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如果说一切都是断灭的话,那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没有任何的意义;世间所有的伦理道德,也都失去基础,也都会至此崩坏!所以从种种方面来看,断见论者其实是经不起考验的。修行人约略听过佛的开示,知道常见不可取;经过仔细思惟后,也知道断见是不对的。可是走错路的修行人(我们说走错路,是没有依照佛陀的开示,正确的去找寻修行道路的这些修行人),面对关于三世联系问题时,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说一切都是断灭的话,那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没有任何的意义;世间所有的伦理道德,也都失去基础,也都会至此崩坏!所以从种种方面来看,断见论者其实是经不起考验的。修行人约略听过佛的开示,知道常见不可取;经过仔细思惟后,也知道断见是不对的。可是走错路的修行人(我们说走错路,是没有依照佛陀的开示,正确的去找寻修行道路的这些修行人),面对关于三世联系问题时, 三摩地

2018-07-23

随着自心向外攀缘的习气而行,这种攀缘带来的只有贪爱,而一旦升起贪爱之心,就想一直保有这层关系,只有攀缘才能带来一种内心假有的安全感,但很快出现担心失去的焦虑,又生起想再攀缘其他人事物的念头,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越攀缘也就是越攀缘。如此长期处在不安、焦虑和恐惧之中,对自己身心都造成很大的伤害,这就是自我为自己建立的牢笼。如此保持这样的染心去弘法护持,于 三摩地

2018-07-23

若是领受舍觉时,也不必然就是乐,譬如舍觉常在而永不变易时,也将会成为苦,因为已经失去觉受而成为种子不具足的缘故,人生中必须拥有的其余功能性已经灭失的缘故;而且舍觉也不是能永远保持不变的,所以也有无常苦。而舍觉与乐觉也都如同三觉一样,都不离行苦,因为都属于无常变易之法,都不离行阴。若是在世间生活过程中,种种苦受也都是由识阴来领受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菩萨之处,就是一直以平等心来惠施,专精一意、念着一切众生等类由食而存,没有食就会失去依止,没有食就会丧失生命。就是这样啊!长者!这就是菩萨心所安处而能行广大的惠施。’其实这段《阿含经》是隐覆密意,用字相当精准到位,开示着很胜妙的大乘法义,不过在此不能公开地细说,只能依于现象界的法,和大家来谈菩萨的食观。菩萨在现象法界中,自 三摩地

2018-07-23

962,a13-22)优波离请示佛陀:佛犯下贪、瞋、痴三种,何者为重?何者为轻?佛陀开示:诸菩萨纵使犯下如恒河沙数之多的贪爱,仍然不算是毁戒;但是如果因故而犯下了瞋,就算是毁戒破戒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内心一旦起瞋,怒由心中起,恼恨当下失去理智,贸然恶作,自心也就舍离众生了;同时由于瞋恚相的现形,惹恼众生,也使得众生舍离而不想再学佛。但是有贪爱心自然不舍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种人,他亲自经历了参究的过程,也因此对于恶见的内容会产生具足分别的智慧,他在参究过程当中,也因为不断地碰壁,所以会遇到许多我见的变相,当一一整理清楚以后,就不会再落入我见的变相当中,所以后来当他一旦找到这个真如心的时候,就可以当下承担下来而没有丝毫的怀疑,当他一承担下来,般若实相的智慧就开始出现了;而希望别人为他透露密意的人,当他知道了以后,就 三摩地

2018-07-23

3)最近葛格我写文章比较「冷感」,都不知道要写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失去了一些热情,增加了一点声闻的味道!当然这个好处是有比较离开了一些!不过回过头来说,菩萨应该是热血沸腾的英雄好汉!菩萨是要能为众生抛头颅、洒热血,更何况对待身边的人!在道场中菩萨们彼此一直有不攀缘的政策,那不攀缘的政策好处是大家比较在法上用功,因为《阿含经》中都常提到比丘们只做两件事情 三摩地

2018-07-23

并且五蕴身是无所依靠的,就像婴儿失去父母一样。也是无人能救护的,就像被蛇吞食的虾蟆。又象是深不可测的无底洞穴,因为无法了知一一心无量无边之心所法的缘故。五阴永远都不会知足,因为觉知心对于五欲之乐从来不曾厌弃的缘故。并且我们的五阴身永远都不得自在,因为都被断见、常见所系缚的缘故。五阴身亦不生惭愧,不知第八识如来藏的恩泽,如同一个人蒙主人养育却背弃舍离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他不会贪着:万一五欲失去了,他不会痛苦。不会像世间人一样,色声香味触法中若有一法失去时,就心中惶惶然不可终日,每天用眼泪来洗脸;所以说菩萨虽复受之,心不染着,只是像寒冷的冬天求火来温暖保身一样;即使是为了活命而不得不求一个温暖,但是在求火温暖时也不会造恶业:为了保命,也不造恶业,不会为了自己要活命就把别人杀害。并且修忍辱及布施:忍就是无畏施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的约定是我一定要拉住你不要沉沦的,每当我想起你为了得到而不经意带出的背后的惶恐,或者失去后在人前故作快乐的银铃般的笑声,我就心痛的紧,我知道,我一定要帮你,但可能因为心痛,已经认同了你的世界了,然后我们一起受苦,然后在你离去时接受这一切,继续自己的承诺。做菩萨真难啊,不离不弃还要不能搅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帮到人,可是我现在还是凡夫啊!只有 三摩地

2018-07-23

失去大乘境界之欢乐,破坏菩提心。所以应该先知道众生善根及其心意。随其所能承受的次第说法。就象潜入大海一样,要逐渐深入。(这一条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也曾讲到,不分对象谈论大乘甚深佛法,听与说者俱获大罪。讲说佛法要看对象如何,他的目的志向何在,想人天法,我们就随顺开导其人天中最殊胜的方法。想求声闻辟支佛乘,就帮助其成就声闻乘,志向大乘,就为其解说 三摩地

2018-07-23

即使心中明知事实与自己所说、所行不符,也会因为情执而继续维护及谄媚下去,那么证果就变成永无可能了!因为证果不是有果可得,而是断结,是失去了我见与三缚结。当他心中想要维护尚未证果的师父、老师时,就一定会坠落于我所见、我见、常见之中;这种结使是非常深重的,在心地还不能完全真实时当然不可能断结,无法证果。所以,证果只是表相,证果的实质其实是断结:断了对于 三摩地

2018-07-23

又在家人的平实先生修学、弘传,不受供养,有何利养可言?又想,印顺法师怎么会犯如此重大过失呢?原因不外是:一、以研究代替修证,二、承受藏密应成派中观思想,三、作风过于大胆,在法上闯了大祸,却失去原有的「大胆、勇猛」,无有勇气公开辩解及修正,以救护广大信众。如是茍且多年,今已垂垂老矣,补救机会,已然渐失,令人惋惜。因此心想「绝不犯如是重大过失」,「不重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菩萨戒是尽未来际受,菩萨戒犯了重戒便失去戒体。犯了重戒以后不通忏悔,是很严重的。不同的菩萨戒本有不同的戒相。《菩萨优婆塞戒经》里面,他是尽一生受,有六重二十八轻。但是《菩萨地持经、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经》所讲的菩萨重戒,是十戒都尽未来际受。《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世尊开示云:佛子有十不可毁戒、应受应持。一、不杀人,乃至二十八天、诸佛菩萨。二、不盗 三摩地

2018-07-23

犯了这十个重戒,别说你是个菩萨初果;世尊告诉我们,犯这十个重戒将失去初发心住、乃至二住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也失去,甚至于初地到十地,一切皆失。修到十地犯了这个罪尚且要失掉,从头再来,何等严重!所以要很小心检点,真的要摄心为戒。反过来,我们如果想:这个戒这么严重,就不要受好了,免得一切失去嘛!但是世尊又告诉我们,这些戒是一切佛、一切菩萨行的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不可因为善知识还有残留一些贪瞋痴的习气没有修除净尽,就去诽谤他,否则本身就会因此而当面错过真的善知识,就失去了佛法之中证道的因缘。而加以诽谤的结果,便种下了今生和未来生障道的因缘。此外,在我们这个共修团体里面,处理事情和说话都要很小心。因为我们这个团体有很多的共修处,在这些共修处里面,有许多已经明心见性的人,《大宝积经、大集经、维摩诘经》都告诉 三摩地

2018-07-23

(《大智度论》卷14)从经论中佛菩萨的开示,我们就可以了解说:瞋恚心念对我们的伤害有多大!包括它的果报会导致自己现世失去善缘而痛苦,还会死后当堕三恶道。假如你是从自己的身上看到这个果报,你一定会有刻骨铭心的痛,这当然不是我们所愿意见到的。也许说宁可从别人已经曾经发生的经历,来作为自己的借镜;但是这也是要在你相信的状况下,才能够有所改变。反过来,我们来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而言,欲界之中贪的烦恼很深重,所以会有因为失去自己所喜欢的五欲境界而生出的瞋;色界的瞋,主要不是因为五欲而生起,而主要在于能否安住于禅定的境界而言,这是属于法尘境界的贪;无色界一般而言就没有瞋。接下来说明我们可能产生瞋恚的情况。古来大德有提到三种情况:一种是叫作非理瞋——他不来恼,而自生瞋;意思是说,也许你正无事而闲坐,突然想起一件令 三摩地

2018-07-23

任何一种理论的可行性,都需要同实践相结合,佛法也是如此,学习佛法,掌握了教理知识,提升了思想认识,如果不将所学用于指导日常工作、生活,佛法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而无实际作用了。另外,佛法的修学是利人利己,先要有利益众生之心,有利益众生之行,利益自己只是副作用,因为利人的同时就是在利己,所以,利益众生就应该掌握手段与方法,运用佛法于生活中,使生法化。懂得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