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修证的学佛人,能常常有我与诸佛同一体性的境界,而十方诸佛却时时刻刻在我与众生同一体性的境界中。唯有从这种高深的法尔境界里兴起的大悲与博爱,方才是平等的,无偏私的,最彻底的,最的,和超越一切分别和限量的爱。第七、佛法所教的往生净土,和其他宗教的永生天堂完全不同。一般不够了解佛法的人说:教祈祷上帝,死后登天堂,和佛教念佛往生净土,并没有什么不同,这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自己在尚未修学佛法时,很喜欢听或唱诵一些,如:大悲咒、心经,尤其以简短的六字大明咒最为喜爱,市面上也有女明星,出版唱诵且配乐优美的六字大明咒,而受到许多大众的青睐,几乎人人都会唱念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哞它真正的意思是甚么?生在的我们个个莫灾央,只是不断被教育,念这咒语可以避邪、消灾、求财,这种一呼百应的咒语,深得大众的爱戴,如果票选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甚至于为度有缘之众生,有时无中生有,忽然出生舍利子,使人生起信心,进而修学佛法;但这不是舍利子本身的功德,而是佛威神力所变现。尚未见道的凡夫,只要世间五欲的烦恼很少,有时也能烧出舍利子,不一定要断我见以上的圣者才能烧出舍利子;所以有些八哥鸟类,被教导念佛数年以后,死后也烧出舍利子;有的人五欲烦恼很少,虽然没有学佛,死后也烧出舍利子,外道修行者,如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它哪里是真心呢?而且再说,佛陀说法,不是只有说真心,也不是只有说意识心,而是通通说,这也代表了佛法中对于真心和妄心的区别之处,是很明确的,所以小乘者可以「灰身灭智」,就是在于体认「意识心」的虚妄,因此虽然对于诸法的真实之处不能够像是菩萨们如理宣说,可是可以凭借他们对于自身的「我」的灭除,对于「我执」的灭除,来达到「无余涅盘」,对于如是之者,就是不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这样的世界学佛其实很辛苦,若有道侣共修乃是一种福报,毕竟有缘遇到,是可以互相加持,在这个五浊恶世能够遇到菩萨实在不容易,又能遇到更不容易,能够受持上品戒极不容易。人与人相处有的时候都是因缘,我们来这个世界就是要收集种种的缘,但是缘有「善、恶、染、净」,到底我们遇到的缘是哪一种呢?而缘又有分「顺心缘、逆心缘」,这两个比较好抉择,但是问题来了,「顺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不是消极逃世学佛是消极逃世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的身体既是物质,当然还得以物质来维持生活。因此学佛的人要照样穿衣吃饭,照样生产工作,而且应该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劳动观点,不过就在日用生活上加上一个觉照,不做违法乱纪、自陷苦恼的事,做到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法。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法华经》也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一个题目要先请问大家:你探究哲学以后有没有成果?有很多人会想要学佛,其实是因为探究哲学的关系;也许你们之中有人现在仍然在探究哲学,只不过听说有这么一个演讲,所以就来听听看。但是我现在要先问你:探究哲学许多年以后,有没有成果?而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哲学讨论的本质,目的是要探讨万有的根本──宇宙万有的根本到底是什么?这应该是哲学中最主要的探讨部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修学佛道上没有机率,没有叫作赌运气,而是叫作完全了解,必须百分之百了解,佛道上没有几成、几成的机率问题。如果不是这样,那个东西就不叫「亲证而得」,你只有「证」到那个,不算是「得」,你要能转依才叫「得」。因为你没有转依如来藏的这些体性,你还是会失去的。可是如果你现在还在往转依的路上走,那这种「得」还是距离你很遥远,「证悟」的本身是要包含这些的,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你在这个学佛的历程中,是希望佛陀来称赞你,还是希望佛陀看到你这么喜爱而指责你呢?但是很明显的,佛陀说这些东西都是不可爱乐的。然而众生在这个阶段就是很喜欢,所以你要容忍众生,不要和他们去争夺、去抢,你有更远大的目标需要去成就。但如果你渴求的念头还是很强烈,没办法断除时,没关系!但是当你伸手去取你所要的东西的时候,无论如何,要先看、要先想,众生有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学佛是要让众生能够普济,能够普度一切的众生,不论他现在在哪一个恶道里面,不论他在哪一个善道里面,都能够究竟地利益。所以说即使你说,自己的修行能够多好,可以當到天人,然后可以过着永久快乐,在那个梦幻世界里面安住,这样还是无法的。没有世间,没有这样究竟的法,所以应当要来学佛。另外有的人,他心目中有一个想法,他说:实际上,我做人也不是坏人啊,其实我算起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接下来就要是最后一段了,走一段非常陡峭的路,上去就是山门,对于学佛来讲,就是要参禅了。参禅这一段很辛苦,可是非常的值得。值得注意的是,参禅绝对不是放下,参禅实际上是要透过善知识的开示,知道了入处之后,然后努力参究而找到自己那个恒常不变的本心。所以我们才说:最后的一段山路最陡峭,是需要大家坚持、有毅力地去把它爬过。一旦爬过之后到达山门,那个时候山门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37集如何能够生于安乐,死于安乐?》章正钧老师 (原标题:生于安乐,死于安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譬如,不管过去我们造了多少恶业,听闻佛法以后一心向善,开始远离恶缘,广造众善,努力弥补过失,就算在修行中遇到一些遮障也能安忍和承担,并且把所修的一切福徳与功德迴向冤亲债主,吁请他们一起来修学佛法,共同迈向解脱乃至成佛;能够这样至诚恳切持续的做,冤亲债主多少会被我们的真诚所感动,因此就能改变因果,改变命运。所以,对于精进修行的人而言,如是因所产生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断我见是这么重要,而且是往上更进一步修学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根本,那么我见是指哪些内容?学佛人有必要来确实的了解。四禅八定是共于三乘行者与外道的世间证境,令佛法的修行者可以了知三界法的内容。解脱道修证者,可以藉此修断三界法而成就一切智,入无余涅盘;佛菩提的修证者,可以藉此而了知一切相的内容,协助成就无生法忍的现观,所以大乘菩提的修证者也必须修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一点不论是古今中外,不论是学佛与否,都不会改变,因为这是世间的常法。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佛说到父母的恩德深重,重到众生无论怎么样的回报,都没有办法回报他们的恩德,所以佛应当要尽一切的能力来报答父母之恩。在《阿弥陀佛经》里面也说到:佛要往生西方,必须要修集三福净业;三福之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就是世间福德,又叫作世福,它是指世俗本来就存在的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间人每年都会庆祝母亲节与父亲节,而我们学佛人更应该孝顺父母,因为父母辛苦地生下我们以及养育我们,我们今天才能够长大、成家立业、安身立命,乃至修学佛法及悟道解脱。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6〈五戒品第22〉中说: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将来如果说,这样的一个在家菩萨众,如果他要去接引其他人,可是口业上很轻率随便,他要去接引人修学佛法的时候,就不能让他人对于他所说的内容生起信心,不能生起这种所谓的信受的这个心意。所以对于菩萨而言,口业很重要,因为要去跟众生互动,要去摄受他人,都是透过口业来表达;所以对于在家众,恶口恶语及无义语,终不为之,这个部分也是属于不放逸行之一,它的重要性就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第009集一心二门(一)>余正伟老师 (原标题:学佛应当先对家庭社会尽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此诚实的面对自己的过失,相信佛教因缘果报的真实不虚,因此能够亲近三宝、修学佛法,调伏自心,不会再像一般的世间人那样因为不信因果而肆无忌惮的造作诸般恶业了。这就像过去种下一个引发苦的种子,现在因缘聚合,种子发芽成熟,尝到苦果的滋味了。忏悔就像减缓甚至消除苦果继续长大膨胀的势力,使其可以很快凋谢,而不至于让这个苦果延续一生。第二点,这一生没有对自己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这些的经典中佛陀开示的圣教都可以说明:佛教是强调学佛人应当孝顺父母的,而佛陀本身的前世的行谊更是确实地在履践孝养父母。此外,我们可以再从几项佛教中重要的法义,来印证佛教对孝顺父母的重视。首先要说明的是,因果报偿历历不爽的因果法则,是佛陀重要的核心教义,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佛教认为,因果酬偿的法性,正如同一切人可见种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