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钻木时不能只是心中起意念说:火生起来!火生起来!因为仅仅只是心中起意念,火是不会因此而生起的,一定要有燧、有木头、有人力、有干粪草,然后才能够得火,少了一个就生不起火来。戒法也是一样,一定要身口来实行,但是要从心意来得戒。所以是从心而生戒体,得戒也从心,舍戒也从心,持戒与毁戒都随于心,但却要有身和口才能够得、才能够舍、才能够持、也才能够毁。诸如来很 | admin 2020-02-19 |
![]() |
不持戒的人却来批评持戒者犯戒,本身已经是很可笑的事情了!却又不自知,反过来批评持戒者的戒行不清净,根本就是心行颠倒的愚人。不受佛法戒律的外道们,他们犯的罪比起佛门出家、在家人来,其实是严重十倍、百倍、千倍的,但是都不提犯戒的事,因为他们没有持戒,当然不会犯戒,可是种种的罪却照犯不误。譬如这些外道中,有人把过去世的配偶都找来同居,所犯的邪淫罪极为严重 | admin 2020-02-19 |
![]() |
这是从修学佛菩提道的立场来说,也是从法界实相正理来说,若能如此建立正见,杀心就可以永除不存;其余九种恶业道也是如此修,意业自然就渐渐清净了。上一集的最后我们也提到,一切善法和不善法,都是以心为根本,由心意决定要杀或决定不杀,来决定他的罪大或者是小;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造恶业而得罪完全是从心意来的。所以佛说:是故一切善、不善法,心为根本。(《优婆 | admin 2020-02-19 |
![]() |
佛在〈羼提波罗蜜品〉有讲到:【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优婆塞戒经》卷七要提醒菩萨们的是,虽然这是佛在羼提波罗蜜,在忍于众生对于自己不合理的对待,譬如众生的恶口行、恶身行,辱骂我、打骂我这样恶身行,如何能够出生对这些众生不如理事行的这样子一个决定性的一个忍辱度的所需要修行的?你 | admin 2020-02-19 |
![]() |
我们要用什么心态来看待受菩萨戒这件事情?有些人在听到了说学佛以后要受菩萨戒,他就吓了一跳,想说:如果我受了菩萨戒以后,那岂不是被一条大绳子绑住了?从此我就不得自在了嘛!所以他就不想再学佛了。对于这样的一个心态,其实他的想法是有问题的;菩萨戒其实就是菩萨的身口意行的准绳。如果一个人他的心行是合乎标准的,他就不会觉得这一条绳子的存在;就是因为身口意行不 | admin 2020-02-19 |
![]() |
但是,如果您还是想要当个在家菩萨,就得要有心理准备:譬如像平实导师弘法二十多年来,努力地讲经说法、着书立说、弘法护教、续佛慧命,为了救护众生远离邪说、邪见,不惜得罪诸方大师,以无比的智慧和勇气矗立正法幢,显示唯一佛乘如来藏正理,不眠不休、无怨无悔;乃至有少数弟子忘恩负义,前后发动三次法难,诽毁平实导师所弘扬的宗门正法,一再地打击,都无法动摇平实导师 | admin 2020-02-19 |
![]() |
如果没有世间智慧的善巧,想要为众生说法实在是不容易的事;因为有很多的佛法,其实都跟世间法有密切的关联;不但在破参明心乃至眼见佛性上是如此,甚至于出世间法的佛菩提、一切种智等,也都跟世间法息息相关,所以菩萨应该要善知世间事。如果世间法的工巧明不好,想要证得一切种智就很困难;因为工巧明就是世俗智,世俗智好的人,佛道的进展会比较快。如果工巧明好的话,纵使 | admin 2020-02-19 |
![]() |
那到底谁才是真正聪明的人呢?那个被人家笑笨的人心里知道自己才是最聪明的,因为后世可回收的利益才是最可观,而且远远超过现在世所能得到的利益;这一世所能回报的利益其实是很有限,而且也带不到未来世去。但如果他不求回报,这些福德就会转到下一世去;结果不仅这一世可以享有作好事、大善人的美名,下辈子还可以得到远远超过这一世的实质利益呢!也就是说,当我们布施出去 | admin 2020-02-19 |
![]() |
因此,我们也必须要了解佛法的珍贵所在,如此就会对于佛菩萨所教导的戒、定、慧三学,产生极为尊重之心;而且无论如何都想要去成就它,因此当然就不会轻易犯戒了。这里面,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每一位众生都已经存在无量世了,在这么长而无法计算的时间以来,理论上,我们也已经修行了非常非常久的时间,可是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办法成佛?乃至尚未进入七住位、入内门修学 | admin 2020-02-19 |
![]() |
问第五期中禅一心得报告是正觉亲教师与编辑大德所特约之文,其内容与禅一心得毫无关系,而是批判一位即将离会的师兄。笔者无意慰问受伤者,只是去批判定位罪有应得,以期与在会学员众共同沾沾喷饭自喜。《维摩诘经》第一品云: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行。《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云: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正觉电子报的刊头说明其宗旨为弘扬佛的正法。请问编 | admin 2020-02-19 |
![]() |
我们来看看经文: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二者常乐称赞他人功德,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那我们先来解释一下。首先第一件事情就看到世间人,有得到他的利益好处的时候,不管菩萨对这件事情是不是已经可以心生远离,已经不再缠缚于这世间法的利益,都应该为众生感到欢喜、为他庆贺;而不是心里面生起种种轻蔑,乃至于嫉妒怀恨或是种种不随喜的这种心情。第 | admin 2020-02-19 |
![]() |
有一部经叫作《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经中说到:见他得利,心不欢喜;障他得利,为作留难;见他行施,无随喜心。这样的话就会让自己的资生受用以及威势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佛告诉我们,这个法界完全是相应的。如果你看到别人得到好处,可是你心里面总是摆了一个不随喜的心,心里面偷偷摆起一张臭脸,甚至看到他想要得到好处的时候,想办法去阻挠他、想办法作梗,让他处 | admin 2020-02-19 |
![]() |
这一位老太太在过去的五百生当中,都曾经作我的母亲,所以到了今生,她爱我的心并没有改变,因此看到我,就忍不住要冲上来抱我。如果现在你不让她抱我,那她的血就会从她的脸上流出来,七孔流血,然后就死掉了。这位老太太紧紧的抱着佛,非常的开心。然后,佛就跟阿难说:你去把这一位老太太的主人找过来。然后主人来了,他也是佛弟子,头面礼佛然后站到旁边。佛就跟这位主人说 | admin 2020-02-19 |
![]() |
那到底有哪四个法?经典说:一者,轻慢他人;第二个,对于世间的一切事情,方便来追求;第三个,散乱自己的用心,如同走在危难的地方;第四个,对于眷属一心来贪着。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轻慢他人。轻慢他人就是无非是说,自己的证量非常的高,因此对于其他的人就不理不睬,所以他远离了菩萨的慈悲性;甚至有时候,对于真善知识,他根本不服他的教导;这样的人他甚至还会分裂整个 | admin 2020-02-19 |
![]() |
因为要实证无余涅槃,获得究竟的解脱,那是要把世间一切都舍弃的,而且是连正法也要舍弃;因为如果不舍弃一切法,对于三界里面的种种事相乃至正法的弘传还有所忧心、有所挂虑的话,这样的话,他是没有办法入无余涅槃的;因为,如果说心中还系念着正法是不是可以永续流传,众生是不是能够获得正教,这样子他心中就所罣碍。所以说修声闻、缘觉的人,他如果说具有声闻的种性、缘觉 | admin 2020-02-19 |
![]() |
即使现场上这个修行人神色非常的庄严,并没有任何轻慢的意思,自己也是会妒火中烧,产生种种的贪及嫉妒的行为,所以在这种心态底下,你想要说他不瞋恨是很困难的。如果当初释迦牟尼佛在作菩萨的时候,对这个国王求饶,然后要求如何如何,搞不好那时候歌利王就可以、就不会那么瞋恚了!可是他一看到这位忍辱仙人,看起来你好像修行很好,他越发地越无法忍耐,因此他割解了他的这些手和脚,把 | admin 2020-02-19 |
![]() |
如果这三种菩提有定性的话,那么已经发起声闻菩提或缘觉菩提的二乘人,他们就不可能回心,而在后来发起佛菩提心了。世尊曾经举了一个金矿的譬喻说:譬如金矿的矿石本身,虽然已经有了金性的因,但是还要再加上人工外缘来和合,然后才会有黄金被提炼出来,才算有了黄金的功用。菩萨性也是像这个样子,虽然一切众生都是由本心如来藏所生,而且如来藏中本来就都有菩萨性的功能,可是仍然得要 | admin 2020-02-19 |
![]() |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诸菩萨要先安住菩萨种性,乃能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陀在《菩萨地持经》的〈种性品〉当中甚至说:非种性人无种性故,虽复发心勤精进,必不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意思是说,还没有具备菩萨种性的人,虽然有的也能发起菩提心,并且非常精进的修行,但是他终究是没有办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由此可以见得,菩萨种性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世尊 | admin 2020-02-19 |
![]() |
这样子我们对于西方的愿心开始改变了、开始退转了,那么我们的那一朵莲花,就会越来越枯萎。这代表了什么?它告诉我们,西方不只是依靠阿弥陀佛自己的愿力,还需要所有与西方有缘的众生,大家的愿力和福德善缘,也就是彼此的如来藏,才能够共同成就了西方净土。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各位有没有发现:任何一位佛要成佛的时候,一定是眷属无量无边。像是释迦世尊,在这个地球上的弟子,只是衪弟 | admin 2020-02-19 |
![]() |
那么学佛人想要求生极乐,当然是要以求上品上生为目标,不应该只想求得上品下生或者乃至于说中品、下品往生,因为心大所见则大。所谓心大是什么?心大当然就是心量大、心念大,念佛人说大念见大佛,其实这个大念见大佛,它并不是说你念得大声,就能够看见越高广越庄严的佛,不是这个意思,它的意思是说你的心量你的心念是不是广大。所以说如果能够依着我们前面为大家说明的〈大 | admin 2020-02-19 |