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你不会失去什么。你甚至可以漫不经心、玩玩打打的边走边看(如果你目前只能如此),这条路上只有无尽的宝藏等你发掘,当你稍稍得到些微以前在世间拼命博取都媲美不了的好处利益时,你自然会勇猛精进,到你拼命要在佛道上、在佛法中攫取最殊胜的智慧宝藏的时候,那劲头一定不会亚于好莱坞里面为一张寻宝图而甘冒生命危险,出生入死、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冒险家们了,所不同的是 三摩地

2018-07-22

既然现在发现,造成我们失去幸福的是心中坚持的种种信念,那么达成幸福的方式就是学着放下自己建立的这种种信念,若一味的要求现实迁就自己,只会造成自己更加的痛苦。我们更多时候在心中建立一个很深的误会,我们以为所谓的爱就是别人和我们意见完全一致,如此就说明他爱我,而如果他在内心中坚持的想法与我相左,就说明他不爱我,不尊重我,乃至于伤害我。在我们将自己的幸福 三摩地

2018-07-22

只有心身清净安乐,道就不会失去了。▲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优婆塞戒经?禅波罗密品》)[今译]善男子,如果能看到怨家一丝一毫的善处,不追究他的恶处,这人就已学会了慈悲。如果怨家,假如有病苦,能前去问候,探望,治疗其病患,供给他所需之物,应当知道这个人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这样会让弥陀信仰的这些人失去了信心。这样的说法叫作断善根者,叫作断学人的法身慧命,果报都是很严重的。第七说禅宗。因为参禅的方便,使学人契入了法界实相。当然契入法界实相,会因为他过去生所修学的四禅八定不同,乃至于过去生所熏习的种种差别不同,悟后的证量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有所谓的三关,也就是明心、见性跟过牢关。而最低层次而言,真正破参的人,假如不 三摩地

2018-07-22

别看许多红祖衣披着,高高在座传起戒法来,你怎么晓得他没有毁破重戒呢?特别是修了双身法以后还在传声闻比丘戒呢!那你去受他的戒,你有得到戒体吗?没有啊!因为他自己的戒体都失去了,哪有能力传你的戒呢?所以那种受戒只是在演练戒仪而已!只是互相安慰,上面传戒的人欺蒙众生说:你们已经正受戒法,已经得戒了。下面受戒者欢喜的想:我已经得戒了。其实都没有得戒。《楞严 三摩地

2018-07-22

」在这地球,什么奇奇怪怪的事都会发生,例如热心义务帮助朋友,最后反遭朋友捅一刀,这种悲剧,我自己发生很多次,知道当下就会躲在房间哭的很伤心,但后来想起导师说的话:「众生本来如此,所以不用太过罣碍」这种悲剧循环,坦白说会让我失去退道心,但相对地也显示自己的悲心还不够。所以对于「世间忍」的课程,小弟我还在练习当中。另外一段有关「相貌庄严报」如下:《佛为 三摩地

2018-07-22

控制欲及主观强烈的人,讲完自己的意见之后,轮到别人讲话时,他失去主导的机会与角色,就没有兴趣听别人说话。3.主讲者语意、重点不明,让人听不懂所要传达的主题,所以旁人自然没有兴趣听下去;也可能有第三者岔开了原主题,无法再继续谈论原主题了,就由第三者另辟新话题,由第三者主导当时的场面了!而原先的话题也不了了之!二.一般人只听到说话的表相,却听不到说话者的 三摩地

2018-07-22

生活中的佛法~人生的探讨我们不妨试着这样推敲,若这世界上都是假的,佛家不是说有轮回吗?而且在这个世界上,也有某些特异功能或利用摧眠确实知道自己所经历的前生往事?所以说轮回是被证明不可推翻的,那表示在众生轮回的循环里必然是有一个可以将有情生命相接续的东西存在,才会有众生轮回的现象存在了?不是这样吗?那众生无始来轮回的生命如何相续呢?相续不断的生命是以 三摩地

2018-07-22

这种认定,让彼此身份的不确定所带来的怦然心动渐渐减速,当感性的心逐渐失去,彼此的理性渐渐抬头,于是在内心中开始给对方贴标签你是我的太太你是我的先生你就是一个怎样的人……,于是,两个人开始不再用心去感受对方,而就活在那个标签的认定中,与其说是在和对方交往,不如说是在和内心中的那个标签互动。渐渐的二人世界变成了各自一个人的世界,最后完全消失 三摩地

2018-07-22

只有像平静的湖面上起了波涛,失去了明镜似的水面一样;人类恋著于外境及现象,与假定的诸般设想,为所谓生存、名利、情爱、权力疲于奔命,一直到老死,还不觉悟,因此埋没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无限的能力,不能同时达到最的境地,不能从烦恼苦痛中解放出来。佛陀(释迦牟尼佛)说法应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导众生,开显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愿,是要 三摩地

2018-07-22

五胜义根的地方,是现代科学说的脑部,当然更应该包括诸神经系统从扶尘根一直到脑部的部分,这胜义根都是和意识心,以及记忆息息相关,如来藏在制造这个身根的时候,给了我们的意识和意根许多的选择,一旦这个脑部受伤,就可能会记忆失去,乃至能认得,说不出;或有说出的话十方流利,但都接不上别人的话;如是等等,这证明了佛法说,意识是和前五识俱起,因此五胜义根的损伤, 三摩地

2018-07-22

一、佛法不同于哲学上的唯心论一般人总以为佛法是唯心论的,在这辩证唯物时代已失去了存在价值。其实,哲学是研究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而佛教则以证到真如实相,解决生死为主题,原不必混为一谈。佛法说真俗二谛。就真谛说,本无可说;就俗谛方面讲,无法不备。我们研究唯心唯物,必先将唯字搞清楚。也就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佛法所说,根尘(物)和合方生六识(心),心本无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你没有转依如来藏的这些体性,你还是会失去的。可是如果你现在还在往转依的路上走,那这种「得」还是距离你很遥远,「证悟」的本身是要包含这些的,因此说有「证悟」还是客气的说法。因为证悟的人都知道一点,下辈子因为你还没有离开胎昧,你还是要重新再来,如果说再来到这个世界,你又恢复没有开悟的样子,形同凡夫,新的意识心根本连佛法是什么都不知道,何况是佛法中所 三摩地

2018-07-22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失去了定义自己的机会。孩童对聪明的理解,和对天才的理解差不多:聪明的人总是不费吹灰之力便能解决任何难题,天才是不用付出太多努力的。天才一旦用功便会有超出常人的飞速进步。如果说,在当今中国教育的道路上,被排名、被卷入竞争不可避免的话,那么家长能做的便是引导孩子,让孩子具有正确的归因能力:归因于事而不是归因于人。告诉他做事要坚持 三摩地

2018-07-22

婆罗门居士将他失去爱子的事,悲伤地向佛陀诉说了。佛陀听了,回答婆罗门居士说:正是这样啊,居士!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瞿昙!怎么这样说呢?瞿昙!你应当知道,如果有了爱,就有快乐啊!佛陀再三地说,婆罗门居士再三地反对,然后不满地离开了。婆罗门居士走出祇树给孤独园,看到一群人正在路旁,心想:多比较聪明,我来请他们评评理。结果,那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一段《楞严经》中说的外道五种现见涅槃的过失,于拙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五辑有详细说明,谨转载如下,供养佛门四众学人:【讲记:『而且住在金刚三昧中的诸善男子,已经证知金刚心而凝聚澄明正住其心,十类天魔已不能在他身上找到扰乱他的方便,他已穷究众生出生于三界中的各个不同种类的本元;当他观察那些不同种类众生幽隐清净而经常不断扰动的本元就是行阴,于是对无量 三摩地

2018-07-22

孩子做错事不要苛责,也不要姑息,苛责会使孩子失去自我反省的机会,姑息会让孩子一错再错。因此,父母亲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应该作适当的暗示和引导,让孩子能够用心去体会、思考和判断,然后自我调整,改过向善。人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情在一世又一世的生命流转里,每一世舍报后,此世意识就断灭了,这一世的意识无法去到未来世,因此当这一世又呱呱堕地时,过去世 三摩地

2018-07-22

再看看李女士的痴情,讲一句比较不重听的话,这样的深情虽然动人,但却是无济於事的,其实我们的眷属,因为这一世跟我们有缘所以成为眷属,可是因为第八意识无始以来每每被被第七意识拖去轮回,因此我们的眷属其实是无量无边的,不是只限在这一世的,因为隔阴之迷的关系,每一世全新的意识都贪求这一世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以为这一世的眷属是自己的眷属,然而事实上,实相并非 三摩地

2018-07-22

有一天夜里刮起大风,商人们仓猝起身离开,忘了来接他;就这样慈童女被遗落在后面,既失去了同伴,也不认得回家的路。后来慈童女看到有一座山,便爬上山顶,远远看到有一座青琉璃色的城池,由于既饥渴又困乏,于是赶忙往城的方向跑去,这时城中走出四名玉女,手中拿着四颗如意宝珠,歌舞弹唱种种乐曲前来迎接,留慈童女在城中生活,经过四万岁,一直享受极大的快乐。但慈童女日 三摩地

2018-07-22

当孩子长大,已经能够自己独立面对世界、独立照顾自己的时候,作为父母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这样一种变化,对于自己是被孩子需要的这样一个信念死死抓住不放,心底深处有一种焦虑和紧张,害怕失去这样一种身份和价值。于是强迫性的维持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采取呵护的方式、指责的方式、自我牺牲的方式乃至于自我惩罚的方式,以此来抓住孩子的心,将彼此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