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若是今天受持五戒而明天不受五戒,就杀了人,来世的人身就失去了;又如今天受妄语戒,明天舍弃妄语戒而作大妄语,来世的人身也会失去;像这样一天受持五戒有何意义?所以五戒应当尽形寿受,正是这个意思。至于说:八戒斋法一日一夜受。这也是和受戒的目的有关。如平实导师开示:八关斋戒的受持目的是为了未来世的出家而建立因缘,由于能成就出家的因缘,所以就能在未来世得到有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菩萨戒是尽未来际受,菩萨戒犯了重戒便失去戒体。犯了重戒以后不通忏悔,是很严重的。【关于戒体,大善知识开示:戒以何为体?以心为体!戒的目的就是要戒心。意识与意根会导致我们的业种变化,导致世间和未来世五阴的变化。所以,一切的戒都是以意识、意根为体;因为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识和意根的行为。意识和意根接受了戒法时就有戒体存在了,意识和意根如果严重违 三摩地

2018-07-23

受菩萨三聚净戒以后,我们从此生或者说已在过去生受都一样,生生世世不会失去这个戒体,一直跟着我们到最后成佛为止。所以说菩萨戒有受戒而无舍戒,不像五戒、八关斋戒,也不像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一样可以舍戒。受菩萨戒之后,只有犯戒但不会失戒,直至未来际都跟随着我们,唯除犯十重戒。诸位已明心见性或尚未明心见性的人,若已受过菩萨戒也可以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菩萨优婆塞已经得到了人身,可是行于非法,那就不叫作人,因为他失去了人的格了。一个人如果没有人的格,那就是畜生、饿鬼、地狱。行于非法是指行非梵行,换句话说,与畜生女(畜生男)行淫,或与尊亲属、卑亲属、长上,非法行淫,都已失去了人应有的格,所以不名为人。前些时不是有一位教授在网站贴了人的图片而被检察官起诉吗?后来法官判无罪,说这是言论自由。虽然她在 三摩地

2018-07-23

若饮食不知有酒,或虽是酒煮之物,但以失去酒性,不能醉人,饮食之并皆无罪。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一切精神类的药品、毒品等,不是身患疾病而遵医生建议服用,自取服用、吸食者,因此而迷失心智,也属于犯戒的行为,不得不慎。(原标题:五戒之戒相简择) 三摩地

2018-07-23

受菩萨三聚净戒以后,我们从此生或者说已在过去生受都一样,生生世世不会失去这个戒体,一直跟着我们到最后成佛为止。所以说菩萨戒有受戒而无舍戒,不像五戒、八关斋戒,也不像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一样可以舍戒。受菩萨戒之后,只有犯戒但不会失戒,直至未来际都跟随着我们,唯除犯十重戒。诸位已明心见性或尚未明心见性的人,若已受过菩萨戒也可以 三摩地

2018-07-23

受菩萨三聚净戒以后,我们从此生或者说已在过去生受都一样,生生世世不会失去这个戒体,一直跟着我们到最后成佛为止。所以说菩萨戒有受戒而无舍戒,不像五戒、八关斋戒,也不像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一样可以舍戒。受菩萨戒之后,只有犯戒但不会失戒,直至未来际都跟随着我们,唯除犯十重戒。诸位已明心见性或尚未明心见性的人,若已受过菩萨戒也可以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受戒是要失去世间五欲享乐的,而外道邪戒的藏密金刚戒,不但不必失去世间享乐,而且可以获得世间最强烈的淫乐,根本不必先有什么善根就能接受了,所以与戒大不相同,不必对心得决定就能接受。又如受了菩萨戒而不违犯,真的能超越四魔?他若没有慧力去判断,就无法受,他会这样想:只有那些痴呆的人才会去受戒。有五欲享受的日子多么愉快,这种自由自在的日子不过,偏要去受 三摩地

2018-07-23

忏悔基本上它就可以减轻你的业,忏悔基本上就是生起一种作意,对于已经做的过失去感到惭愧,然后作意不会再犯这个过失,但是不代表这样就不会犯了,可是你有一个作意的时候,经过这个忏悔,如果万一再犯,再忏悔,这样的作意就越来越强,自然会让我们往这个不会犯这个过失的方向走。所以我们就是在自誓受戒以前,自己先一直在佛前诵持十重四十八轻,依照经典里面说的是一定要见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是梵网、瑜伽、地持等菩萨戒,那就是过去得,这一世也可得,未来世也可得,因为他们是尽未来际受的,舍寿时戒体是不会失去的。这里经文讲的波罗提木叉戒是讲菩萨优婆塞戒,所以只有现在一世得。佛说:除了十恶业及十善业的恶戒、善戒以外,还有业和戒所不含摄的,就是善恶法。善恶在业和戒之上,善法与恶法即是施设十善业和十恶业的根据,所以善恶法不含摄在善恶戒内。如前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是会导致佛教的灭亡,导致众生对佛教完全失去信心,那才可以覆藏;而且在诉讼法中,有时也允许宗教师在特定的情形下,可以拒绝作证,所以应该以自己的智能作判断,来决定自己应该如何作;如果自己的智能不够,就请教自己的亲教师、传戒师;请教过后,万一所作有过失,也可成为共同承担过失,自己的过失也会比较小。虽然戒经中曾说:不得说四众过、应善覆众生过。但是佛门四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不会失去戒体呢?因为佛施设的这个戒法有势力、作用,能使受优婆塞戒的人犯了戒罪以后不会失去戒体。这个优婆塞戒受了之后,即使有所违犯,戒体仍然不会失去,乃至未来世还能得到这一世受戒的功德受用。这一部戒和一般的菩萨戒有所不同,主要在三个地方:第一、这部戒是为以后受出家戒和菩萨戒做基础的,所以和一般的出家戒、菩萨戒不太相同。第二个差别是这个戒是尽形寿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布施时却不能以爱语施,那这种布施已失去摄受众生的功德,虽有福德却也打了很大的折扣。因为众生的我慢(表现在自尊心上面)都很炽盛,我们要摄受对方,当然不能和对方一样落入我慢中。因此平实导师说,我们跟众生面对面交谈时,以及在网路上跟别人对话或作佛法布施时,都要「爱语」,注意口气要好,口气要委婉、柔软、亲切。如此可以跟众生广结善缘,而且这也是快速摄受佛 三摩地

2018-07-23

在他死后还要下堕地狱受苦,得到不好的色身、没气力、恶名声,饥渴苦恼,而在受如是种种苦的时候却是很长寿,这就是他未来世的恶业果报;假使辗转回到人间当人的时候,还会非常的贫穷,虽然暂时得到了些许财物,但很快就又会失去,这样的人,父母、兄弟、妻子等眷属们都不会爱念他;他的色身得常常受苦,所以心里总是怀着忧愁苦恼;而且因为他的恶业因缘力缘故,也可能会使得一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时候,内心对于辟支佛也失去了恭敬心,也已经不属于至心施了。因此,这一世虽能拥有广大资财,却无法真正去受用;也没有再造新的福业,如今福报已尽,舍报时便后悔莫及了。在《大宝积经》卷120也开示因为施已生悔,而影响天人之饮食:【复次大仙!有诸天人报不纯者,虽同器食,或感赤色、或感苍色乃至黄黑诸杂等色,天容无别唯食有异。大仙当知,彼诸众生先虽舍施,后复悔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就来谈谈最后一个:若不是如法求物施的话,未来虽然也能够得到财物的果报,但是也会面临到王贼水火的因缘,很快地又失去这一些果报。所以说,此处也说是求财得财,但是得已复失,不但是空欢喜一场,还加上了一分失财的忧郁,结果还是要说求财不得财,因为过去世得财物布施的因,是不清净的。有人听到了这里也许会想说:我可以相信布施的因缘果报,但若是我今世布施了一分,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今天不应该随着财物的布施失去而生起烦恼,反而应该因为财物被我亲手布施出去以后,将会在未来世回到我身上来,因此而生欢喜心。修学布施的人,如果想要增长布施的层次,应当先试炼一下自己的心能不能乐于布施,那就先以身外之物来布施,布施到自己的心已经调伏了以后,觉得自己有能力布施内财了,那时再发愿把身体的器官布施。譬如有人两个肾脏都很好,他愿意布施一个给众生 三摩地

2018-07-23

天福享尽大多会落入三恶道中,也会同时失去了天眼与宿命通,所以会退失菩提。(原标题:关于发菩提心)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布施的时候,要懂得以智慧为前导;失去了智慧的前导,过去生所累积的福德,可能反而会成为我们下堕的因缘。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行布施,他是为了怜悯众生;是为了想要使他人得到安隐快乐;是为了让他人也能跟自己一样,生起布施的心;是因为布施本来就是圣人修行之道;是为了破坏自己种种的烦恼的缘故;是为了证入涅槃,断三界有的缘故而行布施。在世间法上,我们能够生为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学佛人,偶尔坐个半个小时便罢了,可是因为追求一定要练到一念不生的错误见解会让学佛人一生过半的时间都耗在上,怕分心和失去刚才好不容易得到的定境而不愿意去接触和摄受众生。佛都是生生世世利益众生而成就的,从来没有见过每天坐在上成就的。说到导演袁振洋先生,他真的是很有佛缘。拍这部电影后有去出家,后来怎样就不晓得了。末学猜测他出家后会觉得失望的可能性比较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