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布施是修学佛道的初步,想要成就佛道,首先要做好布施。因为如果养成布施的习惯,努力地一世一世做下去;就能逐渐满足大乘见道的福德资粮,以及懂得三宝的尊贵,当做得够多的时候,就会起心动念开始思考:难道佛法就只是这样行善而已吗?难道这就是成佛之道吗?就会慢慢开始有修学佛教正法的因缘。反过来说,如果这些善事不去做,或者是做得还不够多,那么三乘菩提证悟的资粮, | admin 2020-02-21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今天要为大家来探讨的问题是: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这个问题呢,我们就要来看待佛敎所阐述的教理是什么。也就是佛教所阐述的这个法界实相的真理,它能够完整地呈现三界六道有情众生的这些因果的因素。这些三界六道有情流转的因果,由于菩萨实证了实相心以后,智慧会不断的增长,不断的增长以后,越能了知这些因果的内容。所以佛祂 | admin 2020-02-21 |
![]() |
于是世尊就来到河岸边,坐在岸边的一棵大树下。这时,村里的人们来来往往的经过世尊所坐的地方,大家看见佛陀显现出庄严光明的法相及散发出奇异殊特的光色,莫不感到惊异而又肃然起敬,都前往佛陀的面前要表示礼敬之意,或恭敬的礼拜、供养、赞叹,或叉手礼敬,问讯佛陀:色身康态否?起居轻利否?等。佛陀看见大众都来到此了,就慈悲的教令这些人就地而坐,开始为他们讲起法来 | admin 2020-02-21 |
![]() |
在佛陀应允之后,国王就亲手跟大众一起来准备素宴并亲身来恭迎佛陀及众僧前来应供;佛陀跟随行的僧众弟子们来到设宴的街道,接受了国王的供养。用斋后佛陀就升座为国王及所有的人民宣说佛法,这时在大众中,刚好有两个商人也在会中听法,有一个人听了佛陀的开示之后,心中生起了欢喜心赞叹说:佛陀啊!您好比帝王,弟子们好像忠臣一样,佛陀您在讲佛法的时候,弟子们诵习宣达, | admin 2020-02-21 |
![]() |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佛?是为了求平安、求财富、求生天?还是为了逃避世俗?这些都是世间有为法,不离三界生死;既然叫作学佛,就是要学习佛的智慧与福德,乃至最后究竟成佛。也许有人说:我学佛是为了了生脱死。什么是了生脱死?就是中国禅宗祖师所说生从何来、死往何处的问题。生从何来呢?从自己的如来藏中出生,父母只是提供藉缘,其实是自己的如来藏生了这个 | admin 2020-02-21 |
![]() |
众生虽然这么多,那一些人就想:众生真的是可以度尽吗?以前释迦牟尼佛祂在摄受众生的时候,祂菩萨因地当作宝海梵志,祂就在佛前发大愿:愿我现在所摄受的这些有情,他们犯下五逆罪,他们是诸佛世界所不存在的这些有情们,然而我愿意一一救度,使他们可以快上一大阿僧祇劫成佛,可以在这个法会中第一成佛者成佛的时候,他们也一起成佛。你想地狱的种性的众生,又犯下五逆这种的 | admin 2020-02-21 |
![]() |
但是除了对这些生前的事务、情感等等,作个圆满的了结以及处理死亡时候的痛苦之外,另外还有一个让许多人心有恐惧,而难以坦然面对的问题,就是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死亡之后就没有了吗?还是会到哪里去?世间一切的人、事、物本来就都是因缘所生法,而因缘所生法最后的结果必定就是因缘灭,所以生命既然有生,那么必定就会有死的一天。但是因为一般人心中有着无明以及贪爱,所以 | admin 2020-02-21 |
![]() |
那这些苦不妨也依于我们有了色身所伴随而来,也伴随着每一个人的福业差别不同;所以因为色身强壮与否,财富的多与少,相对受这种苦的状况就也有差别。而真正的修苦行,其实应当是讲说:从心上来着眼的,是要能够先不贪着世间的五欲,然后进而不执取自己的五蕴身,这才是真正的苦行。因为这样的修证,是远比前面的克服寒热风雨、饥渴病痛等等还要来得更难!这是什么原因呢?先从 | admin 2020-02-21 |
![]() |
有时候明明是很容易入手的方法,他却始终没有办法,学完回家修行时总是没有办法用功;就算是听懂了也使不上力,这叫作业障。业障有往世的,也有今世的;不管是今世或是往世的业障,我们都要为大家来说明一下,也要在这里先为大家作概念性的说明,以便大家容易理解为什么会有业来障碍自己的修行。那么业是什么呢?以往世来讲,譬如往世不断熏习种种无记法,也就是与善跟恶无关的 | admin 2020-02-21 |
![]() |
故事是说:一切有情众生贪爱恋著世间种种可乐之事,从不思虑、不会想到这种种世间之乐,其实是变化无常的;也不认为贪爱这种种乐,会带来继续轮转生死的过患就是苦。譬如过去曾有一个人,他因为遭遇了一些事情,应该要被处以死刑,所以被关在牢狱之中;但是由于他心里非常恐惧被处死,因此就从牢狱中逃走了。然而当时的国家法律有规定,被判处死刑的囚犯如果越狱逃跑,就可放出 | admin 2020-02-21 |
![]() |
在佛法中说到:凡有出生就一定会有死亡,有生就必定会有后面的老死。当众生一出生的时候,已经开始在衰老了,衰老到一个程度,就会进入死亡;这个过程任何众生都避免不了,包括我们自己也已经像这个样子,经历了无数的出生与死亡。也就是,在生死轮回当中来来回回,虽然现在我活着,但未来一定会有死亡的一天。所以,丧葬的事情,是任何一个众生都避免不了的。如果我们不是进入 | admin 2020-02-21 |
![]() |
大意就是说:青黄赤白、乐音、噪音……等诸色相,其实都是自心之所幻现,犹如波浪是由海水所幻现一般,全部都没有真实不坏之自体性。既然是自心所现,不同的众生各有自己的六尘内相分,可见都是虚幻生灭因缘所生之法。那我们就可以透过这样的知见作观察、作观行,因此就能够对于我们远离种种虚幻的五欲境界之贪染与执著,产生莫大的帮助,这就是这个知见的重要之处 | admin 2020-02-21 |
![]() |
】(《瑜伽师地论》卷53)这里开示的范围已经是非常广,其中想倒指的就是对于无常、苦、无我、不净种种法,因为无明、不如理作意的关系误认为是常、乐、我、净,因此被这些境界所迷惑,这是一般众生的普遍现象。接下来,心倒就是因为对于境界没有正确的了知而产生了执著,因此引生种种烦恼,譬如对于想要获得的五欲产生贪爱而被束缚,即使已经获得了,仍然觉得不足而继续还要无 | admin 2020-02-21 |
![]() |
大家都知道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其中法尘是依附在前五尘上面所显示出来的,这也是一般众生所能理解的道理;而上述六尘进入识阴六识心中这个现象就称为六入。虽然一般众生能够知道六尘是哪六个,但是通常会误认为自己的识阴祂是直接摄取外面的六尘境界,而且觉得非常有真实感,所以很少有人会去怀疑这些事情。因此如果不是有佛菩萨的开示,大家都很难去发现这六尘 | admin 2020-02-21 |
![]() |
贪爱过重、执著过深,那么一旦分离就会越痛苦、越无法超脱。这种别离的痛苦,在佛法里面就是爱别离苦,是八苦之一;是说心爱的人、事、物与我们离开而引生的苦。在佛法里,苦集灭道四圣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法,其中苦圣谛就是在讲众生种种的苦,可以归纳为常见的八种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苦;众生的苦不外乎可以归纳为这八类。有些人在某 | admin 2020-02-21 |
![]() |
在佛陀快入灭时,身边有许多的弟子们围绕着,而且都非常的悲泣,佛陀就说:我要离开了。你们还有什么在法上的或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赶快问我。当时身边的弟子们都只顾着伤心,大家默然无语。这时候佛陀就主动的开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般涅槃经》卷3)佛陀说完这句偈颂后,就跟这些弟子们说:你们应当知道,一切诸行都是无常的。我今天虽然是个金 | admin 2020-02-21 |
![]() |
佛陀说的第三句偈颂,生灭灭已,如何是生灭灭已呢?就是永断于对于三界的无明痴、永断于对于三界的欲爱,以及一切的烦恼相。因为断了对三界的无明痴,对于三界的欲爱、烦恼能够灭除,一切苦就能够消灭了,而这三界的一切的法相,包括五蕴、六入、十八界,于当中的自我贪爱以及邪执的断除,是必须历缘对境深心体察,不能只是在知见上。当一个人在修学当中,他是以现观、亲证去看 | admin 2020-02-21 |
![]() |
(《杂阿含经》卷11)在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三辑中的语译为:【眼根、眼识、色尘,以及触、受、想、思等心行都犹如幻化、犹如阳光下的地面热炎一样,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灭尽而朽坏,不曾真实的来到此世、或真实的去到后世。】(《阿含正义》第三辑,正智出版社,页862~863。)首先,当我们看到经教中所开示的刹那时顷,尽朽,这个真的是非常令人震撼,因为诸有为法、诸行 | admin 2020-02-21 |
![]() |
如上集所说,识阴之苦的灭除就是灭除识阴的存在,若不肯灭除识阴的存在,绝对无法获得二乘圣果的亲证智慧境界,特别是亲证二乘极果----阿罗汉的解脱境界。但是如何是确实了知真的识阴内涵呢?难道前面所说的还不够吗?要回答您,确实是不够的!《中阿含经》卷7言:【云何知识如真?谓有六识,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是谓知识如真。】(《中阿含经》卷7)这意思是说,对于 | admin 2020-02-21 |
![]() |
】(《杂阿含经》卷8)这段经文特别强调,对于意识及其相应法都不想要再出生了,就是断除生死根本的人,如截断了多罗树的树头,使得多罗树的生机永断,就不可能再生出枝叶了。专修解脱道的比丘们,若能将六根、六尘、六识的触受,认清是虚妄无常的,并且认知无常虚妄的五阴不是真我,也不异于真我,也与真我不是混合而相在的,了知灭尽五阴十八界以后,有真我独存,才不会堕入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