此间拘尸那城转法轮时。说常。乐。我。净。】——《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一切众生。虽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此以后世亲菩萨就专心的宣扬大乘,广造诸论阐扬大乘佛法,对大乘经典譬如《华严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般若经》、《维摩诘经》、《胜鬘经》等都加以阐释;对瑜伽宗的许多论着也详加论述,譬如《十地经论》、《唯识三十论》、《大乘五蕴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等,总共有五百部大乘论着,合以前所着之小乘论五百部,总共一千部,因此享有千部论主之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譬如在《大般涅槃经》卷26中的开示:金师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人应教骨观。即使方法本身是正确的,但是不同根器的人,却需要修学不同的法门才能成就。因为金师之子与浣衣之人,他们所受的熏习与熟悉的境界不同,适合修学之相应的法门就不一样,包括五停心观也是一样的道理。都需要善知识之善观根器与方便善巧,才能让正确修学。所以,初学者要自己由经典中去摸索出这些有关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关于这个戒律的摄持,《大般涅槃经》说的最严谨,它这样说:如果你隔着一个墙壁,然后你听到外面有女人戴着璎珞、环钏、种种的珠宝,彼此碰撞发出声响,于是你就知道那是一个女人,这时候你心里产生了一个爱着,这样就成就了欲法,这样就毁破了净戒。《大般涅槃经》这样严格的规定,主要就是在“戒心”,如果一个人他在修清净行的话,起心动念都会影响到他不论是三乘菩提的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像《大般涅槃经》中圣教:【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着。复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就是爱着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贪爱五欲境界而一心一意专志追求,求得之后更是专注沉醉其中,无力分辨己身已经被五欲境界深深地系缚住,难以出离。或者是对欲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妙觉位的时候,要示现受生人间,要能断尽烦恼障一切习气种子,并且断尽所知障一切随眠,永断变易生死无明,成就大般涅槃,四智圆明而成就佛道;并且要在人间捨寿之后,以佛的报身常住色究竟天,利乐十方的地上菩萨,并且以无量化身利乐十方有情,永无尽期。而现在末法时代,邪师说法非常的普遍,而每个都自称是证量很高的大师;但是往往所说的法,却是破坏佛陀的像似。尤其像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说,在《大般涅槃经》中说,眼见佛性的十住位菩萨就是菩萨摩诃萨;有的经典则说,开悟明心不退的菩萨,就叫做摩诃萨;有的经典则说,要入地了才能称为菩萨摩诃萨。前面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大菩萨们修三十二相业,每一相都要以百福德来围绕,才能成就三十二相的一一相。也就是说,菩萨必须在无量无数劫当中,为诸众生作大利益,然而这不是指在有漏有为法上所作的大利益。那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圆觉经、法华经、首楞严经、大般涅槃经》乃至《楞伽经、菩萨处胎经》等,又如《鸯掘魔罗经、不退转经》等等,这些经典亦是善知识。除了研读上述经典外也应听闻善知识说法。善知识说法有许多种:有说定、说禅、说念佛法门、相唯识、说真正密意、说真正之金刚乘等,说法无量。但参禅人应有所拣择、对于求明心见性有益之善知识说法,应摄取听受,对于求明心见性用不着者,譬如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古时不是有人三读、四读《大般涅槃经》了?老是不懂,就去问六祖:如果入了涅槃,我不存在了,一切法都不能出生,一法不立了,那又是谁住于涅槃?他来问六祖这个问题。你们读过《六祖坛经》,还记不记得这一段?结果六祖答覆说:涅槃不禁制一切法,涅槃不制伏一切法。可是很多人读了《六祖坛经》还是不懂。大师们在解释六祖这一段话时,大家都听不懂,那不是听法者的过失,是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何谓定力?《大般涅槃经》云:亦不舍定,亦不随定,是名定力。也就是说,定力是一种能力,是能让人随时随地与定相应,处在一心的状态,却不随定而进定境的能力。所谓定境,是在修定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觉观境界。严格来说,在定中所出现的一切觉观境界都可以称作定境,比较典型的如一念不生、身体的轻安、暖、清凉、痒、麻,未到地定过暗时的不触五尘,初禅天身发时的触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何谓定力?《大般涅槃经》云:亦不舍定,亦不随定,是名定力。也就是说,定力是一种能力,是能让人随时随地与定相应,处在一心的状态,却不随定而进定境的能力。所谓定境,是在修定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觉观境界。严格来说,在定中所出现的一切觉观境界都可以称作定境,比较典型的如一念不生、身体的轻安、暖、清凉、痒、麻,未到地定过暗时的不触五尘,初禅天身发时的触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好像佛在《大般涅槃经》说:甚深微妙的佛法,佛以浅显的字句去加以说明,让它变浅而使众生容易了解。《大般涅槃经》就是这样说啊!就比如刚才跟诸位念诵的惭愧悔责(编案:已抽离此书而不整理进来,另行考虑放在他处印行),不都是很浅显吗?可是,虽然说是很浅显,但是已经有很多人在《大般涅槃经》读过这段了,还是没有读懂,因为知见错了。所以当他们读到中说涅槃是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般涅槃經》卷4「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卷1毘尼(毘奈耶):律、善治、隨順解脫「毘奈耶者,隨順一切煩惱滅故。」《瑜伽師地論》卷83【善男子!世出世間有三種僧:一、菩薩僧,二、聲聞僧,三、凡夫僧。文殊師利及彌勒等,是菩薩僧。如舍利弗目犍連等,是聲聞僧。若有成就別解脫戒真善凡夫,乃至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像《大般涅槃经》中圣教:【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著。复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就是爱著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贪爱五欲境界而一心一意专志追求,求得之后更是专注沉醉其中,无力分辨己身已经被五欲境界深深地系缚住,难以出离。或者是对欲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后进入妙觉位,烦恼障所摄习气种子,不论有漏或无漏种子皆已断尽,并且断尽所知障一切随眠,最后示现人间八相成道,成就大般涅槃四智圆明,成就究竟佛道。简单地说,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探究实相法界,证知宇宙万有及一切生命的本源,继续进修以后才会有一切种智,才能成佛。然而,既是要修学成就佛道,表示全部佛道的内涵都必须亲证,必须经过闻、思、修、证的过程,去亲身经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他们的根器小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大乘经典《大般涅槃经》可以看到,看到什么呢?就是说,初果人他经过八万大劫,那就有机会怎样呢?——发起菩提心。这个经典你大概要会通一下,因为它这个地方有两个地方:一个是说成佛,一个是发菩提心。那我们知道小乘人,他是不可能八万大劫马上就成佛了,除非他还像佛陀那种特殊的这种示现的,这样的才有可能。不过那些示现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们不相信!不但如此,无形无色的佛性可以眼见!有些比丘们心中更加不信!好了,因为不信,所以有的人就要出面否定嘛!那么最近有位印顺系统的无福法师叫做慧广,在他的杂志中,不是登了一篇文章吗?他公然否定眼见佛性,那这就是否定《大般涅槃经》嘛!那我不晓得他出家了要干啥?《大般涅槃经》他都敢公然否定欸!胆子也真大啊!那么我们将会有人写书回应他;因为他的文章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2《大般涅槃经》卷31〈师子吼菩萨品第11之5〉也有如是开示:【善男子!如拔坚木,先以手动,后则易出;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先以定动,后以智拔。】3这就是说,众生的烦恼,不论是二乘见道、修道所断的一念无明烦恼,大乘见道所断的无始无明烦恼,都是牢不可拔的;必须先有修定过程而生起定力以后,刚强难调的心性已被定力降伏了,再以智慧实证而能运转时,才能如实断除烦恼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此能兴论主诤,故说唯识经典:如来藏经、楞伽经、无上依经、同性经、不增不减经、显识经、大般涅槃经……等如来藏系经典。则声闻缘觉法与大乘般若空性之争执化为乌有,融合,此第四时第三教——如来藏唯识教也。佛灭前,为示华严法界真实,故说法华,而三教,此第五时也。阿含中之二乘法乃第二时第一教,然已隐含大乘法教于其中,今人不明,妄以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