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十五殊胜功德而自庄严。一者常有惭愧。二者发净信心。三者其心质直。四者亲近善友。五者入无漏慧。六者常见诸佛。七者恒持正法。八者能如说行。九者随意当生净佛国土。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贵人所敬奉生欢喜心。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十二者诸魔军众不能损恼。十三者能于末世护持正法。十四者十方诸佛之所加护。十五者速得成五分法身。尔时世尊即说颂曰我般涅槃后能供养 admin

2020-04-07

我们知道对于佛法的说法,如果是错谬的话,那以《阿含经》的定义是谤佛了,这是四部阿含诸经当中常常可以看到、以及阅读到的圣教开示。例如在《别译杂阿含经》卷7当中,有这样的一个事件的记载,佛陀说明了这个道理。这部经当中:有一个聚落主,他的名字叫作如意珠顶发,这个聚落主,他向佛陀请示他的一个疑惑,他禀告佛陀说,他的辅相以及群臣眷属们共同在一处坐的时候,然 admin

2020-04-07

到惠林寺隐居起来,渐渐地,发现寺中僧人圆泽颇有文才,为人又纯正,故结为莫逆之交。闲时,两人游山玩水,追古寻幽,遣兴抒怀,常有诗词歌赋相和。有一次,两人同游峨嵋山。李源本想从荆州沿三峡到峨嵋山。圆泽觉得这样不好,认为从首都长安斜谷路过去更为方便。李源坚决不答应,说:"我已下决心谢绝人世,更无追求仕途的欲望,岂可再提到什么京师长安呢!"圆泽沉默良久,说 admin

2020-03-26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回到我们的重点,我们刚刚说过了,只要我们证成阿罗汉不是佛,那我们等于证成了──大乘法本来不是后世的论师演绎推溯而成。因为大乘法的主体是第八识,而第八识如果不存在,轮回不存在;因为蕴处界没有一个生灭法能够储存业种。那我们回到这一个论点,我们纯粹主要引用四阿含来证成阿罗汉不是佛,来证成四阿含初转法轮所说的,只是来帮助我们 admin

2020-03-21

 内容试阅 第一辑 要听闻这部《大法鼓经》也是这么困难!那诸位也许想说:好像没有困难,因为我现在听见了;可是不要不信邪,如来接著会解释给我们听。而阿难也觉得怎么可能呢?所以他也要问,因此阿难问说:“这些菩萨们从十方诸佛世界来到这里,要听这一部经,那难道不是一切诸佛都有这个法吗?”好有一问,问得真好!那一些十方菩萨们来这里, admin

2020-03-19

如何使自己不断精进不放逸于无相忆佛拜佛,不断延长自己每天忆佛拜佛的时间,最终使意根于无相忆佛拜佛形成串习,成净念相续之无相拜佛忆佛功夫,具足足够的火候。菩萨当于此用心。-----浅谈无相忆佛拜佛之中的掉悔盖http://www.sanmodi.cn/mobile/club/show-940.html 所以要在日常生活运为时较能摄心无相忆佛,先要意识如理说服意根,收摄意根让意根不随种种法尘变动而 admin

2020-03-17

如是正理,即是加行位中所应观修者,若违此正见,则所修加行位必然唐捐其功,不得成。若是亲证之人,皆得现观第八识真实如如的法性,名为证真如,是故般若系的经典中有时指称第八识为真如,故说:“如实知见诸法不生,诸法虽生,真如不动;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外于第八识即无真如法性可观可证故,而能生诸法的心即是第八阿赖耶识故。是故《成唯识论》中亦 admin

2020-03-17

什么叫邪见呢?邪见的意思是说,也是想要求解脱,也是想要在大乘法中求证实相,可是在寻求的过程里面,偏差了、偏斜了;因为会偏差会偏斜,是不能完全信受佛所说的这些阿含里面所说的道理,以及中观般若、三乘方广唯识这整个里面的,从头到尾贯穿的这个法的根本理体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这个道理。那不能信受,又接触到了不如理的思惟揣测的这些法,自己相信了以后,去 admin

2020-03-12

刚学佛读颂经文,不会修定时,有粗浅的禅定境界出现。偶尔外出活动时,由于心念专一于背诵经文,旁无他顾,也能发起禅定境界和觉受。且多次在清醒的情况下回到自己的过去世,见到自己过去世的各种身世以及生活环境。法师学佛仅数月之后,自然对禅宗深有兴趣,开始自修一些禅宗典籍,也熏习了诸多禅宗禅法和公案;并在之后的大约十年时间里,逐渐突破禅宗的各个瓶颈和关口。 admin

2020-03-12

不过有些公案,倒也可以依文解义一番,好像也还说得通;只是说得通的,都是世俗法,从来与第一义扯不上边,这是现代诸方大师解释公案的模样。只如今,明心了,佛法大意、祖师西来意、曹源一滴水等等,从此不再是虚无缥缈,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实,般若诸经可以不用再猜、猜、猜,不用再想像;成佛之道,导师已为我们铺陈,在正觉,所有外面道场认为不可能实证的中观般若,在这里 admin

2020-03-03

布施表面上看来是他人得利,但其实自己的道业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为什么呢?因为布施是把贪瞋痴布施出去,这样从利他之中,渐渐地把自己的贪瞋痴去除。俗话说吃亏是占便宜,利他是利己。众生在世间的福报都是有因果的,不可能无因无果变成很有钱或很穷。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连一只鸡它想要吃到一滴水,想要在地上找到一粒米来吃,都有过去世的因缘。一个人固然要努力 admin

2020-02-21

说来也很奇特,那位庙神经过他的威吓以后,很担心地跑去找天神说:这世间有一位国王的大臣,他的权势和富贵非常的高,不可抵抗啊!然后他说,如果我不给他一个孩子的话,他要把我的这座庙捣毁;这样会有辱天神您的名声,因为这座庙是为了要祭祀您而生的。而且他还说,他准备把您的这个雕塑的神像用粪便来涂抹!如果不好好处理这件事情的话,我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出 admin

2020-02-21

后来回到家以后,休息时他开始感叹!这时候,情绪一上来不禁落下泪来。刚好他太太的手放在那里,一滴泪水滴到了这手臂上,因此把他太太惊醒了;于是太太问他说:到底夫君你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你会这么难过呢?怎么好端端地哭了起来呢?他说:因为今天我看到那一户人家的长者去供养三宝,他现在已经福分这么大了,继续供养三宝、继续修福,他来生福上加 admin

2020-02-21

所以说,我们今天来看:修行人即使是出家人,你非常有智慧,可以饱读经书,你也布施,你也持戒,但是你是不能够安忍。算是你有精进禅定,六度中少了能够安忍这一度,你要受到恶报;受到恶报还不能够保证自己来世是不是可以继续得到人身,甚至还要担心自己会到三恶道中最残酷的地狱道去。所以应当去想:世间上所说的一些果报,跟这相比实在是太轻微了,所以应当要能够安忍 admin

2020-02-21

所以你的修学忍辱,是与其他众生的忍辱,不计任何的理由,也不管有什么样的,是要安忍;因为说要安忍,我安忍,这毕竟是不同的。因为忍辱,你要知道你要的目标是什么?我为什么能够忍辱?这我本身是不是存在呢?我在忍什么事情呢?我忍了这事情,对于我、对于他、对于这件事情有没有帮助呢?如果都没有作一分思惟,这样忍辱,你一定忍得非常痛苦,你一定没有办法自己可以在 admin

2020-02-21

在前一集节目中,我们已经说明了业的意涵,是指过去造作的善行或恶行,而形成了一种会感生未来苦乐果报的势力,是业力;而业力在没有失坏之前,必定会依着它的势力,去报偿该有的果报。在《优婆塞戒经》中,释迦世尊开示:【是业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优婆塞戒经》卷7)是依着所造业受报的时间来区分业有四种。在部派佛教的《成实论》中 admin

2020-02-21

】(《大宝积经》卷57)是强调业力是无可逃避的,不管善业或恶业在没有失坏灭除以前,有业会有果报;今生不受报,来生不受报,是千千万万生,业力照样存在,只要因缘和合还是要受报的。像学佛人熟知的《慈悲三昧水忏》,它的作者唐朝晚期的悟达国师,曾经述说这一忏悔法门的缘起。是悟达在未被封为国师时,法名叫知玄;年少时曾参访丛林,挂单在一间不知名的寺院里,正 admin

2020-02-21

】(《成唯识论》卷8)是说众生之所以死此生彼、死彼生此,一生又一生不断在三界六道中相续流转,都是由于惑、业、苦这三个法,会引发种种业行而滋润未来世生的烦恼,称为惑。能感生未来世继续存有于三界世间的种种业力,称为业。业力所引生的种种苦果,称为苦。所以业是指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的力量、势力,由业的势力有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因果报应,以及过 admin

2020-02-21

如果我们把这个旋火轮,从前前后后的每一刹那分析下来,会发现根本没有所谓的旋火轮存在,都只是一个火球在移动,所以这也是念念生灭的;这是由于我们四大微尘所成的身体的业行,以及四大微尘所造的那个绳子和火圈,因此才能使火团变成一个圆匝而不断地显现火轮。同理,有作罪会有种种的不同,初发心时虽然是变异法,中间过程中所作种种方便来庄严的时候也是变异法,正在作 admin

2020-02-21

上一集我们有提到道与业之间的差别,也是说作和无作的戒罪差别;我们也作了总纲的说明,也是身三业和口四业,既是道也是业;也提到如果只是在意业上面有贪瞋痴,但是没有落实到口业和身业上面,那只有业而没有道。也提到一切微尘,次第而住,亦念念灭,灭已无住。若无住者,尚无有作,况有无作?这个说法不对,也说明它为什么不对的理由,也说明了戒罪并不破坏世间的真实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